现在市场让人特纳闷,都说有一堆利好,可为啥还暴跌呢?下面我给大家捋一捋。
另外,本篇文章共分为三个部分,其中最后一部分【重要提示】这一节非常关键,
本篇的精华都在其中,大家可千万不要忘记。
一,重磅信号有偏差
好多人都在议论昨天的会议,不过还有个重要信号可别忽略了!
昨天,五个部门联合发了个《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
个人养老金制度 12 月 15 号就全面落地了,而且指数基金也被纳入个人养老金投资产品清单里了。
这消息一出来,好多大 V 都当成个人养老金头一回进股市了。
其实啊,养老金和股市早在 22 年就开始有动作了。
只不过那时候只能投 FOF,FOF 再去买各种基金,像指数基金啥的。
FOF 说到底还是主动基金,过去三年主动基金啥样大家都清楚,
所以这次入选的基金业绩也不咋地,好多基金这两年都比大盘差老远了。
有人讲这次个人养老金范围扩大,一方面能给 A 股增加新资金,
另一方面更关键的是能让个人养老金更有吸引力,方便全面推广这个制度。
要是个人养老金制度能好好推广开,对 A 股市场来说,长远看可能会变成一个重要的长线资金来源地。
话是这么讲,连每年新增资金具体数都有了。
可大家都没留意一个事儿,眼下国债收益下滑,银行存款也不咋地,
乍一看养老金正策挺划算,实际却有个大问题。
2023 年中国养老金规模 13.6 万亿,才占 GDP 的 11%。
要知道,养老金和股市这方面,老美是个好参照。
2023 年老美养老金规模约 41 万亿美元,是其 GDP 的 1.5 倍。
所以长远而言,咱们养老制度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些所谓增量资金进场,不过是想象罢了。
二,一切都在假象!
现在好多人老在琢磨为啥涨、为啥跌,其实这都白搭!
牛市涨跌平常,暴跌亦常见。部分大资金与散户无异,难提前预判行情,常砸盘抢筹。
为掩其迹,拿利好出尽是利空等借口。实则机构抢筹,看清交易本质,自可无惧恐慌。
所以咱得看透股价涨跌背后到底咋回事,就像下面这俩股票:
光看走势,这俩股票都处于下跌调整期。要是你,觉得哪个还有戏呢?
说实话,太难判断了,毕竟你不清楚资金到底在搞啥。实际上,资金的动作能靠大数据来查看。
简单说就是:先把所有的「交易行为」数据先保存下来,经过长期的积累后,再通过大数据模型计算,
我们就可以看到不同的「交易行为」特征了,大家看下面这张图:
回头瞅走势就明白资金选了左边那只。可当时大多数人都瞧不出来,所以特容易判断失误。
要是用大数据看,那就简单了。图里橙色柱体是「机构库存」数据,它能体现机构资金交易的意愿。
左边股票下跌时,机构资金明显一直在积极买卖,所以一根大阳线就把问题搞定了。
但右边股票下跌时,「机构库存」数据没了,这时候就得小心咯!
所以股价涨跌不可怕,就怕你分不清到底是真跌还是假跌!
PS:关于「机构库存」数据的原理,更详细的解释在文末给大家讲解。
三,重要提示
很明显,伴随着降息周期的展开,市场风格必然会有一次大的改变,
但是具体如何改,关键还是看机构大资金的选择,但是市面上很少有对机构资金进行全局性观察的,
你知道到底哪些股票里面有机构资金参与,同时还是很积极地吗?看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机构库存」数据的增加在越过10天这道分水岭之后出现了回落,
换言之,目前2周左右的时间是多数大资金考量的一个重要节点,
一方面越过这个节点,后续的表现会特别令人憧憬,
但另一方面,多数个股跨过这道坎有难度,机构大资金如此行为,显然是遇到了某种阻力,这是大家需要重点关注的变化。
PS:
「机构库存」数据,反映了机构资金交易的意愿,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如果机构资金长时间参与一只股票,那么它的态度其实很明确。
如果不看好的话,会持续参与一只股票的交易吗?显然是不会的!
要把握好参与的节奏,不要机构跑了,自己放哨!
本篇就聊到这里,关注小雅,随时随地带给你不同视角。
声明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收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同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敬请知晓。
此外,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不收会员,没有社交群,也从不与任何人发生利益关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