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最难的,就是和别人的相处。
对于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打打闹闹也不怕,血脉是丢不掉的。
但是老人和儿媳女婿之间,一旦闹翻了,日子就长期不好过,甚至老人晚年都得不到照顾。
老人总是担心自己走不动了,没有人管,因此在儿媳女婿面前,习惯性讨好;忍不住的时候,就翻脸,难免走极端。
《菜根谭》中说:“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宜情。”
讨好不是美德,而是情感过剩的体现;翻脸是因为情感太用力,弹回来了。
面对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感情,老人到底要如何做?
建议做到以下两条法则,尺度刚刚好,言辞很得当。
01
阿伦森法则:看人看长处。
有一位女士,开车磨磨唧唧,导致后面的货车司机,大发雷霆,猛按喇叭。
在一个开阔的地方,货车司机拦住女士:“为什么这样?”
女士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我知道,现在开货车,也真的很难。熬夜多,规则多,运输价格也很低,大家都希望快一点,多赚一点钱......”
货车司机立马就改变了态度,所有的责备的话,没有说,而是礼貌地离开了。
在一个小区里,一部报废拖拉机,成为了孩子们的乐园,每天都在上面蹦蹦跳跳,声音很大。
小区里的人,骂骂咧咧,也不管用。
一个中年人走过来,说:“今天比一比,谁跳出的声音最大,可以得到两根棒棒糖。”
果然,跳得最厉害的孩子,得到奖励。
第二天,中年人又来,说:“比一比,谁跳出声音最大,得到一根棒棒糖。”
孩子们见奖励降低一半,就不愉快了。
再后来,孩子们一哄而散,非常失望:“没意思,回家看电视去了。”
以上行为,就是“阿伦森法则”的描述,总结来说,就是人们都喜欢对自己的赞赏多的事情,反感赞赏不断递减的事情。
把类似的道理,用在儿媳女婿和老人的关系中,就可以看到两点:增加肯定、赞美,能够改善关系。
第一,发现优点,加以肯定,对儿媳女婿越来越“看得惯”。
初次见到儿媳女婿的时候,老人多半是满意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缺点就暴露了,开始不满意。这就导致老人对儿媳女婿的态度,越来越不友好。
反过来,儿媳女婿看到老人的态度变差,就开始否定关系。
其实,人非圣贤,谁能无过?
没有完美的人,我们不要对儿媳女婿太苛刻了。
儿媳女婿再糟糕,也是会有优点的,一旦发现,就马上肯定。从而,你会习惯性发现他们的优点,从而觉得顺眼了。
第二,对好的做法,多去点赞,对儿媳女婿越来越“和颜悦色”。
儿媳女婿做对了,要大声地点赞,别仅仅放在心上。
一开口,就是点赞,估计这样的老人,是处处受欢迎的。
俗话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按照这样的逻辑,给人点赞,口吐芬芳;朝人微笑,脸色红润。
看一个人,随着肯定、赞美的方面增加,否定,看不惯的方面,就减少了。
如果好、坏,各占50%,那么“好”在增加,“坏”的比例就小了。
老人把儿媳女婿当成好孩子,那老人也是他们眼里的好心人。
02
梅拉宾法则:开口先三思。
平时交往,大家肯定是要说话的,沟通很重要,不可能一直闭嘴。
开口,难免是祸从口出,得罪人。
如何开口,还真的需要养成好的习惯。
梅拉宾博士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一个观点:一个人对他人的印象,约有7%取决于谈话的内容;辅助表达的方法如手势、语气等则占了38%;肢体动作所占的比例则高达55%。
把法则用到沟通上,也就是做到三点:少说,多看,常听。
其一,少唠叨,沉默是金。
老人总以为自己经验多,习惯按照老一辈的方法去生活,教育孩子等。
为了传输经验,老人就唠唠叨叨。或者生活琐事,也要唠叨一番。
唠叨是很可怕的,也是没有用的。会被认为是“情绪很大,固执己见”。
比方说,孩子是吃奶粉好,还是稀饭好。老一辈的人,熬稀饭有一套,认为稀饭好。儿媳却不同意。这就是唠叨的点。
一旦发现自己话多了,马上就停下来。沉默的时候就增多了,彼此怨气就少了。
其二,多观察,可以理解。
为什么老人的话,儿媳女婿不喜欢听?肯定是没有和儿媳女婿产生共情力。
老人说的,不是大家需要的。
多观察吧,看看大家需要什么建议。
观察的时候,发现儿媳女婿工作很累,有难言之隐,社交有困惑等,再开口,就能够共情了。
不要的说一堆,要的一句不说,这很讨厌。反过来,就对了。
实在不知道说什么才好,用真诚的眼神看着他们,也会传递善意。
其三,常听话,体现尊重。
人有不好的习惯:反驳,插嘴,打岔。
为什么不听对方把话说完呢?认真听,是起码的礼貌,也能听到对方的心声。
千万不要听着对方说,老人却很不耐烦,反驳几句,甚至起身就走。
听话的态度好了,对方会觉得你对他很重视,有贴心的温暖。
特别是人在脆弱、委屈的时候,有人听自己说,会感动不已。
家庭里,沟通顺畅了,谁都会活得通透。
03
俗话说:“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是随时随地可以改变自己。”
对于家庭关系,我们还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也许一两天的改变,不会让关系变好,但是一两年的改变,会让关系温暖无比。
儿媳女婿是儿女的爱人,是附着在血脉上的温情,千万别以为是外人。
关系是双向的,你把人当自己人,人把你当自己人。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