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Introduction
至少多家新能源车企的销量目标是非常激进的。
作者丨杨 晶
责编丨崔力文
编辑丨陈心南
不知不觉间,中国车市的价格战已经“打了”整整两年之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仅考验着各大车企的实力与耐力,更重塑了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如一位汽车高管所言:在这片充满竞争的红海中,只要玩家数量足够庞大,行业内的“内卷”现象就会愈发激烈,直至部分玩家因无法承受压力而逐渐退出舞台。
而价格战仿佛成了车市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几乎每年都是从1月份拉开序幕,一直持续到岁末年初,从未间断。车企们为了抢占新年的“开门红”,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价格战、营销战、技术战轮番上演,力求在新的一年里抢占先机,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这种“开门红”效应,已不仅仅是一种市场策略,更成为了众多车企证明自身实力、展现品牌魅力的标配动作。在这场漫长而艰苦的战役中,每一个参与者都在竭尽全力,只为在这场车市大洗牌中站稳脚跟,迎接更加残酷但也充满机遇的未来。
以致于很多人认为,这种高度竞争、持续“内卷”的状态将成为车市的新常态。在此期间,所有参与市场竞争的产品与品牌,都必须具备强大的“内卷”适应力和反击力,否则就会在激烈的市场搏杀中迅速失去立足之地,被无情地淘汰出局。
价格战得看头部车企
前几日,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发文指出,随着冬季降价潮的逐渐平息,汽车市场正逐步回归到促销增量、良性竞争的常态化轨道上来。这一转变,无疑为整个汽车行业带来了一丝喘息之机。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激烈价格战之后,市场的理性回归显得尤为珍贵。
与此同时,国家报废更新政策的促销补贴力度得到了进一步强化,这一举措为车市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促进了老旧车辆的更新换代,还有效拉动了新车销售,使得市场回暖迹象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价格战所带来的压力相对减缓,年末的车市呈现出持续走强的良好态势,为来年的市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在更早之前,也有分析人士曾提出担忧,认为相关补贴政策的提前出台可能会透支未来的市场需求。在车企为了抓住政策红利而纷纷加大产能的背景下,“价格战”的阴霾似乎并未完全散去,而是以一种更为隐蔽的形式潜伏着。
他们预测,随着2025年的日益临近,政策热潮的逐渐退却,新一轮的车企“价格战”或将在2025年1月再度爆发,成为行业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包括在经销商层面的终端市场上,更是流传着诸多关于政策调整的小道消息,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2025年以旧换新、置换补贴等政策力度可能会面临退坡。这一消息无疑给正打算利用政策优惠购车的消费者泼了一盆冷水,也让车企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市场策略。
其中,部分汽车品牌为了稳定消费者信心,已经开始提及年底前锁单的置换购车车主,承诺如果提车时国家、地方的以旧换新、置换(含报废)类补贴政策取消或退坡,将给予差额补偿,以此来减轻政策变动对消费者购车决策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汽车供应商们的降价策略也显得尤为微妙。一方面,降价是吸引消费者、提升销量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过度的降价又可能引发价格战,损害行业整体的利润空间。因此,对于车企而言,如何在降价与保持利润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了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假设汽车供应商继续选择降价,这无疑将成为车企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降价所带来的连锁反应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对于即将到来的2025年,车企们需要更加谨慎地审视自己的市场策略。
如果头部车企选择继续降价,那么价格战将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而是转变为所有车企都无法回避、必须直面应对的残酷现实。对于其他车企而言,跟随降价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否则在价格敏感的消费市场中,很容易失去竞争力,被边缘化。
然而,降价并非易事,它考验着车企的成本控制能力、产品创新能力以及市场策略调整的灵活性。如何在保证产品质量与服务的前提下,通过降价吸引消费者,同时又不至于损害企业的长期利益,成为每个车企都需要深思的问题。
明年竞争会不会更激烈?
针对2024年的汽车产业,中汽协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全年汽车产销量冲击3000万辆大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前11个月,我国汽车制造业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累计生产与销售分别达到了2790.3万辆和2794万辆。
基于这一良好态势,业内普遍预测,全年汽车产销量将稳稳站在3000万辆的里程碑之上。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汽车领域表现尤为抢眼,预计全年总销量将逼近1300万辆,这一数字远超年初设定的预期目标。
这一系列成就的背后,国家“汽车以旧换新”政策的强力推动和地方汽车置换更新补贴的精准施策功不可没。这些真金白银的政策激励,如同一剂强心针,有效激活了汽车消费市场的潜力,促进了老旧车辆的淘汰更新,为车市注入了强劲的增长动力。
业内专家指出,政策扶持是当前汽车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若无此助力,今年的市场规模难以企及如此高度。目前已经有多家造车新势力信心满满地公布了2025年的初步销量预测指引,展现出对未来市场的积极展望。
小米汽车以36万辆的预测销量入局;蔚来汽车则设定了46万辆的目标;小鹏汽车预计销量将达到35万辆;零跑汽车则以50万辆的预测销量展现出对市场份额的强烈渴望;而理想汽车更是设定了70万辆的宏伟目标。
传统车企亦不甘示弱,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领头羊,其2025年的销量预测范围高达440万至550万辆之间,几乎占据了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要一极。大众汽车则规划在中国市场销售150万辆新能源车。与此同时,东风汽车和上汽乘用车也分别设定了新能源目标销量100万辆。
随着这两年汽车市场的竞争趋于白热化,中国车市经历了一轮又一轮残酷而激烈的淘汰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各类型新能源细分市场内的竞争格局逐渐清晰,前几位 优胜 ( 参数 丨 图片 )者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品牌影响力以及精准的市场定位,已经基本稳定了自己的领先地位。
在未来,这些已经稳坐牌桌的新能源企业,将凭借已有的优势和积累,进一步拓宽市场边界,深化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市场有增就必定有减,彼时到底会有哪些品牌下滑至边缘,充满了未知与迷茫。
而基于以上部分车企这些“跃进式”的增长目标,可以预见,2025年的整车制造行业将延续激烈的竞争态势。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唯一不变的可能是新能源渗透率的持续提高,燃油车销量将继续承受压力,整个汽车行业正加速向新能源化、智能化转型。
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果车企仅仅依赖价格战来获取市场份额的增量,那么这一短期策略所带来的副作用也将如影随形。价格战虽然能暂时吸引消费者,刺激销量,但长此以往,整车制造企业的利润率将会持续下滑,甚至逼近盈亏平衡点,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这一问题犹如一颗潜藏的定时炸弹,其潜在的破坏力不容小觑。很难想象,在未来的某一天,当市场环境发生突变,或者消费者需求发生根本性转变时,这些因价格战而元气大伤的企业,将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挑战,又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杨晶|
中午不睡
下午崩溃
THE END
微信号|iAUTO2010
一线调查:员工等极越发钱,极越等百度救命
特斯拉的隐忧,Model Q就能解?
得A级轿车,不再得天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