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叫顾海峰,1960年出生在江苏苏州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是国营纺织厂的会计。1978年中学毕业后,我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

由于表现优异,1980年我被选送至工程兵技术学校学习,毕业后任排长,后提干成为技术军官。

1984年,组织决定把我调往苏北一个偏远山区的工程连队任指导员。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我们负责修建山区公路。

正是在这里,我遇见了李秀兰。

她是村里农业技术员,初中毕业后参加了农业技术培训班,虽然没有高学历,但在农村也算是个知识青年。

秀兰不像一般农村姑娘那样扭捏,她总是穿着深色的确良衬衫,骑着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在几个生产队之间来回奔波。

我经常能在工地上看到她戴着草帽,给社员们讲解水稻培育技术。

1985年春天,我和秀兰结婚了。

当时部队已经开始实施军队改革,我面临转业选择。虽然可以回城里,但看到山区的发展需要,我决定就地转业,在县里的物资局工作。

1987年春节前,我请了年假,打算带秀兰回苏州老家。

临行前,她特意去供销社买了一身藏青色的确良套装,还去照相馆烫了头发。

没想到一进家门,气氛就不对劲。

母亲看到秀兰的打扮,意味深长地说:"这衣服款式,怕是去年的流行吧?"父亲虽然没说什么,但眉头始终紧锁。妹妹顾小婷更是直白:"哥,你说你一个军官转业,找个农村媳妇,以后怎么在单位立足?"

晚饭时,秀兰主动要帮忙择菜,不料把黄花菜和粉条弄混在一起。母亲当场就说:"城里人讲究的是分门别类,你这样乱来怎么行?"

秀兰的手明显颤抖起来,但还是强装镇定地继续择菜。

就在气氛最尴尬时,我的老部队首长杨政委来家里拜年。

他如今在省军区任职,是我父亲的老熟人。秀兰见状要退出去,杨政委却叫住她:"留下一起吃饭,我还没见过海峰的爱人呢。"

饭桌上,杨政委谈起了我在部队的事:"海峰这孩子,从技术学校毕业后,本来可以留在南京,偏要去山区。现在转业了还扎根基层,这觉悟,比那些专门往大城市钻的强多了。"

父亲的脸色缓和了些,但还是说:"可是..."杨政委打断道:"老顾啊,你别忘了,咱们这一代人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再说,我看小李同志气质不错,一看就是个肯学习的。"

秀兰趁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叔叔阿姨,我知道自己文化不高,但我已经报名了职工夜校,想学习会计。"她从包里拿出一个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着各种农作物的成本核算。

母亲接过本子,翻了翻说:"字写得不错,看得出来下过功夫。"杨政委也赞道:"现在农村要发展乡镇企业,正需要懂农业又懂经济的人才。"

第二天,我以前的部队同学陆续来家里拜年。大家得知秀兰是农业技术员,都很感兴趣,纷纷请教种菜的经验。

秀兰讲起专业知识头头是道,渐渐打开了话匣子。

临走那天,母亲塞给秀兰一个红包:"买些经济类的书看看,有不懂的可以写信问你公公。"父亲也难得开口:"年轻人要上进,这点我看你们俩都不错。"

多年后,秀兰已经是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副站长,还在电大完成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习。

每次开家长会,她都特意穿着当年那件藏青色套装,说是要记住自己的初心。

如今,我们的儿子也参军入伍了。前几天,杨政委还专门来家里看望,笑称:"你们这个家,还真是把扎根基层的传统传承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