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时期,当得知志愿军成功占领汉城的消息后,一位远在福建的老人从椅子上激动地站起身来,握紧拳头,热泪纵横。这位老人,亲眼见证了中国从腐朽落后走向欣欣向荣的“蜕变,”他就是前清朝海军总司令萨镇冰。
萨镇冰生于19世纪60年代,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者。他经历了中国最动荡的半个世纪,堪称一位“行走的活化石”。
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后。朝鲜政府屡战屡败,陷入绝境,不得不向清政府求援。然而,日本却趁机从中“插手,”蓄意挑起战争。随着丰岛海战的爆发,甲午中日战争由此正式拉开帷幕。
在这场战争中,清军接二连三地吃败仗,不是因为装备武器的落后或人员的不足,而是封建制度的腐败无能,以及缺乏优秀的军事将领。
一腔热血的萨镇冰却没有获得作战的资格,而是被派去负责保障工作。他感到深深的无奈,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
更令萨镇冰痛心的是,作为北洋水师的一员。他看到前方战士们浴血奋战与后方朝廷官员的无能与腐败形成鲜明的对比。面对这样的局面,他也无可奈何。
日军不甘心仅仅取得一场胜利,随即进军威海卫,策划下一场战役。1895年1月,日军向威海卫发起进攻,炸毁了威海卫守关的炮台。战斗正式打响。
在这场战斗中,萨镇冰亲自指挥北洋水师奋起反击。面对日军的轮番轰炸和猛烈进攻,他毫无畏惧,眼神中满是坚定与视死如归的决心。他不仅自己浴血奋战,还时刻鼓舞战士奋勇杀敌。
经过十几天惨烈的战斗,萨镇冰却接到上级命令,不得不采取保守策略,撤出战场。这场短短十几天的激战,让萨镇冰身心俱疲。他深刻认识到清政府军事力量的羸弱,所谓的北洋水师在现代化武器面前不堪一击。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仅仅依赖对西方技术的模仿,而缺乏创新,是难以自立和发展的。
萨镇冰深知,个人的英勇决然无法填补国家的孱弱。他深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于是开始着手练兵。他意识到,一味的闭关锁国只能影响清政府的发展,无法与外界交流沟通,只能使清政府停滞不前。
想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改革,需要创新。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时,萨镇冰时任清朝海军总司令,受命前往武昌镇压起义军。然而。当他达到武昌后,却发现起义军的领袖正是自己的学生黎元洪
黎元洪见是自己的老师率兵前来,多次修书,力劝其投身革命。然而,萨镇冰身为朝廷命官,背叛朝廷之事对他而言是绝不敢为的,最终只能选择开战。
不过,所谓的“开战”不过是虚张声势,给清朝内部官员一种假信。萨镇冰的炮弹都刻意轰向荒废的空地。
他的手下受够了清政府的统治,被眼前起义军的精神所吸引,纷纷加入其中。萨镇冰清楚,革命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他默许了部下的行动,自己则以生病为由离开军队。
可以说,正是萨镇冰的“消极抗命”,为推翻腐朽的封建王朝统治争取了空间。此后,中国进入了一段四分五裂的动荡时期。多个党派曾邀请萨镇冰“出山”帮忙管理军队,但都被他被婉言谢绝。
到了抗美援朝时期,当萨镇冰得知志愿军击退美军、成功占领汉城的消息后,百感交集。他感慨万千,从甲午战争的惨败到今天中国军人不惧强敌的英勇表现,这一巨大变化让他无比欣慰。他老泪纵横。
萨镇冰是时代的见证者,看着中国是怎样从腐败落后到生机勃勃的“蜕变”,也也是时代的“弄潮儿。”
(信息来源:一名北洋水兵跨越百年的家国命运——齐鲁晚报.2014.9.1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