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世界乃大争之世,列国伐交频频,“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者强,
嘴嗨者弱,弱还要惹事则亡。
当下世界各国,再次面临大的抉择,若不想输,可以回看前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或能找到正确的抉择。
两次世界大战,德国都有两个很令人不解的行为就是把天然的盟友美国,变成了自己最强大的敌人,最终导致自己惨败。
美国和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诞生地,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崛起,急需市场。
当时市场却被英法两个老牌殖民帝国霸占,当时全世界几乎都是英法的殖民地,德国和美国巨大产能制造的产品没有市场。
按道理,德国和美国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英法,当时德美对英法都恨之入骨,只是程度不同。
美国不是很急,毕竟美国地大物博,还有美洲这个市场。
德国就很急,本国地狭人稠,海外殖民地都被英法占了,因此德国首先动手。
德国动手,美国理性的选择是,两不相帮,等两败俱伤,再一起收拾。
为何美国人帮自己的敌人英国呢?
问题出在德国人是战略的蠢材,战术的高手。
分不清主次和轻重缓急,因为小利和战略盲动把美国硬推到英国人那边。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散装的由移民建立的联邦国家,对老欧洲的态度极其复杂,简单地说,对于欧洲的战争,美国有两派:
孤立派:都不是好人,且由他们打去,我们且过自己的好日子。
其实孤立派没有大错,直到现在,美国都可以独占南北美,不管亚欧大陆的事情,特朗普现在不是在打统一墨西哥和加拿大的主意。
干涉派:要管欧洲的事情,那样美国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若德国战略高明一些,是可以避免同美国战斗的。
一,美国参与一战的直接原因。
首先,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是激怒美国的关键因素。
1917年2月,德国为迫使英国退出战争,发动无限制潜艇战欲封锁英国,虽然一时取得了很大战果,但等于阻断了美国发战争财之路,促成美国提前宣战,造成战略上的失分。
随着美国的参战,协约国为打破德国的潜艇战,共动员舰艇和辅助舰船5000艘,飞机3000架,终于挫败了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另外潜艇战还造成了美国平民的伤亡。
例如卢西塔尼亚号客轮的沉没事件。这直接挑战了美国的国家主权和中立地位,引发了公众的强烈抗议。
皇家邮轮卢西塔尼亚号,是一艘英国豪华客船,1915年5月7日在爱尔兰外海被德国潜艇U-20击沉,造成共1198人死亡,伤亡者中包括大量美国人
2,口嗨:实力还不允许的时候去美国家门口搞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外交部长发给驻墨西哥大使,提议和墨西哥结盟进攻美国的绝密电报文的泄漏,这就是著名的“齐默尔曼电报”事件。
卢西塔尼亚号的沉没同齐默曼电报事件一道成为美国参加一战的导火索。
导致了恪守中立的美国加入敌方阵营对德宣战。
二,美国参加二战的直接原因。
德日意结盟本就存在着战略缺陷,因为英美法的海上力量远大于德日意的海上力量,若德日意想战略协同,保持贸易,就必须战胜英法美的海上力量,至上也应该打个平手,否则三国就不存在战略协同。
但德日意名义上结盟,但根本没有形成合力,而且德国还被日德托累,最终战败。
1,意大利三心二意,扩大了德国的战线,导致德国分兵,东线战力减弱。
二战中德国同意大利结盟,不仅没有帮助,反而拖累了德国。
同德国结盟后意大利三心二意,一直在骑墙,直到德国击败法国后,才想趁火打劫,向法国宣战,但战力不行被残余法军打了个落花流水。
意大利参战后,为自己的利益发动了入侵希腊、南斯拉夫和北非的战争,但又打不赢,迫使德国分兵,使得德国在与苏联决斗中,不能使用全部的力量。
2,日本更是使德国彻底失去战胜的一线机会。
a,没有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将晚一到两年,甚至不会参战。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前三个月,苏联被打得溃不成军,这时日本应该和德国联合,从东面发起对苏联的进攻,一起消灭苏联。
明明苏联这个果子可以摘,但日本偏不跟德国战略同步,反而向中立的美国宣战。
罗斯福早就想参战了,但由于美国孤立主义的反对,无计可施的时候,
12月7日偷袭珍珠港,激起了美国民众的愤怒,日本一记助攻,美国孤立主义立马噤若寒蝉,参加二战成为美国的主流民意
日本的珍珠港事件,让美国万众一心,成为击败轴心国的主力,没有珍珠港事件,罗斯福很难参战。
直到现在都一样,美国已经成为西方霸主了,现在都只能给乌克兰点钱,参战是万万不可能的。
日本不发动珍珠港事件,或者等苏联败亡后,再发动珍珠港事件,二战的结果将改写。
b,美国参战,彻底断绝了轴心国的海外贸易,最后弹尽粮绝,被困死。
虽然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已逐步加大对盟国的援助。面对轴心国的扩张,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英国、中国等国提供物资支援,实质上已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
但毕竟美国海军没有参战,法国已经战败,海军被英国炸毁,日德的海军起码能跟大英帝国的海军打个平手,德日意可以互相贸易,再加上南美,非洲等地的资源,日德意等国不会面临二战后期那种弹尽粮绝的局面,不说赢,起码能和。
但美国参战彻底让德日两国不能进行贸易,被孤立成两个战场,逐个消灭。
如今又到大国竞争的关键时刻,尽管现代国际形势已发生巨大变化,但历史的教训依然值得深思。
参与博弈的国家都应谨记:战术上的成功,永远扭住不了战略上的失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