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于近年来的历史文化普及,但凡提到吉林省和吉林市的名称由来,当代吉林人大多都知道是与清代的吉林城——吉林乌拉有关。吉林乌拉是满语地名,吉林为“沿”,乌拉为“江”,吉林乌拉城即沿江城市之意。然而吉林乌拉为何被简化为“吉林”,历程却很曲折,期间难免存在受认识误区影响的痕迹。
作为满语的汉文标注,吉林一词的出现并非一帆风顺。据成书于道光年间的《吉林外纪-卷二》记述:康熙二十四、二十五年间(1685-1686年),谕旨内谓几林乌喇,旧志又谓吉临乌喇。曰几与吉,临与林,汉字音同也。今通称吉林,从汉语之讹,省文也。可见吉林乌拉最初曾被写作几林乌喇、吉临乌喇,吉林则是最后确定的简称。另外在后来的一些文献中,吉林还被写作鸡林、畿林或鸡陵。这其中鸡林之称颇为流行,魏声龢在民国二年(1913年)出版介绍吉林史地掌故的书籍,甚至取名《鸡林旧闻录》。
“鸡林”之所以盛行,当与清代官方编撰的民族史地志《满洲源流考》中某些论述有关。或是由于当时地理概念的短板,该书认为吉林所在地是唐代的鸡林州,诗人李商隐所作“鸡塞谁生事?狼烟不暂停”,李璟所作“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其中“鸡塞”,所指的也都是这个鸡林州。不过,随着时代发展,后世逐渐发现“鸡林州”应该在朝鲜半岛之上,《满洲源流考》的说法实为谬误,因此“鸡林”的写法也就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
关于“吉林”何时成为满语的标准汉字标注,史上没有记载。有人说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宁古塔将军正式被改称吉林将军有关。此说法略有瑕疵:在1757年之前,吉林将军及船厂将军的说法已经与宁古塔将军并用。另外,清康熙十年(1671年)即设置了吉林副都统——使用“吉林”这一简化称呼甚至比将军还早。个人猜测:之所以最后省略“乌拉”,或许是考虑使用便捷,即《吉林外纪》所云“省文也”,戏外也有可能是几林、鸡林之类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散。总之到了1757年之后,由于将军的名称写法已经由官方确立,于是“吉林”的写法逐渐排它,成为最主流的写法。
其实说“吉林”是写法,在于“船厂”的称呼在民间一直盛行。吉林地区的船厂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永乐、洪熙、宣德年间,为招抚东北少数民族,辽东都指挥使刘清在松花江畔造船,并在阿什留下了摩崖石刻。关于明代吉林船厂的位置,有人认为即在阿什。此说颇有疑点,如吉林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关云蛟先生就提出阿什江段峭壁嶙峋、江流湍急,并不适合造船。老先生经过长期研究,发现松花江的温德河河口一带,很有可能是明代船厂真实的旧址,后来的清代船厂也是沿用了此处。
清顺治年间(具体时间,文献说法不一),昂邦章京沙尔虎达派人在温德河口附近设厂造船,以备战罗刹(沙俄)。之后吉林水师主力北征黑龙江,并在雅克萨之战后留驻黑龙江当地,但其制造、检修船只的船厂,仍设在吉林城。此即民国版《永吉县志》所载的西关船厂“卜奎营”。根据历史记载,直到晚清时,黑龙江水师在吉林的船厂才归属吉林将军管辖(另外,水师营作为外省派驻机构,在吉林公署内办公)。正因如此,成书于民国早期的《大中华吉林省地理志》才记述道:吉林西关迎恩门外,头道码头西,有黑龙江水师营造船处,俗名船营。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贾大为(易林学馆)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