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下,甲醛污染问题成为民众在房屋装修后普遍关注的话题,甲醛检测、甲醛治理等服务也应运而生。然而,不少读者反映遭遇了甲醛“假检测”“假清除”问题。专家、读者呼吁:室内空气检测行业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有关部门须进一步明确检测标准和操作规程,规制“一手检测、一手治理”的商业模式;对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和身体健康的商家,应严肃查处。

甲醛检测、甲醛治理事关消费者身体健康,不容造假。然而,从实际情况看,市场上既存在“假检测”,即人为制造虚假检测数据和焦虑,引导客户购买甲醛治理服务,也存在“假清除”,即商家可花钱购买企业资质和个人能力证书,这种资质造假意味着清除服务质量难以保障。这种“双假”现象,既侵害了消费者知情权、公平交易权,也给生命健康埋下隐患,因为室内甲醛超标易引发白血病。

甲醛检测是治理的前提。报道显示,不少读者发现检测“猫腻”,比如有人发现治理机构的检测仪隐藏页面中,甲醛含量的基数已被设置成了“+0.03”,这意味着检测结果肯定超标;有人购买甲醛治理后,经过治理甲醛检测浓度为“合格”,但入住后身体出现不适。这表明,甲醛治理市场乱象丛生,消费者深受其害,亟待系统“打假”。这需要消费者、有关部门、合规企业等联手驱逐“劣币”。

从消费者角度来说,因为关乎生命健康,要谨慎选择甲醛检测机构。据中消协提醒,从事装饰装修材料、家具家电等产品检验检测的机构应该取得市场监管部门颁发的资质认定(CMA)证书。显然有该资质的是合规企业,其检测质量更有保障。为防止资质造假,消费者可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官网查询合规检测机构。还要对上门服务人员进行身份识别,以规避“假检测”。

从监管角度而言,除了进一步明确检测标准和操作规程,规制“一手检测、一手治理”的商业模式,依法查处违规侵权检测机构外,还应该建立甲醛检测和治理“黑名单”,将造假的检测机构、治理机构及其违规操作人员纳入“黑名单”进行公示,以提醒消费者避坑。对严重违规的机构和人员,应该实行从业禁止和联合惩戒。对广告宣传和实际不符的检测、治理机构,应依据《广告法》查处。

而且,合规检测、治理机构也要“良币驱逐劣币”。甲醛“假检测”“假清除”乱象存在,无疑损害了行业形象,挤压了合规机构的市场份额,因此,合规机构既要用专业化服务驱逐造假机构,也要勇于检举造假机构及造假行为,这能倒逼造假机构边缘化甚至不得不退出。另外,室内装饰行业协会既要加强自律,也要对造假行为“宣战”。各级消协组织可以考虑组织集体诉讼或提起公益诉讼。

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在组织开展检验检测领域综合治理行动,涉及环境领域,效果值得期待。但公众更期待在全国范围内针对甲醛“假检测”“假清除”问题,刮一场治理风暴,查处一批违规机构和人员,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同时,要建立健全常态化治理机制。但不管是部署专项治理,还是健全常态化治理,都需要有关各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打假”局面,使这类造假行为没有机会坑人。

◎为正义“说话”,为公平“代言”,若喜欢本账号文章,请订阅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