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血压不仅是我国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导致城乡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最重要危险因素。虽然近年来在高血压诊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高血压的诊疗现状仍不容乐观。2024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2024中国高血压年会、第26届国际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学术研讨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高血压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昆明市难治性高血压诊疗技术培训班在昆明盛大召开。为更好的了解我国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现状及最新进展,会议期间,医脉通特邀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靖教授进行专访。刘教授指出,目前我国的高血压患病率仍不断增长,知晓率、治疗率和达标率仍较低,新型药物或器械的研发,将助力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和长期管理。

 刘靖教授专访:聚焦高血压创新药物,助力高血压患者长期管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刘靖教授专访:聚焦高血压创新药物,助力高血压患者长期管理

医脉通: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高血压已成为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请您介绍一下,我国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现状及特征?这主要与哪些因素相关?近年来进行了哪些管控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靖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近期的一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高血压患病率仍不断增长,且在年龄结构上呈现出一些特征:主要表现为中青年高血压的患病率增长幅度远远高于同期的老年人群,提示在高血压防控管理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中青年人群的血压升高及高血压问题。

中青年高血压的患病率增幅较大,与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中青年人群中相对普遍不无关系。繁忙的工作、社交应酬以及对自身健康的重视不足等,导致大部分人群不能进行规律的锻炼、健康的饮食,仅少数人群维持比较合理的生活习惯,从而导致了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心血管代谢疾病在中青年人群中的高发态势。因此,在高血压管控策略的制定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中青年人群。

近年来,我们在中青年人群高血压管控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我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继光教授牵头制定了《中青年高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和《智能可穿戴设备在中青年血压管理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以应对不断增长甚至呈井喷式出现的中青年血压升高或高血压问题。

医脉通:您认为,目前我国在高血压临床诊疗和管理方面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未来该如何更好地应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靖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高血压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高血压的三率仍然偏低,患者层面的知晓率、治疗率和达标率与发达国家仍相距甚远。这也是我们应对“健康中国2030”健康战略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近年来,在高血压管理领域,一些全新的理念、创新药物和器械正在不断涌现,为未来高血压管理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可以借鉴的思路和可以应用的武器(包括小干扰RNA[siRNA]等创新药物和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术[RDN]等治疗手段)。未来这些工具都有望助力于我国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和长期管理。

医脉通:如您所述,近年来一些创新药物正在研发中或已应用于临床实践。请您对此进行简要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靖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谈到创新药物,我国及全世界均在不遗余力地开发针对不同靶点、用于不同表型的高血压治疗药物。

首先,我国自主研发的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类降压药物阿利沙坦,以及阿利沙坦联合脑啡肽酶抑制剂形成的全球第二个血管紧张素II受体-脑啡肽酶双重抑制剂(ARNI),目前已在高血压尤其是我国高血压患者及高血压受试人群中开展了相关的临床实践和临床试验。

其次,目前国际上已经有了针对双重内皮素受体的拮抗剂,相关试验也证实了其在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未来,双重内皮素受体的拮抗剂有望被引入中国,使广大中国高血压患者获益。

第三,小分子醛固酮合成酶抑制剂等针对醛固酮系统的药物也在国际临床研究中展示出了其在治疗难治性高血压或多药未控制高血压时的有效性,且研究证据正在不断积累。未来计划在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人群中开展相关试验,有望迎来小分子醛固酮合酶抑制剂治疗高血压的全新时代。

第四,siRNA类药物。今年科学家维克托·安布罗斯(Victor Ambros)和加里·鲁夫昆(Gary Ruvkun)因发现miRNA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目前,相关药物已应用于包括高血压治疗在内的整个心血管代谢领域疾病的治疗。Zilebesiran等siRNA类药物的Ⅰ期和Ⅱ期试验结果在近两年陆续揭晓,未来通过siRNA注射实现几个月注射一次即可实现长程血压管理的可能性。我国相关企业也在加速研发步伐,我们拭目以待。

医脉通:展望未来,您认为应该重点围绕哪些方向进行深入探究,以进一步提升高血压管理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靖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首先,高血压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疾病,截至目前,在学术层面对高血压原发或继发的探讨仍在不断继续并深入。事实上,多数疾病可以追根溯源,从这一角度来讲,通过创新药物或技术来明确导致个体血压升高的原因或潜在风险因素,有望进一步识别继发性高血压人群。根据导致患者血压升高的原因或潜在危险因素进行相应治疗有望解决或从个体化角度来实现更加精准的高血压管控。

其次,高血压患者千差万别,可分为清晨高血压、夜间高血压、隐蔽性高血压等多种表型。在临床实践中,可通过不同诊疗技术及手段结合诊室血压测量,以鉴别或诊断这些特殊的高血压表型。以夜间高血压为例,目前夜间高血压的有效治疗策略仍未完全明确。因此,在夜间高血压的药物研发、治疗策略制定方面,仍需要进行深入探究。实际上,在夜间高血压管理方面,近期我们也做了一些工作,包括组织国内专家及亚洲地区专家撰写夜间高血压管理共识等,以指导夜间高血压的管理。另外,相关共识也梳理了未来潜在的研究方向,为高血压精准治疗提供方向。

专家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靖 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高血压与 心血管代谢学科带头人,博士研究生导师。

  • 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预防与管理,擅长高血压、冠心病、血脂及心血管代谢异常、血栓 栓塞性疾病的防治及心血管药物与器械临床试验。

  • 作为牵头人及主要执笔人主持撰写中、英文版《中青年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夜间 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国家卫健委《县域血脂异常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等多部共识、诊疗 规范,撰写中、英文版《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 现为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高血压分会副会长,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委员;国家标准化高血压中心秘书长;中国高血压联盟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 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学科建设工作组副组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常务委 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预防管理学组委员;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心血 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 委员。兼任欧洲心脏病学会高血压委员会委员、欧洲心脏病学会心血管药物治疗工作组及欧 洲高血压学会血压监测工作组委员。

  • 现任 Journal of Hypertension、Hypertension Research、Clinical Hypertension、 《中华高血压杂志》、《慢性病学杂志》编委;Cardiovascular Drugs and Therapy、Journal of Clinical Hypertension、《中国预防医学》等期刊审稿人。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