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唐伯虎,很多人脑海中立马浮现出影视剧中那个才华横溢、风度翩翩、身边围绕着众多红颜知己的潇洒形象。可当我们拂去艺术加工的浮沫,深入历史去探寻,会发现真实的唐伯虎一生满是坎坷,与影视剧中的形象简直天壤之别。
唐伯虎原名唐寅,出身于商人家庭,虽商人地位在古代不高,但父母对他期望颇高,为他创造了优渥的读书环境。他自幼聪慧,熟读四书五经,14 岁拜名家沈周为师学习琴棋书画,16 岁参加院试便一举夺魁,19 岁与徐氏结亲,一时成为当地美谈,可谓年少得意。然而,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妹妹相继离世,唐家迅速衰败,唐伯虎瞬间成了孤家寡人。
曾经只懂风花雪月、诵读圣贤书的他,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一时间手足无措。在好友祝枝山等人的鼓励下,唐伯虎决心踏上科举之路。弘治十一年,唐伯虎参加乡试,夺得应天府乡试第一名 “解元”,一时春风得意。文征明写信劝他说:"我父亲时常夸赞你有才情,但性格有些轻浮,担心你将来会一事无成。"唐伯虎对文征明的劝告嗤之以鼻,回信道:"我的天性就是这样,若是你看不惯,以后就别做朋友了。"可或许是年轻气盛,又或许是过往创伤未愈,中举后的他沉迷声色犬马,放纵无度,对好友们的善意规劝置若罔闻。
弘治十二年,唐伯虎入京参加会试,却意外卷入科场舞弊案,最终被榜上除名,还被判处终身禁考,自此与功名之路彻底绝缘。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在苏州城北依山傍水之处建了一座桃花坞,自号 “桃花庵主”,常与友人在此对酒当歌、吟诗作赋,留下了诸如 “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等经典诗句。可看似惬意的生活背后,实则是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心酸。
据说唐伯虎在失意时曾遇到一位名叫沈九娘的红颜知己,她虽然是个风尘女子,却善解人意,两人的感情很好。但没过多久,沈九娘就病重去世了,这件事给唐伯虎的打击很大,万念俱灰的唐伯虎曾用铁钉插顶,想就此了结,却没有成功,之后几次自杀未遂。
这一沉重打击让心高气傲的他从意气风发转为颓废消沉,为了活下去,唐伯虎开始卖画卖字。由于当时书画变现不易,即便有友人资助,唐伯虎的日子依旧过得十分窘迫。而且酗酒放纵让他身体每况愈下,疾病缠身使其无法作画售卖,生活更加艰难。嘉靖二年,垂垂老矣的唐伯虎身体不见好转,他留下了那首《临终诗》:“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人活一世终有曲终人散的时候,死后就算去了地府又如何呢。人间和地府是如此般相似,那就当作是流浪他乡而回不去家的游子吧。54岁的唐伯虎凄惨地死去,当时他家徒四壁,连下葬的钱都没有。祝枝山得知后,帮忙处理了他的后事,将唐伯虎葬在桃花庵附近。
回首过往,幸福快乐寥寥无几,挫折悲苦却如影随形,尘世的折磨让他早已淡漠一切,人间的苦难和地府又有何差别呢?所以,在面对生死时,他虽内心平静,可这平静背后尽是无尽的悲哀。唐伯虎一生努力致力于成就一番事业,却始终被命运捉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