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
高血压、糖尿病(以高血糖为特征)和血脂异常(以血清胆固醇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为主要表现)常统称为“三高”,是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 3 项主要危险因素。近日,由江苏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发起的“‘三高’共管综合管理能力提升项目”迎来收官,多位专家学者、青年医生围绕“三高”患者的综合管理和联合治疗进行了交流分享。
现场专家学者与青年医生合影。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钱菊英认为,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都是可防可控的危险因素,对“三高”应同等重视并进行综合管理。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提升大家对于“三高”的科学认知,并通过筛查提高相关疾病和危险因素检出;另一方面,要推动“三高”共管相应方案和指南的完善与推广,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在慢病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患者全生命周期的规范化、同质化诊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常务副院长周玉杰同样认为,基层医疗机构是“三高”共管的一线阵地,要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培训,提升规范化诊疗服务水平,对患者进行总体心血管风险的评估和分层,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并进行综合管理。“此外,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心血管疾病相关临床证据不断‘推陈出新’,因此,要更加注重患者个体全生命周期的综合管理,不断优化治疗方案”。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强调将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作为首要干预靶点,非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作为次要靶点。新增了ApoB(载脂蛋白B)、TG(甘油三酯)、脂蛋白(a)、HDL-C作为其他降脂干预及管理指标。“血脂管理最主要的目的是减少ASCVD(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发生。提高公众或ASCVD患者对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ASCVD一级预防、二级预防的核心策略。”钱菊英补充说,LDL-C的干预管理是血脂管理中首选目标值,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以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作为起始药物治疗。除此之外,还有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以及创新型药物PCSK9(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抑制剂等药物。
降脂药物的联合应用是血脂异常治疗策略的基本趋势。钱菊英认为,在血脂管理过程中,除了要关注主要靶向LDL-C之外,也要关注其他的血脂指标,进行综合干预。例如,对于TG升高的患者,可采用贝特类药物以控制TG水平。把所有的异常指标做好综合管理,能够让患者从血脂管理当中得到最大的获益。
在周玉杰看来,血脂管理过程中,LDL-C、TG等风险因素的控制应做到“并驾齐驱”“及早干预”。“目前,临床更提倡血脂管理联合治疗,不再追求单一剂量,而是通过降脂药物的联合应用实现‘1+1>2’的效果,进一步降低ASCVD风险,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他说。
作为“‘三高’共管综合管理能力提升项目”的医师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马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宋颖也分享了各自的收获。马越认为,在项目实践中自己对个性化治疗策略中的联合降脂方案、综合治疗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积累了临床结合指南的实践经验,有利于提升自身诊疗水平。在宋颖看来,临床中很多患者都需要联合治疗,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发挥每一种药物的优势,这也体现了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理念。联合治疗、综合管理,最终使患者更多获益。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