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山脉的巍峨与壮丽,在六盘水化作了温柔的拥抱,给予这里无尽的绿意与生机。街道两旁的树叶依旧绿意盎然,石板路泛着微光,回忆唤醒了曾经岁月。
1970年,国家将贵州的六枝、盘县、水城三个特区合并,取三地首字建成六盘水特区,这座城市就此诞生。1978年,迎着改革开放的强劲春风,六盘水先后改设为地级市、省辖市。
六盘水在贵州是最高的地区,海拔约为1797米,2900.6米的“贵州屋脊”韭菜坪距离市区60公里。夏季平均气温只有19.1摄氏度的六盘水,被冠以中国凉都的美誉。
一座车站三代站房
六盘水站,绿皮火车与高铁动车并肩而立,1966年7月1日贵昆铁路全线开通,2020年7月8日安六高铁正式运营,并行的股道、两个不平凡的日子为六盘水站熠熠生辉的时代变迁标上了新的注脚。这里既能感受到高铁带来的速度与激情,还能与绿皮火车共鸣岁月流转。
广场上,第二、三代两座站房并排而立,共同见证苍茫乌蒙的巨变。“那幢棕红色的是1989年启用的第二代站房主楼,拆除第一代站房后修建的。运营中的第三代站房原址是座小山,于2015年12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六盘水车务段退休职工郭绍文说。
翻开六盘水站卷帙浩繁的历史,这座位于贵昆铁路245公里604米处的三等站,建站时到发及编组共用11股道,站名为水城西站。1982年4月,水城西站升级为二等站。1988年,更名为六盘水站。2012年,六盘水站再次升级为一等站。
“当年,这里十分荒凉,生活非常艰苦。可以说,六盘水的发展与铁路息息相关,因‘三线’建设而兴,是一座依靠火车拉来的城市。”六盘水车务段退休职工周长富回忆道。
耄耋之年的周长富,沧桑抹去了他青春的容颜,脸庞刻下了纵横交错的山川,纯正的东北口音却没有走样。在他的人生履历中,曾书写过两次“支援”的篇章。
第一次是1955年支援西南铁路建设,从原齐齐哈尔局泰来站调到成渝铁路工作。第二次是1966年,32岁的周长富在“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下,与来自全国各地的10余万建设者,来到六盘水开启了筚路蓝缕的拓荒岁月。
他们挥洒青春、汗水,不畏艰险,艰苦创业,为理想信念、为家国情怀默默奉献。
“到六盘水是6月下旬,站台满是泥浆,泥水没过了脚面,打湿了裤脚。天上的雨不断线地下着,‘干打垒’站房后的山峦雾气弥漫。”第一印象镌刻在了周长富的记忆中。
前来接站的同事边打招呼边调侃:“四川的太阳、云南的风、贵州下雨像过冬,虽说是夏天,晚上睡觉要盖棉被。”本着先生产后生活的理念,周长富与同事住进了位于邓家岩的单身宿舍,潦草地安顿下来后,很快投入到新站开站的各项准备中。
据悉,10月28日起,六盘水站正式开启全面升级改造,这座承载着六盘水城市变迁印记的老火车站将重新焕发新的活力。
“三线”建设与六盘水
根根枕木通过段段铁轨相连,铺就成贵昆铁路修进了乌蒙山。一大批铁路人跟着钻进了险峻的山旮旯,多个铁路单位由此诞生。
水城车务段、水城工务段、水城内燃机务段、水城电务段、列检所、铁路医院水城卫生所、铁路学校等等,为荒芜的六盘水增添了人气和生气。
六盘水蕴藏着丰富的煤矿资源,作为“三线”建设西南地区的主战场,六枝、盘江、水城矿务局三大统配煤矿,水城钢铁厂(简称水钢)、水城发电厂、水城水泥厂、煤矿机械厂等大中型骨干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大量的建设物资通过贵昆铁路运进了六盘水,从这里开采的优质煤炭源源不断地运到各个“三线”建设基地。
六盘水站还是连接云南昭通、镇雄以及贵州毕节、兴义、盘县、赫章等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原本荒凉的六盘水,迅速发展成为一座举足轻重的工业城市,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
随着六盘水货运需求的持续增长。2002年,六盘水南站正式启用,新建的“二级三场”编组站日均编组量达7600余辆,高峰时日均办理1.2万余辆。同时,毗邻六盘水站的水城站、滥坝站的货运量也比较大。
郭绍文说:“当时的水城矿务局在滥坝站的日均出煤量有70个车皮。”
繁忙的水城站货场内,贵铁物流中心水城营业室货运值班员路竣淇,正与水钢铁路运输科的负责人讨论货运细节。路竣淇介绍,水钢通过铁路外发钢材高峰时每年有420万吨,到达的原材料在860万吨左右。多年来,双方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水钢的发展,先后经过改制、重组,如今成为了首钢水城钢铁集团。厂内的一号高炉,建厂时从鞍山钢铁厂二号锅炉整体搬迁而来,现已成为有上百年历史的文物。曾经,机器的轰鸣吹响了六盘水工业发展的号角;如今,工业遗产静诉着“三线”建设的辉煌,成为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
六盘水的“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内,收藏了“三线”建设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及历史文献、歌曲、图片等。这是国内第一家以“三线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老“三线”人在这里重温奋斗青春,参观者从这里汲取养分。
巴西、老城和黄土坡
沧桑岁月,也同样刻印在了城市的建筑之上。水钢有条名为“巴西”的主街,核心位置有座“巴西商店”。它曾是水钢规模最大、品种最多最全的商店,时常门庭若市。谈及“巴西商店”的由来,水钢铁路运输科主任王波介绍,在梅花山与葡萄箐之间,曾有一片彝族同胞的居住地叫“巴西”。
贵昆铁路修建时,“巴西支铁商店”就建在半山腰的一户村民家中,极大方便了铁路建设者的生活需求。随着水钢的建设全面铺开,巴西商店从“支铁”走进“支矿”的新天地,为水钢人的生活作出了极大贡献,成为了老六盘水人难忘的历史。
当年的六盘水,原本是2万人口不到的小县城,城中心在水城,俗称老城,乘坐经停水城西站的列车不到10分钟可达水城站。一条不足500米长的主街两侧,挤着低矮、破烂、逼仄的平房。
遇上赶场天,盛着苞谷粑的屉笼热气腾腾,偶尔夹杂着几块稀罕的香糯发糕。铁丝圈成的网架在泥巴炉上烤着“吹灰点心”——洋芋。斗大的盆里煨着贵州名菜——酸菜豆米,蘸上辣椒水,搭几碗苞谷饭,不见油星的大餐仍令人满足。
几块嵌在泥泞中的石头被当作座凳,围坐的乡民轮圈喝起“苞谷烧”,有的眼睛微眯、脸上泛着红晕……
距离铁路生产区2公里开外的黄土坡,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渐成为方兴未艾的六盘水新城中心。政府机构、百货大楼、新华书店、菜品较全的农贸市场、地道的水城羊肉粉店汇集在了这里。东西贯通的人民路串起了黄土坡与水城,难得的好天气里,大家常以“逛一次黄土坡”引以为傲。
六盘水站西侧的东风路尽头,几十幢年代感十足的老旧楼房圈成了原六盘水机务段的生活区,干净整洁,绿树成荫。84岁的原段工会主席吴开德揣着双手、迈着悠闲的步伐在小区里遛弯。
从最初入住邓家岩搬到夹皮沟,再到机务段家属区,吴开德一家在六盘水已经生活了58年。离不开、舍不得是他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曾想方设法多开展活动,弥补职工精神文化娱乐生活的匮乏。铁路各单位联谊打篮球赛,与水城矿务局联动多放几场露天电影,都成为当年职工精神上的饕餮盛宴!
黄昏时分,职工下班快步回家做饭,姑娘小伙忙着收拾打扮,一家老小匆忙扒拉几口饭,扛起长木板凳、提着小马扎、小板凳,兴高采烈地汇聚到机务段厂区、矿务局机关以及红大院等空旷的坝子,占据最佳观影位置,只等夜幕降临电影开始。一两角钱买杯瓜子,倒在废纸折叠的三角形斗里,攥在手心,边嗑边看,十分惬意……
跨过时间的年轮,经历了沧海桑田。华灯初放,曾受铁路人热捧的东风路,老餐馆仍亲热地混杂在一起,经营着经典的“水城”特色:烙锅、羊肉汤锅、豆鼓火锅……就像一位饱经世事沧桑的老人,生活的旋律平淡而隽永。
年轻的铁路人大多搬到了凤凰山,那里已然成为六盘水新的地标。历久弥新的六盘水,梅花山、玉舍两大滑雪场正吸引众多游客,冰雪“冷资源”正逐步变成发展冰雪旅游的“热动力”,“南国冰雪城”逐渐成为六盘水的又一张靓丽名片。
跌宕起伏、斗转星移的变迁中,六盘水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虽已远去,但那些笃定不变的初心,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份满腔热忱的情怀,依旧清晰。
来源:成都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六盘水工电段 六盘水车务段 贵阳铁路物流中心 贵阳客运段 贵阳机务段
作者:许毅 顾垒 戴铁军 李锴 董友平 刘陵跃 彭梦圆 杨亚文 孔维丽娅 纪云龙 郑尉 郭祥凤
编辑:任颖彤
点个你最好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