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初,眼见在东北的失败已成定局,老蒋准备将华北的主力部队南撤江南,以保存实力,他连发急电,让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速到南京,说有要事相商。

傅作义飞到南京后,刚进了下榻处,闻讯的何应钦就急匆匆的进来。何应钦以“国防部长”的身份,向傅作义提前讲了就要发表的任命:拟组建东南军政长官公署,由傅作义任长官。

傅作义大吃一惊,问:“华北的部队怎么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应钦

何应钦说把有战斗力的部队大部南撤,实在走不了的撤往绥远。傅作义表示,华北几十万大军,一时半会根本无法撤离。

何应钦说:“已命令桂永清(国民党海军总司令)准备足够的船只,海运部队。”

说完后,何应钦叹了口气,话锋一转,对傅作义说他只是传达蒋介石的话,如果傅作义有不同的看法,在晚上在老蒋官邸召开的紧急会议上,可以提出建议。

可见,对老蒋从华北“大撤军”的主张,何应钦是不赞同的,以国民党海军的运力,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将华北的几十万部队运走呢?到时候乱作一团,恐怕败的更快。

送走何应钦后,傅作义陷入了深思,他清楚必须有让老蒋改变主意的说辞,否则他必定要去担任东南军政长官,如果强行拒绝,恐怕连南京都走不出去了。

傅作义为何不愿担任东南军政长官呢?实在是他被老蒋坑出了经验,他在华北“剿总”总司令任上,就没少受老蒋安插的亲信陈继承的气。

1947年12月初,国民党组建华北“剿总”总司令部,傅作义任总司令,陈继承、刘多荃、宋肯堂、上官云相、邓宝珊、吴奇伟、冯钦哉、郭纵汾等人先后担任过副总司令。

几个副总司令中,陈继承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副总司令”,老蒋的绝对心腹,“八大金刚”之一(其余七人为:何应钦、陈诚、顾祝同、刘峙、张治中、钱大均、蒋鼎文),能和何应钦、陈诚等人同列,可见他受信任的程度。

老蒋委任杂牌出身的傅作义为华北“剿总”总司令,主要是看中了他出色的军事能力及“绥远系”部队的战斗力。华北“剿总”的大部分部队都是蒋系人马,老蒋自然不会让傅作义控制,因此特派陈继承以副总司令的身份进行牵制,为了增强陈继承的权力,又给了他北平警备总司令的职务。

此外,老蒋还密令华北的中央军将领,凡事必须请示陈继承。这样一来,傅作义这个总司令的权力就显得有限,毕竟连“剿总”司令部所在的北平,都由陈继承的部队所控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继承

傅作义到北平不久,就领教了陈继承的跋扈。1948年1月,在华北主要将领参加的“剿总”会议上,当傅作义提出新制定的作战和换防计划后,遭到陈继承的反对。陈继承表示,没有他这个副总司令的同意,“剿总”司令部不能调动一个师以上的中央军部队。

傅作义听后大感愕然,斥责陈继承,说他没有权力这么做,陈继承反唇相讥说:“傅总司令一人说了算的话,那就把我们这几个副总司令全撤职算了。”

一番争吵后,陈继承一点都不退让,而参会的中央军将领,一副看热闹的表情,完全就是在配合陈继承的“表演”。傅作义大怒,会后不久,给老蒋发去辞职电报。老蒋回电安抚傅作义,不过这只是表面文章,他并未削减陈继承的权力,内心认同和默认了这个亲信的举动。

这样就造成了一个局面,华北“剿总”看似统辖五、六十万大军,但“绥远系”和中央军互相看不惯,甚至坐观成败,严重影响了战斗力。

从1948年1月到10月,傅作义因不满陈继承的掣肘,数次向老蒋提出辞职。10月初,老蒋飞到北平,亲自插手指挥东北战事,期间傅作义再次提出辞职,老蒋问他:“你若走了,无人可以取代啊。”

傅作义以讥讽的语气说:“陈继承就可以,他已经掌握了军事、人事、警备、舆论等各方面,完全可以。”

老蒋听后,愣了一下,不再说话。当锦州解放后,老蒋预感在东北即将失败,为了稳定华北的局势,让傅作义替他卖命,不得不主动将陈继承调离,让他去南京担任卫戍总司令。

陈继承走后,老蒋承诺,华北“剿总”的所有事务,全权交由傅作义,运到华北的美援装备,也由傅作义分配。但老蒋还是留了后手,他让第四兵团司令官李文兼任北平警备总司令。李文是黄埔一期生,老蒋的嫡系将领,他后来和率部撤入北平的第九兵团(廖耀湘的第九兵团覆灭后,以十三军为基干扩编)司令官石觉相勾连,对傅作义的起义制造了不小的麻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傅作义

傅作义在华北“剿总”总司令任上,有绥远地盘和扩充的十几万部队为依托,尚且受到陈继承、李文等老蒋嫡系的压制,若放弃华北,去了东南,这个所谓的军政长官又会有多大权力呢?

再者,傅作义即便放弃华北的平津等地,也是断不会放弃绥远的,这是其根基所在。因此,对于老蒋的华北主力南撤和任命他为东南军政长官的决定,傅作义是断然不会同意的。

当晚,傅作义在老蒋官邸参加了紧急军事会议。老蒋一开始,痛骂熊式辉、陈诚、卫立煌这三个先后主持东北军政的大员,说他们的无能,才导致了东北的败局。

骂完后,老蒋换上了和蔼的态度,将何应钦几个小时前对傅作义所说的话又说了一遍,说完后,见傅作义不表态,老蒋接着又表示会把福建交由傅作义管理,用于安顿绥远系官兵及家眷的后方基地。

老蒋说完后,傅作义说:“华北局势不像一般人看的那样悲观绝望,尚有六十万大军的情况下撤退,是为下策。”

见老蒋并未露出不满的表情,傅作义又较为详细的分析了华北战局,结束时说:“退守东南是偏安。南撤方案,非万不得已时不宜实行。”

“退守东南是偏安”这句话刺激了老蒋,他马上变得亢奋起来,推翻了此前的主张,让傅作义回去后好好制定固守华北的计划。

会后已是深夜,疲惫的傅作义回到住所后倒头就睡。第二天,何应钦、顾祝同带着作战厅长郭汝瑰来找傅作义。

傅作义担心这是老蒋变卦,派何应钦、顾祝同来当说客,让他去担任东南军政长官,便以退为进,主动说:“华北剿总虽有六十万众,但也仅能自保。如果东北的百万共军入关,那么局势就无法收拾了。我还是知难而退吧,请另行指派人到北平指挥华北的中央军,我带着35军、102军、104军等部队退守绥远,以待局势变化。”

何应钦连连摆手,表示此来没有别的目的,是奉老蒋之命,给傅作义加强力量的。傅作义不大信,说到处都在缺兵,哪有多余的部队派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大决战》剧照

何应钦说:“昨夜不是已经分析了,东北共军刚打完大仗,损失很大,至少需要休整三个月才能出关。你回去后,在三个月时间招募十万新兵,扩编三个军。至于装备,我可以立即将一大批美援的武器装备运往天津,交给你分配。然后以津、沽为根据,逐渐挽回颓势,华北不还是大有可为吗?”

据郭汝瑰回忆,在谈话中,傅作义的情绪很不好,对战局显得很是悲观。

11月5日,老蒋召见傅作义,强调了固守华北的决定,并说:“平津如非万不得已不放弃,至少再扩充三个军。”

傅作义听后,大大松了口气。当傅作义回到北平后,马上根据“固守平津”的方案,对华北国军的布防,进行了一些调整。

此时的老蒋,已经被傅作义说服,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

朝课后召见敬之 、墨三商华北军事方略, 决令宜生(傅作义)固守, 并增加其兵力也 。继与宜生谈话, 说明华北不能放弃, 并以全权交彼, 切勿有所顾虑。

傅作义回到北平后不久,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也到了。沈阳解放前夕,老蒋本不愿意接走卫立煌,要看他的笑话,还是杜聿明和空军副司令王叔铭力劝,说卫立煌好歹是一方大员、二级上将,若当了俘虏,实在是难堪。老蒋听后,这才很不情愿的,让王叔铭派出飞机将卫立煌接到葫芦岛。

卫立煌到葫芦岛时,和杜聿明谈了半夜,杜聿明担心老蒋追究东北战败的责任,卫立煌不以为意,认为他去东北本就是被老蒋强迫的,去之前老蒋向他承诺,无论胜败,均不需担责。杜聿明听后,表情复杂,但也不好多说。

当卫立煌从葫芦岛来到北平后,受到傅作义的设宴款待,当两人正在闲聊时,老蒋的处分下来了,称:“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迟疑不决,坐失戎机,致失重镇,着即撤职查办。”

傅作义一面安抚卫立煌,说只要在北平保他安全,另一面却震惊老蒋的翻脸之快,看来他不去东南是正确的。否则一旦离开,虎落平阳,到时候老蒋秋后算账,追究华北丢失的责任,傅作义的下场不会好于卫立煌。

卫立煌在北平待了一段时间后,包了架飞机带着家人从北平到上海再转飞广州,到广州后,保密局广州站的特务密报局长毛人凤,老蒋从毛人凤口中得知卫立煌或要从广州去香港的消息后大怒,电告广州方面,派兵围住卫立煌一家住的宾馆,强行将卫立煌用专机押到南京的住所软禁。直到1949年1月底,老蒋下野后,在代总统李宗仁的帮助下,卫立煌才得以逃离南京,免遭毒手。

回过头再说,傅作义拒绝南下,不去担任东南军政长官,是否正确的选择呢?

首先,老蒋制定的“南撤计划”完全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华北“剿总"的六十万大军,分布在从绥远到塘沽的千里战线上,如何集中起来南撤就是个大问题。即便东北我军不迅速出关,按照老蒋、何应钦、傅作义等人的估计,要休整三个月。但是华北我军也有几十万部队,一旦这六十万国军集中南撤,我军必然追击,打运动战是短板的国军,能逃走多少?

其次,即便华北国军要强行南撤,那么以其海军的运力,撑死运走十余万人。其余部队只能是从陆路走的。几十万国军,往南到陇海沿途大都是解放区,不用打,仅后勤怕都会导致大部逃散,即便有部分部队能逃到徐州方向,以国军的组织度和行军速度,这时淮海战役已经结束,这些国军还能跑哪里去?

按照老蒋一贯的重嫡系亲杂牌,海军总司令桂永清又是黄埔一期生,能走海路的部队,必然只能是黄埔系掌握的部队。加之塘沽本就由中央军控制,所以对傅作义而言,即便要南撤,他的“绥远系”部队也是无路可走。

因此,留在华北等待局势变化,是当时傅作义的最好选择。有人也许会问,傅作义为何不把“绥远系”主力全部撤到绥远?

主要是时间来不及,东北我军迅速出关,联合华北部队,在半个月的时间内,歼灭了傅作义“绥远系”的孙兰峰兵团、安春山的104军、郭景云的35军,使傅作义丧失了大部分基本部队,不得不走向谈判桌。

平津战役,歼灭国民党军52万余人,其中北平和平解放,接受改编的为25万。北平解放后,傅作义冒着被特务暗杀的危险,亲自到绥远斡旋,促成了董其武、孙兰峰等人率绥远六万余官兵的起义。北平、绥远共计有31万余部队接受我军改编,傅作义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