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正在热映,大家的讨论度很高。
对不太关注战史的朋友们来说,可能是初次听闻水门桥,只是单纯地通过电影去了解。不过要是关注抗美援朝战争的话,其实对长津湖战役中的水门桥应该是早有耳闻的。
当然了,在我们的原始资料中,并没有“水门桥”之说,这个叫法是来源于美军方面的史料。甚至说,美军方面的叫法也不是如此,而是翻译成“水门桥”了。当然了,不论具体叫什么,这个地方真实存在,这就够了。为方便记述,我们下面也就沿用这种叫法。
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水门桥并不是正常的那种桥梁,而是跨越发电站管道上方、连通公路的混凝土桥。这里是长津湖地区美军主力到后方大本营的必经之路,所以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志愿军这边的史料中并未明确提及水门桥(因为不这么叫),而美军资料对于修复此桥的记录很多,而且在美方视角的史料中,对该桥的重要性及修复此桥的意义有较多阐述,后来看到这些资料后,国内关于水门桥的文章就多了起来。
当然了,这其中仍然是引用美军资料较多,而且在流传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偏差。我们这篇文章就结合双方的资料(尤其是我军资料),在合理分析的基础上,尽量还原下当年的战斗。对于要观看《长津湖之水门桥》的朋友们,正好也可以对照了解。
一:长津湖之水门桥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长津湖战役时敌我双方的基本部署情况,以及水门桥的具体位置。
在长津湖地区的美军主要是陆战1师的主力和陆军第7师第31团级战斗队,此外还有一些直属的勤杂单位,总体呈Y字型分布。
Y型左侧的美军主要在柳潭里,少部分在德洞山口等处,是陆战1师的主要战斗兵力,有8000多人;
Y型右侧的美军主要在新兴里,内洞峙、后浦等各有一部,这是美军第7师第31团级战斗队主力,有3000多人;
Y型交叉点是下碣隅里,这里是美军陆战1师指挥部所在地,除有一部战斗兵力外还有大量勤杂部队,约有4000人左右。
在交叉点往南的古土里有陆战1师战斗兵力一部、英军第41特遣队、陆军第31团级战斗队一部及勤杂部队,最初有2100人,后来又开来陆军1个营;古土里以南的真兴里还有陆战1师的1个加强营,约1000余人。
以上就是长津湖战役时美军在主要战场的兵力部署了,此外在其他方向也有美军分布,我们就不多介绍了。
志愿军第9兵团在长津湖地区当时集结有第20军和第27军,两个军均下辖4个师,不过第27军94师到的比较晚,因此被列入预备队中;26军则还在后方。
第9兵团当时的作战任务是歼灭美军陆战1师的2个团,具体以79师为主攻击柳潭里、58师攻击下碣隅里、80师攻击新兴里,其余几个师主要执行分割、打援或应对其他方向美韩军的任务。
当时志愿军对美军作战,通常要求具备5比1的兵力优势。9兵团认为围住的是美军陆战1师的2个团,但实际上围住的是陆战1师和第31团级战斗队的主力,其兵力大大超过我们估计。加之很多部队担负分散切割任务,因此导致实际攻击的力量不足,出现了打不动美军的情况。
后来在新兴里方向,第80师除了配属81师1个团外,又加强了另外1个团,最终以5个团的兵力围歼了美军第31团级战斗队主力,这就是现在所说的歼灭北极熊团之战。
不过在柳潭里和下碣隅里,由于美军兵力过多,未能取得较大进展——当然了,被分割包围的美军情况也不好过。
突遭志愿军围攻后,美军处于多点被围的不利局面,战斗和非战斗减员很大,加之西线美军已经溃败,因此东线美军也决定撤逃。
先是柳潭里的美军主力撤至下碣隅里,新兴里的美军散兵也溃入下碣隅里,然后从下碣隅里一路向南经古土里、真兴里撤退,再往南之后就有美军第3师的部队支援,而且道路条件逐渐转好,其撤逃便障碍不大了。
但是在下碣隅里到真兴里之间的30多公里路,地形比较复杂,高差很大,沿途高地又多。著名的黄草岭即在此线,第一次战役时,42军部队便曾在黄草岭阻击过美韩军。
如今,美军大部队在沿着这里的简易公路撤逃,若遭到志愿军沿途阻击,那情况对美军而言显然是不妙的。
而我们所说的水门桥就位于黄草岭以南,我方地图标注的门岘偏南一点,当时称为“洞桥”。这里周围的山势复杂,公路拐弯极多,要是大部队被堵在这里,后面再摆个一字长蛇阵,那损失就大了。
二:志愿军的部署
早在长津湖战役开始前,志愿军便注意到了Y字形以南的道路问题,破坏公路及沿途桥梁就已在作战筹划之中了。
在战前作战部署中,第20军军属侦察营的任务即是破击公路,并掌握敌后续部队活动情况。
另外第20军60师主力进至古土里以北后(注:该师主要任务为切断下碣隅里与古土里联系,并相机攻占古土里),也明确命令以一部配合军侦察营破击公路。其路段为古土里以南、真兴里以北,水门桥自然在这两段之间。
不过这一方向当时为辅助线,是配合主战场动作的,最初的目的是阻敌北援。同时在其他路段,志愿军也在广泛地破路、破桥,破袭行动并不仅限于是水门桥。
当60师部队进抵相关区域后已是11月27日,在当天晚上东线志愿军向被围美军发起突然袭击,美军受到极大震撼。
11月28日,古土里美军一部向北进发,但遭到第60师部队的阻击,当晚60师还对古土里发动了夜袭,不过没能打下来。
综合当时各战场的战况,美军被围兵力远超我们战前估计,其火力更是要强很多。尤其战场报告显示美军坦克的活动对志愿军攻击部队造成了严重威胁,这使得我们必须更多地考虑反坦克问题。
其实美军当时在战区部署的坦克并没有太多,但是美军有大量的履带式装备,其中包括M16四管12.7毫米自行高机和M19双管40毫米自行高炮等。这种武器在当时的志愿军中,也常被称为是坦克。
志愿军没有很好的反坦克武器,美军所使用的这些装备我们此前又都没有见过,因此对付坦克及自行高炮等新式武器就是很头疼的事情。
既然不能很好地解决打坦克(包含一些特种车辆)的问题,那么阻止美军坦克更多地进入到战区就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了。而阻止坦克最简单的一种方式便是:破路、炸桥,让它过不来。
11月29日,20军下达命令强调:
要60师派出1个团及2个营控制古土水(即古土里)以南之阵地,并彻底破路,另侦察营应坚决破坏公路。
这一路所应对的是从真兴里向北来的援军。同时还要求60师主力破坏古土里以北的公路,明确提到要把公路桥炸坏防坦克。
11月29日白天,古土里美军以英军第41特遣队、来自陆战队和陆军不同建制的2个步兵连及部分勤杂兵力和29辆M26坦克组成德赖斯代尔特遣队与下碣隅里美军南北对进,试图打通下碣隅里到古土里的通道。
第60师已经受命对道路和沿途桥梁进行了破坏,然而美军在先头17辆M26坦克的支援下,以极强的工兵力量边打边修,修好后就能马上通过。我们当时缺乏反坦克武器,对M26坦克也不熟悉,因此即便是付出了很大代价也没能阻止这些坦克,最终德赖斯代尔特遣队先头的大部分坦克及300多名步兵还是抵达了下碣隅里。
不过德赖斯代尔特遣队是前后两头坦克护卫,中间是步兵车队,60师主力集中打中间车队取得了很大的战果,歼敌达500余人。后卫的12辆坦克曾前往救援,但其缺乏步兵协同,故而我们取得了部分战果,其余坦克又退回了古土里。
而60师当天派往古土里以南执行破路任务的是180团,该部实际早在前一天就开始破路了,为此还用掉了大部分炸药,最后只剩下炸药15斤。
11月30日,第20军命令180团应占领古土里以南之黄草岭,并做好工事向南攻击。南进部队最好以1个连带电话机,随时报告前沿情况,同时再次强调黄草岭的路应彻底破坏,保证坦克过不来。
这说明180团当时尚不在黄草岭及以南活动,此前破路重点在古土里外围,还没到水门桥。
三:破袭水门桥
11月30日这一天,黄草岭以北的在院里发现了敌2辆装甲车,打掉一辆后另一辆南逃,60师以180团1个营向黄草岭追击。
30日上午,180团报告黄草岭有敌坦克及步兵100余,以南还有一个营的兵力,这说明当时有敌军已经先占了黄草岭。
对照美军资料,这股美军应该是第31团级战斗队的第31团第2营,该营并未赶上主力北进新兴里,战斗打响后才从另外的区域向战区集中。
这股敌军当然不是常驻,而是在向北进发,并于30日晚到次日凌晨时开进了古土里。期间180团曾出击,歼灭敌军一部,但未能阻止其主力进入古土里。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就有疑惑了,古土里外围的道路已被破坏,为何美军这个营还能开进去呢?
因为志愿军当时对美军缺乏了解,破路的程度是以国内战争时期的标准进行的,而且天寒地冻、炸药有限,故而破坏程度有限。
美军是当时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军队,它有专业的工兵及机械化装备,机械装备修复道路的速度是非常快的。而美军自己的火力又非常强,故而可以以火力掩护工兵边走边修路,并不太受影响。
鉴于南边的美军不断开来,第20军认为必须在更为险要的路段破路才会有效,因此12月1日中午特别强调:
黄草岭以南真兴里以北之破路任务为首要任务,破坏后派部控制,给修路敌人杀伤,并派少数接触敌人。
由于在30日出现了美军1个营从黄草岭北进古土里的情况,因此这一天180团并未能如期占领黄草岭。
故而在12月1日第20军确定破路为首要任务后,再向180团下令先派2个连到黄草岭、1个连到黄草岭后面,如有少数敌人则歼灭,否则监视。
180团副团长报告黄草岭确有敌人,现正攻击中(估计敌不多),后来确认以1个营(该团1营)控制了黄草岭,黄草岭南无情况,倒是再往前的1个连(应该是2连)发现了敌侦察部队(注:军部报告记录是在2日早上5时30分,但事实应是1日发生的)。
在现有史料中,志愿军第一次炸水门桥通常说是12月1日,应当就是发生在上面攻歼黄草岭之敌后再向黄草岭南活动,炸掉门岘附近水门桥的。当然,也可能是活跃在这一地带的军侦察营炸掉的。
当时在黄草岭一带的只是180团副团长所带的1个营,12月2日又补充命令180团全团到黄草岭(实际在古土里西1328高地上一直仍有180团部队),并向南占领堡后庄,再以1个连控制以北山地。同时强调,要彻底破坏黄草岭南公路,在门岘破路。
而我们前面提过,门岘以南便是水门桥,对志愿军来说破桥要比单纯破路的效果要强得多,所以水门桥必然是重点照顾对象。
另外早先在公路线活动的军侦察营要去真兴里以南查明情况,因此之后再炸水门桥,应该就跟军侦察营没什么关系了。
四:修桥炸桥
180团在黄草岭到堡后庄一带的部署是比较分散的,由于冻饿减员及执行其他任务的因素,因此实际每个点位的兵力都不会太多。
据美军史料记载,其对水门桥的第一次修复是在12月2日,因为一炸水门桥损伤不大,故而美军工兵直接搭起了木质便桥,恢复了交通。
美军工兵来修桥有没有与180团发生战斗?修好桥后又有没有留兵驻守呢?这个说不清楚,因为没有明确史料提及。
12月3日时20军阵中日记载:黄草岭南、门岘确无敌,真兴里情况不明。180团后又上报门岘工事已筑好,公路已破,但堡后庄有敌。
当日傍晚,20军明确命令以1个营占领门岘及以南887阵地、以东1081及1000(门岘东北)高地,并在堡后庄北几里间破坏公路。并强调阻击部队要做好工事,纵深配备,不要太密,要选择出击道路,主力不全放在正面,防止侧击,四周火力不要过早暴露。
但当天晚上20军阵中日记突然写道:60师前面阻击之180团要特别加强门岘,应把被敌占领地夺回,破路,其主力应到黄草岭以南,加强工事,守一个星期决心不能动摇。
这说明180团当时主力尚不在黄草岭以南(就一个营),甚至可能美军在修好水门桥后在附近留兵了,只是180团最初不清楚前面的情况,后来进一步派兵布防时,才发现有美军。故而才有了张翼翔军长所言要特别加强门岘,把被敌占领地夺回之说。
如果这种猜想成立的话,那在水门桥附近应该是有战斗的,不过美军留兵肯定不多,战斗规模也不会太大。而志愿军得手后,必然要再次炸坏水门桥。
12月4日、5日,20军阵中日记缺失,到6日时仅有一小段提及古土里向我180团3营攻击已被我击退(这说明到6日时180团起码还有一个营在古土里那边),另一路向南出击为我伏击部队击退。
现在一般的“三炸水门桥”之说,通常称第二次炸桥时间是12月4日,第三次炸桥时间是12月6日。
不过结合双方的有限资料来看,志愿军对水门桥可能不止炸了三次。
因为早在12月4日的美军史料中便提及,在古土里以南3.5英里的一处关键桥梁被志愿军第三次炸坏。这说明水门桥在12月1日到4日期间,就被炸过三次。
其中很可能是第一次被炸后得到了修复,志愿军炸了第二次,但不待美军前来修补,又炸了一次,以扩大毁伤程度。
因此到12月5日,美军再来修桥时就只能动用仅有的M2车辙桥组件了,其架桥方式应该是白天在战斗部队和航空兵支援下,由机械化工兵进行修复。志愿军在当地的部队少而分散且被航空兵压制,在美军修桥时无力阻止其行动。不过其工兵及护卫部队一走,志愿军又下来把水门桥给炸了。
美军当时掌握有制空权,对其撤退必经之路上的水门桥是高度关注的,因此每次炸桥,其总能获知情况。
不过此时美军自己携带的M2车辙桥组件已用尽,经过工兵指挥官观察评估后认为,只能通过空投的方式获得M2车辙桥组件,再用于水门桥的修复。
M2车辙桥组件在美军后方本就有储备,美军也有大量的飞机,运力根本不是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空投成功。
美军航空兵曾进行了试投,但没有成功,后来更换新方案后不待试验就直接投放,因为陆战1师实在是等不及了。
12月7日,8架C119运输机各带一套M2车辙桥组件实施空投,这次空投具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其中一套落在了志愿军阵地上,一套损毁,还剩下6套完好的被美军回收,而美军估计修复水门桥要用到4套,因此这个空投成功率也够了。
志愿军在美军运输机空投时曾以轻武器射击,但杀伤力有限,难以阻止美军空投的实施。不过对于美军空投的意图,志愿军却不难猜到。
因为在此前炸水门桥的时候,美军曾用M2车辙桥组件修复过,如今其空投的M2车辙桥组件就有一套落在了我们的阵地上,我军自然能判断出美军已经得到新的组件用于架桥了。为了阻止美军架桥,志愿军对水门桥还要进行进一步的破坏。
五:最后的战斗
12月7日在美军空投M2车辙桥组件的时候,第20军在水门桥附近区域的部署情况是:
180团在堡后庄与堡庄间有1个连,有2个连到门岘,黄草岭有1个连,另有2个连到水云庄西公路与铁路交界处。以上只有6个连。而这6个连因为身处补给线的最南端,且多在高地布防,在冻饿和空袭的极端困难下,减员很大,战斗力下降严重。
12月8日,20军军长张翼翔询问180团公路破得如何?参谋长俞炳辉答道:昨晚未破主要是情绪有问题;张翼翔下令立即前去破击。
由此可知,在12月7日美军空投M2车辙桥后,20军即判断其又要架桥,因此令180团在晚上再次破桥。
不过180团此时已经冻饿严重,大量减员,说是情绪有问题,其实已是力有不逮,尤其是在高地上一直坚守的战斗部队。
180团政治部组织股干事沈肇寿曾向守卫在1081高地上的2连送过最后一次补给,所谓的补给其实就是十几斤冻土豆,沈肇寿上了1081高地后看到了这样的情形:
当时工事都是雪堆的,战士们伏在工事里,一个个脸都冻得紫了,有的用棉花捂着耳朵,有的用棉被裹着腿,几乎没什么人讲话,只是转眼珠看着你。工事前边,摆着手榴弹,揭了盖,敌人攻上来就把手榴弹朝工事外头送,能送出去多远送多远,反正没力气投了。司务长送上去的地蛋,也有一半人不能吃了,咬不动呀!
沈肇寿见到了连长赵明生和指导员李克,赵连长说:太冷,枪也打不响了,只有靠手榴弹,随后又说:手榴弹也没力气投,不行就把敌人引上来同归于尽。沈肇寿又看了看指导员李克,他已经快不行了,说话也说不清楚。赵连长后来让沈肇寿回去跟首长汇报,一定坚守,只要人在,阵地不会丢。
2连是180团1营的主力连,该营教导员方明后来说道:
我二连是营的主力,他们坚守1081高地。该高地位于公路与小铁道交叉处的东部,地势十分险要。营指挥所就设在高地下端。二连坚守1081高地,任务十分艰巨,北面要防止美陆战一师南逃,南面要阻击美七师北援,高地气温比山下要冷,天寒地冻,挖防御工事非常困难,好多战士手挖出血来了,不喊苦。
大盖帽、单薄的棉军装、脚穿的单胶鞋,难御摄氏零下20度的严寒。晚上除放哨警戒外,其余只能两个人挤在一起取暖。连队伙房从山下送吃也很困难,最苦的一餐只能吃上三个土豆。我们连队的武器只有步枪、冲锋枪、轻机枪、手榴弹加刺刀,不如敌人上有飞机、下有坦克、机械化装备,脚穿皮革,晚上睡鸭绒被。几天激战中除几名重伤员送下山,所有轻伤员都坚守在阵地上。
然而在酷寒的侵袭下,这样强的主力连到最后的状态也已经很差了。而当时志愿军在门岘到堡后庄(水门桥在其中)高地上部署的180团其他连队基本也是这个情况。
但尽管如此,在12月8日白天,180团在附近的部队依然执行命令又炸了一次水门桥,到晚上7时,20军军部收到消息确认门岘与堡后庄洞桥已被破,坦克确不能通过,堡后庄以南公路亦破,路上放有3辆坏坦克。
在12月8日白天180团决死破桥时,从古土里来的美军主力跟真兴里北上的美军援军已经压了过来。
到12月8日晚8时北面美军主力已突破黄草岭,180团在门岘与黄草岭间的2个连在打,但情况不好。
晚9时,20军战报称古土水之敌,58师在黄草岭未阻击住已进至180团阵地,有坦克20多辆、汽车无数,8、9连正在战斗中,昨增援敌人进入堡后庄后正派一营打(铁路公路交叉点南)门岘南敌尚未汇合。
这里所说的敌人进入堡后庄后正派一营打,指的是一直在真兴里养精蓄锐的美军陆战1师1团1营。
美军记载该营于12月8日凌晨以风雪为掩护北进,先是突然袭击夺占了1081高地以南的891高地,随后该部向1081高地方向发展进攻,但没能打下来,晚上又有一个排志愿军夜袭美军,但没有得手。
我军记载当日的战况为:
上午时敌一个排在20余辆坦克支援下进至我破路处,2连3排与敌阻击对峙,美军一方面修路,同时又以1个连在雪雾掩护下进攻8班阵地,8班伤亡殆尽后阵地失守。黄昏时副连长带5班反击,但反击失利,除负伤下来的,均壮烈牺牲。
这一天的战况双方战报是可以对应起来的,不过美军战报夸大了志愿军的损失,当然了这也是陆战队的一贯风格了。
当天对敌我两军而言,最大的减员不是战斗造成的,而是风雪低温。
12月8日,长津湖地区的气温骤降,即便是美军北上的这个营,在8日当天就被冻伤67人,其中严重者需要截肢。可想当时1081高地上的志愿军,会经历什么了。
12月9日,美军主力攻过门岘,并开始架桥。美军工兵发现,桥上的缺口更大了,这并不是美军此前的估算错误,而是附近的180团在前一天决死炸桥的结果。
很显然,180团是想通过进一步破坏桥梁的方式,使得美军通过M2车辙桥组件也无法完成架桥。但是美军的工兵部队专业性极强,其通过沙袋和木头填充缺口,最终还是架桥成功了。
美军工兵的架桥作业是在战斗部队护卫下进行的,而在水门桥周边的高地上,战斗仍然在继续。
在1081高地,美军陆战第1营在炮火和飞机的掩护下分路发起冲击,高地上的战斗一直持续到了当天下午3点才结束。A连的兵力从战前的223人下降到了111人,其中除了战斗伤亡外,主要也是冻伤减员。全服保暖装备和热食供应的美军尚且如此,1081高地上的志愿军情况如何可想而知,但他们照样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由于阵地上志愿军都牺牲了,因此上面的具体交战情形我们也不清楚,不过60师的材料倒是记载了12月8日交战后的兵力调整情况。
其中提到2连全部5个步兵班及1个60炮班、3连2个班、营重机2挺及179团3营8连2个班全部增至1081高地后南面第二个高地处。公路留3连2个班(反坦克),179团8连主力负责交叉点。
179团3营是当时增援过来的,可见其一部也参加了1081高地的最后战斗,我方记载1081高地战斗结束的时间是下午3点30分,比美军所称多了半小时。战后上到1081高地后发现,战士们的遗体都有自动枪伤和刺刀伤,卡品汤姆弹都是空的,仅有几个梭子内有4到5发子弹,阵地已没有我之手榴弹。
第60师对1081高地战斗的定义是“弹药告尽,与阵地共存亡”,因此180团2连“冰雕连”并非是全部因冻牺牲,也没有未开一枪一弹,而是战斗到最后一刻的,这一点希望大家要明白。
1081高地被占后,南路美军在坦克掩护下,继续向北边的交叉点推进。
而在1081高地激战的同时,水门桥附近高地上的战斗也在持续,在此守备的部分志愿军战士因冻饿已经无法行动了。美军在此俘虏的一些志愿军战士都是严重冻伤的,只有眼睛能够转动,甚至连手和武器都冻在了一起。
在战斗和非战斗减员极大的情况下,180团团长和参谋长都上了一线,最终团长赵鸿济壮烈牺牲,参谋长负重伤。而美军在架好水门桥的同时,也打破了附近志愿军的阻击,南北美军合流。
20军战后总结中曾这么写道:我60师180团全部及179团一个营在南北夹击下坚决阻敌于门岘与堡后庄之间,该部经过二天顽强艰苦之激战后,团长牺牲、参谋长重伤,全部仅剩20人,又无有生力量增援,故于是日十八时被敌打通。
结语:
水门桥的修复与南北美军打通通道是同时进行的,这意味着志愿军无法再通过这个关键节点和附近的地形阻止美军南逃。180团的战斗止于水门桥附近的几个高地,此后尽管我军追击美军仍有战斗,但再无法将其拖住了。
美军出于自身的角度,对于三次修复水门桥,并使得其重装车队得以通过,自然是大加渲染的。因为这突出了美军极强的现代化作战能力,同时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
对志愿军来说,水门桥只是破路阻敌任务中的一处节点,因此并没有突出自己到底炸了多少次桥,而是始终围绕完成上级所赋予的任务去打的。
180团,在当时的20军中不算最能打的团队,执行任务中也出现了各种问题。但是,在极度严酷的自然环境下,在极度恶劣的补给条件下,同时面对世界上最现代化的军队,他们确实已经将人力发挥到了极限。
最后虽然以近乎全团伤亡为代价,还是未能阻止美军的撤逃。但在多次炸毁水门桥中所表现出的执着,在高地战斗中所表现出的顽强精神,毫无疑问是非常可敬的。人在阵地在,与阵地共存亡,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当时180团在水门桥附近战斗中真正打出来的。
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正在热映中,其艺术表现肯定跟上述史实不完全一样,但大家能在荧屏上再次看到当年志愿军的那种精神并为之所感动、振奋和鼓舞,这肯定才是超越票房成绩之外最大的成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