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2024年12月17日9版
“石膏点豆腐、一物降一物。”从汉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至今,2000多年来,豆腐因其丰富的营养成分以及多样化的烹调方法,满足了大众对于美食与营养的双重需求。
淮南寿县八公山是豆腐发祥地。记者近日走进“中国豆腐村”——寿县八公山乡大泉村,感受村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产业积淀,探寻豆腐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溯源:点亮历史灯火
一山一书一豆腐
承载厚重的历史积淀
12月14日清晨,寿县八公山乡大泉村村民汤多才骑车来到菜市场售卖刚做好的豆腐,不到一个小时,50公斤豆腐全部销售一空。
“咱们大泉的山好、水好、黄豆好,磨出来的豆腐更好!”今年56岁的老汤从小就帮着父亲磨豆腐、卖豆腐,一干就是30多年。
大泉村位于八公山与淮河之间,被誉为豆腐发祥地,也因此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豆腐村。
寿县八公山乡大泉村被誉为“中国豆腐村”。
豆腐发祥地源远流长——
“淮南王安,豆腐始祖;高祖之孙,汉武皇叔;发明豆腐,嘉名高耸。”这是大泉村当地流传的一句民谣。
相传2000多年前,汉淮南王刘安携八门客在八公山著书立说,一次用豆浆培育丹苗时,碰巧加入了石膏,无意间形成了鲜嫩绵滑的豆腐,也成就了一道美食。
“豆腐印证了‘因节而食、因食而美’的饮食养生真谛。”八公山乡党委书记王虎告诉记者。
大泉村的豆腐是用清冽甘甜的古泉水泡制淮河流域的优质黄豆,加之世代相传的精湛工艺制作而成,色如白玉、口感绵滑。
“托于手中晃动而不塌,掷于汤中久煮而不沉。”汤多才一边说着,一边拿起一块豆腐,抛起再接住,豆腐果然晃而不散。
优质的豆腐“孕育”出优质的产业。近年来,大泉村突出打造豆制品加工主导产业。目前,常年从事豆腐生产的企业共有52家,季节性生产的累计80余家。
千古奇书博大精深——
在大泉村一片山林深处,刘安墓静静矗立,仿佛在述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千古传奇。
2000多年前,刘安及其门客在这里留下了千古奇书《淮南子》、二十四节气以及无数成语典故,为中华和世界文化作出巨大贡献。
“《淮南子》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农学、生物、音律、神话等多个领域,可谓是一本‘绝代奇书’!”安徽省《淮南子》研究会会长、淮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教授方川告诉记者。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28个字诠释了12个月,表述了365天,传承了2000多年,这就是神奇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融合四季、贯穿全年,广为实践、流布全国,深刻影响世界。”安徽理工大学教授高旭向记者感慨。《淮南子》第一次正式完整记载了二十四节气并沿用至今,不仅领先当时世界,而且惠及后世子孙。
光怪陆离、女娲补天、傲世轻物、一叶知秋、塞翁失马、避实就虚、百川归海……《淮南子》里的349条成语,既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磅礴气势,也有“同甘共苦”的一往情深,还可体验“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淮南市地方史研究学者姚尚书表示,这座中国成语典故的宝库,对后世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
一座八公山,山的这边是寿县八公山乡,山的那边是八公山区,八公山、《淮南子》、豆腐美食,这一山一书一豆腐,承载厚重的文化积淀。
传承:探访豆腐奥秘
一水一磨一技艺
饱含浓浓的思乡情怀
12月13日下午2点多,村民黄中宝像往常一样,来到大泉村的古井旁,打了一车泉水,便开始浸泡大豆、磨豆为浆、过滤豆浆、煮浆为汁、点浆凝结、镇压成型的豆腐传统制作流程。
大泉是寿县八公山麓“二十四名泉”之一,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
“八公山豆腐味道鲜美、质地细嫩,与这口古泉密不可分!”大泉村党总支书记来宝坦言,一眼千年,水润八方,大泉水滋养着这片土地和世代村民。
大泉村的豆腐坊一直沿用传统制作工艺。
古法制作之秘——
“小时候,父亲每天凌晨3点多就要起床泡豆子。”黄中宝还记得,村里人都是用大泉水泡黄豆,夏天3个小时、冬天10个小时,豆子泡好便开始磨浆,父亲推着石磨,母亲添着黄豆,这个场景一直留在他的脑海里。
将浸泡好的黄豆放入磨浆机中,几分钟时间,飘着豆香的豆浆便盛满了一大桶。
“如今用上了磨浆机,效率更高,而锅烧的豆腐味道更鲜美。”黄中宝一边说着,一边将豆浆倒入直径1.5米的大锅之中,锅下的灶台里,劈柴慢慢燃起,雾气也在豆浆上方慢慢升腾。
古法做豆腐的过程中,点膏是最讲究的环节。点多了,豆腐不细腻;点少了,就成不了豆腐。所以特别讲究点卤剂量,分寸得掌握到微克。
只见黄中宝用水调制好石膏,放入一桶豆浆中搅拌,迅速倒入木盒之中,3分钟时间,豆浆便凝固成豆腐脑,再压制一两个小时之后,一盒细嫩的古法豆腐便做好了。
“一斤黄豆能出5斤豆腐,我通常每天要做300斤豆腐,每次都能卖空。”黄中宝自豪地告诉记者。
在大泉村豆腐坊里,村民黄中宝正在用传统工艺制作豆腐。
非遗传承之美——
鸡叫头遍就出门,扁担挑着豆腐,一路挑、一路卖……这是村民胡学兵对父辈们关于豆腐的记忆。
“到我这一辈已经是第四代了。”胡学兵感慨道,孩提时的耳濡目染,使他对豆腐制作流程烂熟于心。1979年,14岁的胡学兵开始帮助家里磨豆腐,这一干就是40多年。
磨豆腐这道工序非常辛苦,磨出的豆浆要用纱布口袋反复捞灌、挤压,直到将豆渣完全分离出来。那时候,还不能完全体会父亲的辛苦,等到长大后接了班,胡学兵才知道一碗豆浆的来之不易。
他是个爱琢磨的人,多年来,在继承古法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改良,研究出独到的豆腐制作技艺,用这种工艺制作出的豆腐水晶晶、亮晃晃、颤巍巍,棱角分明,不散不碎。
今年7月,第七批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胡学兵入选。他也把技艺传给了儿子,豆腐制作技艺有了第五代传承人。
游客在大泉村现场体验磨豆腐。
产业发展之兴——
淮河岸边的精选黄豆,配上大泉井水,并用古法制作,八公山豆腐远近驰名。村民李多福自豪地说:“大泉的豆腐细花(嫩),大家都爱吃!”
近年来,随着现代工艺的普及、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加,大泉村只剩下30多户人家坚持用古法做豆腐。
“八公山豆腐品牌没有打响,一直是我心里的痛。”在上海打拼多年的来小龙是土生土长的大泉人。2014年返乡后,他注册了黎祁豆腐品牌,成立了寿县豆腐小镇食品有限公司,解决了十多名村民就业。
除了锅烧豆腐,他还采用传统+现代工艺,购进了千张机、豆干机,提升产量、扩大规模,每天生产一两千斤鲜豆腐,同时研制了干黄豆千张、干黑豆千张,正在申报4项实用新型专利,年销售额500多万元。
在寿县八公山豆制品有限责任公司里,有一个县级就业帮扶车间,车间主任王锦每天一早来到车间,就对工人们提出技术和日常管理要求。王锦是大泉村的脱贫户,自从来到这里,她的日子也是越来越有保障。
“企业成立之初,我们把豆腐、腐乳确定为主导产品,注册了‘八公山泉’‘玛瑙泉’商标。”企业负责人顾永忠告诉记者,从2003年一路走来,打造了豆腐乳、茶干、粉皮、豆瓣酱四大系列产品,产品品种增加到40多个,被批准为国家非遗项目“豆腐传统制作技艺”保护单位。
通过推进豆腐产业与和美乡村建设融合发展,围绕吃豆腐、买产品、品文化,打造大泉村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大泉村豆制品产业规模占比达到88%以上。八公山乡党委副书记朱启凡说,豆制品产业园联动提升项目、豆腐街产业活化提升项目、乡村文化研学旅游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创新:产业提档升级
一豆一宴一品牌
激活融合发展新动能
“俏四方,八公豆腐甲天下!”地处皖北的淮南市,历来就以盛产“一黑一白”而著称,“黑”指的是煤炭,“白”说的是豆腐。
近年来,大泉村以“和美大泉 豆腐之源”为核心要义,构建“一廊、一带、四心、四板块”的规划格局,依托古镇群历史文化体验带,在创新融合中打造和美乡村。
科技创新迸发活力——
记者走进位于上海闵行区的淮南名特优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只见“八公山泉”“玛瑙泉”等淮南豆制品摆放在醒目的位置。自从参与长三角绿色农产品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大泉村的“八公山豆腐”进驻“皖美农品”上海会客厅,并广受好评。
通过与合肥工业大学长期合作,寿县八公山豆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产学研孵化基地,获得《豆腐乳的制备方法》等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24项,打造了“八公山泉”红油腐乳、“玛瑙泉”脆千张等爆款单品。
其中,红油腐乳获得上海世博会(安徽周)食品类唯一金奖,豆腐、腐乳等豆制品线下覆盖华东,线上销往全国各地。如今,“八公山泉”红油腐乳年产值6000万元,畅销全国,潜力巨大。
豆腐美食享誉四方——
“莫道豆腐平常菜,大厨烹成席上珍。”在寿州豆腐宴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士宏的巧手雕琢下,豆腐被赋予无限变幻的可能。有的飘散在水中细若发丝如初绽菊花;有的轻柔包裹着各式馅料;有的浸染多色煎炒炖炸。苦辣酸甜尽在其中,满足全国各地人的口味。
刘安点丹、豆腐水饺、脆皮豆腐、菊花豆腐……在寿县八公山乡,四方宾朋不仅可以品尝到丰盛的豆腐宴,还能够感受到豆腐文化的独特魅力。
“八公山豆腐宴不仅享誉全国,也已经走出国门。”淮南市餐饮协会会长朱邦鸿告诉记者。
在米兰世界博览会现场,一道来自安徽淮南的特色美食豆腐,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在中国国家馆内,淮南八公山豆腐作为安徽省唯一的展陈项目,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海峡两岸美食文化旅游节上,淮南子二十四节气篇、淮南子成语篇、淮南子道家素食篇,围绕楚汉文化精心制作豆腐美食,一桌精美的淮南八公白玉宴艳惊四座。
文旅融合焕发生机——
随着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的推进,淮南市正以武王墩墓考古发掘、文旅产业发展为重点,全面构建“一线、三区、十点”构架为主体的旅游空间发展格局,加快推进楚汉文化旅游核心区建设。
“楚汉文化底蕴深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朱启凡告诉记者,汉代淮南王刘安墓就在大泉村境内,大泉村距离寿春城遗址不足4公里,这为楚汉文化体验与山水休闲板块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2月15日,一批合肥游客来到八公山乡大泉村的“中国豆腐小镇”,游览豆腐文化馆、豆腐非遗馆,品尝豆腐美食,感受楚汉文化。
如今,淮南市文旅部门与全省联动,将畅游寿县古城、感受中国豆腐小镇纳入皖北精品游线路,从引流到品牌,让“中国豆腐村”的名气越来越响亮。
豆腐美食节、元宵灯会、汉服游园会……翻开大泉村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实施方案,文旅融合的印记清晰可见,预计到2024年底,实现豆腐文化旅游产业规模扩大60%,乡村旅游接待量达100万人次、综合收入1.1亿元,集体经济收入超1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万元,豆腐产品附加值显著提高。
豆腐是祖先智慧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骄傲。大泉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淳朴民风,孕育了深厚的豆腐文化底蕴。历经2000多年,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豆腐不但走遍全国,而且像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一样,享誉世界。
样本意义
发掘“历史之美”。寿县八公山乡大泉村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讲好《淮南子》故事,努力增强楚汉文化的感染力、影响力。
探索“传承之美”。大泉村将豆腐古法制作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在变与不变中,打造大泉村和美乡村升级版,让传统制作技艺历久弥新。
致力“创新之美”。推进技术创新与和美乡村建设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提档升级,把历史文化转变为文旅资源,为乡村振兴再添新引擎。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记者 柏松
淮南发布(ID:huainanfabu)整理发布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淮南发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