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编制资源使用效益不高。县域公立卫生机构存在结构性缺编问题,偏远乡镇卫生院人员富余,而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手紧张,编制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统筹。这导致医共体内人员流动不畅,难以形成有效的医疗服务网络。

再者,人才流动受阻。由于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在经费渠道、编制管理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人员流动程序较为繁杂。这不利于医疗人才扎根基层,也难以实现医共体内人才的合理配置。

此外,牵头医院自身短板也是导致医共体“共”不起来的原因之一。牵头医院在医疗服务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不足,难以承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帮扶责任。同时,牵头医院与成员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导致相互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而非合作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连接医共体的接口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打破卫健部门和医共体、医院和医院之间的壁垒,实现人、财、物的全方位融合。通过赋予医共体更多自主权,推动其在编制使用、人员招聘、人事安排等方面的统一管理。

二是优化编制资源配置。通过统筹编制“一盘棋”,推动编制使用效益最大化。根据医疗事业发展需要,动态调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事业编制,缓解“忙闲不均”问题。

三是促进人才流动。简化审批流程,优化人员调配条件。推动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县管乡用”,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

四是强化牵头医院责任。提升牵头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承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帮扶责任。同时,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牵头医院与成员单位之间的合作。

五是加强信息化建设。搭建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医共体内信息共享和患者疾病诊治连续化。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机构绩效考核的有效性,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