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此人杀伐决断,将来还有派大用场处,切不可因此而毁了自己的臂膀啊。”
邬思道
年羹尧真是曾经有多辉煌,下场就有多悲惨。
从前年羹尧可是雍正身边的大红人,因为他在西北不断地为雍正、为大清立下赫赫战功,使得雍正的地位越来越稳固。
所以雍正在开心之余,自然是把最好的赏赐都给了年羹尧,甚至还给了年羹尧百官跪迎的待遇。
但就是这样一位在朝中深受宠爱的把军,最后却落得了被赐自尽的下场。
而面对这样的情况,为何身为曾经的“同僚”的邬思道,并没有选择出手相救呢?
年羹尧
明明当初面对雍正的“赶尽杀绝”,邬思道靠着自己的语言艺术得以捡回一命,可如今面对年羹尧,他为何不出面求情呢?
或许,邬思道不救年羹尧,就跟他们两个的最后一次见面有关。
从奴才到权臣
年羹尧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戏剧性的反转。
他早年作为雍正府邸的奴才,对这位未来的帝王的性格脾气了如指掌。
所以说,雍正的冷酷和多疑,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可正是这份了解,并没有让他在权力的游戏中谨慎行事,反而一步步走向了深渊。
不过跟随雍正多年,年羹尧也积累了深厚的政治资本,他不仅建立了自己的“年选班底”,更和朝中众多官员结交,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关系网。
而在这其中,也不乏雍正潜邸时的旧人,就像李卫、田文镜、邬思道等,他们都是在一起工作了很长时间的“同僚”,关系还算是比较深厚的。
同时这些人,也都曾受到过年羹尧的恩惠,同时这在日后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更增添了一抹悲剧的色彩。
可没想到的是,功成名就之后的年羹尧,却逐渐迷失在了权力的光环之下,大将军的职位,让他忘乎所以,飞扬跋扈,目中无人。
这期间,他的一言一行,无不在挑战着雍正帝的权威,不断刺激着这位生性多疑的帝王的神经。
年羹尧
可见,这个时候的他,似乎忘记了伴君如伴虎的古训,忘记了雍正帝冷酷无情的本性,他肆意妄为,最终把自己逼上了一条不归路。
邬思道和年羹尧的关系可以说是错综复杂的,因为年羹尧曾对邬思道有提拔之恩,曾把他从牢狱中解救出来,并安排自己的妹妹年秋月照顾他。
带在权力的旋涡中,这种恩情逐渐被猜忌和提防所取代,邬思道深知雍正的忌惮,他明白,自己与年羹尧走得越近,就越危险。
为了规劝年羹尧,邬思道曾多次暗示他收敛锋芒。
但对于邬思道的劝诫,年羹尧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他依然我行我素,并在雍正的不断包容和不断赏赐下,逐渐迷失了自我。
年羹尧
慢慢地,年羹尧开始变得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甚至直接在西北战区自立为王,把自己当成了皇帝。
说到底,年羹尧真是自己把自己给作死了,他不懂得暂避锋芒,认为自己的功劳那么大,雍正肯定是离不开自己的,所以他才会越来越狂妄,越来越把自己当回事了。
也正是这个原因,才使得年羹尧被群臣联合上书弹劾。
最后年羹尧被处以92项大罪,赐白绫自尽。
那么这个时候就有人开始疑惑了,明明邬思道和年羹尧的关系还算不错,而且邬思道已经成功在雍正的手上逃了一命,为什么就没有出手救年羹尧呢?
难道说,这一次邬思道真的没有辙了吗?
邬思道
邬思道的选择
在年羹尧的悲剧中,邬思道的角色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邬思道和雍正帝的关系,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君臣相得,而是充满了试探和猜忌。
说实话,雍正的心思是最难猜的,就像李卫和坎儿的下场,充分体现了一个帝王的做法。
也就是说,雍正身边虽然有很多跟随了自己多年的重臣,但即便是再忠诚,他也不会全然相信的,而是对任何人她都充满了试探和怀疑。
就像对李卫,这个从扬州码头提拔起来的“小叫花子”,雍正赐予了他飞黄腾达的机会,却又在坎儿事件中对他进行敲打,观察他的忠诚度。
李卫
事实上,坎儿事件,就是雍正对邬思道的一次试探,邬思道隐瞒了坎儿背叛雍正的事实,私自送信,这无疑触碰了雍正的底线。
所以说,坎儿的惨死,是对邬思道的一个警告,也是一次杀鸡儆猴。
而对田文镜,这位敢于对抗百官,推行新政的“酷吏”,雍正给予了充分的支持,但也时刻关注着他的一言一行。
即便是对他的亲兄弟十三爷胤祥,雍正也并不是毫无保留,而是把京城周边的兵权牢牢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还有在雍正帝登基前,他曾拿出大量金银财宝,让邬思道离开,这看似慷慨的举动,实则又是一次试探。
邬思道
因为雍正帝想知道,邬思道是否真的有能力策划武装夺嫡,如果没有,他根本不可能活着走出那扇门。
在一次次的试探和敲打之下,让邬思道身心俱疲,他知道,在雍正帝身边,伴随的永远是危险和恐惧。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是渴望自由,渴望远离权力漩涡的,所以,在雍正帝登基当晚,他选择了急流勇退,不敢邀功,反而强调自己“三不可用”,为雍正帝留下台阶。
不过在离开皇宫之后,邬思道对雍正潜邸的旧人,却始终保持着关切和帮助。
尤其是对年羹尧,邬思道更是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年羹尧曾在他落难时伸出援手,让他得以在四爷身边做事,就是这份恩情,邬思道铭记于心。
年羹尧、邬思道
但随着年羹尧的野心越来越大,邬思道深知,年羹尧的所作所为,已经触怒了雍正帝,他意识到,年羹尧的结局已经注定,任何人都无法改变。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邬思道只能选择明哲保身,他知道,如果自己继续和年羹尧来往,不仅救不了他,反而会把自己也置于危险之中。
可即便是这样,在面对河南官员不敢去给年羹尧送粮食的情况下,邬思道却主动揽下的这个活。
这一次,便是邬思道和年羹尧的最后一次见面。
而邬思道为何不救年羹尧的原因,就在他们的最后一次见面里有所体现。
邬思道
邬思道和年羹尧的最后一次见面
其实对于年羹尧的心思,邬思道都清楚,他早就已经猜到了年羹尧为何一直找不到叛军,并不是因为找不到,而是他在故意拖延。
所以说,西北送粮之行,是邬思道对年羹尧的最后一次尝试,他希望能够点醒年羹尧,让他悬崖勒马。
然而这次见面却让他彻底失望,邬思道的一手“灯下黑”,就表明了,年羹尧根本就不是真的不知叛军所在,而是在故意拖延战事,以维持自己在西北的势力。
因为他深知,一旦战事结束,自己便会失去兵权,从而失去一切。
邬思道
邬思道点破“灯下黑”之后,年羹尧迅速出兵,大获全胜。这更加印证了邬思道的猜测,也让他彻底死心。
也就是这个时候,他明白年羹尧已经执迷不悟,任何规劝都无济于事。
就这样,面对年羹尧的装傻和执迷不悟,邬思道选择了放弃,他知道,年羹尧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回头的路,谁也救不了他,包括他自己。
所以为了自保,也为了彻底断绝与年羹尧的联系,邬思道选择了全隐,就这样消失在了政治舞台上。
事实上,雍正帝并不是昏庸之君,他对年羹尧的骄横跋扈早已心生不满,年羹尧不仅拒不推行新政,甚至公然抗旨,残暴不仁。
雍正、年羹尧
这期间,他动辄让士兵剁手,随意处死运粮官,连雍正帝的女婿哈庆生都难逃毒手,这些行为,早已触及了雍正帝的底线,但面对这些,雍正帝并没有立即处置年羹尧,因为他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一个合理的借口。
所以说,雍正帝的微服私访,并不是简单的体察民情,而是有着更深层的政治目的,他前往河南和江苏,表面上是为了查看田文镜和李卫推行新政的情况,实际上是为了试探田文镜、李卫和邬思道对年羹尧的态度。
也就是说,他想知道,这些人是否仍然忠于年羹尧,是否会成为他铲除年羹尧的阻碍。
而田文镜的表现,也让雍正帝感到满意,他不但没有维护年羹尧,反而抄了年羹尧党羽的家,并放走了邬思道。
年羹尧
这就表明,田文镜已经和年羹尧划清了界限,不会成为他的庇护者。
但孙嘉诚之死,却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雍正帝也终于找到了处置年羹尧的理由。
所以说,年羹尧的悲剧,并不完全是雍正帝的“迫害”,更是他自身性格缺陷和野心的结果,他明明知道叛军的位置,却故意拖延战事,养寇自重,意图拥兵自重,做“西北王”。
那么这种行为,无疑是在挑战皇权,自掘坟墓。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