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事情是违背直觉的,比如国内电影行业凉了这事,我发现很多人颠倒了因果。

有一个很经典的案例分析:现代战争中骑兵的淘汰。

现代战争中骑兵为什么被淘汰了?这个问题你去问100个人,90个人的答案会是,因为机枪。

很多电影也热衷描述这个场景,阵容整齐盔甲精良的骑兵部队在机枪面前犹如麦子一般被收割,大人,时代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事实是直到一战,骑兵部队还活跃在战场上,

1914年俄军有34个半步兵师和12个半骑兵师,德奥军有52个半步兵师和11个骑兵师;

到1918年呢,俄军有173个步兵师和数十个骑兵师,德奥土保联军总共有81个半步兵师和18骑兵师。也就是不论协约阵营还是同盟阵营,在战争中都扩建了骑兵部队。

难道一战的各个参战国,两边的将军参谋都是傻子吗?没有用的部队还继续投入资源吗?

答案是:马克沁和铁丝网组成的堑壕阵地,骑兵冲不动,但步兵也冲不动,所有人都冲不动机枪阵地的情况下,骑兵并没有显示出劣势。

反倒是两边堑壕对堑壕陷入僵局的时候,骑兵部队能绕过阵地进行大范围侦查,利用高机动性找到敌方防线弱点并快速突破的优势,得到了更大的发挥。所以就有了一个违背直觉的现象,充斥着机枪和铁丝网的战场上,骑兵部队反而是在增多的。

理解这个本质自然也就猜到了后续。高机动性,能大范围机动,对敌方防线弱点快速突破,这不就是古德里安隆美尔坦克师那套吗?

所以事实就是,并不是马克沁机枪淘汰了骑兵,而是坦克的出现才淘汰了骑兵,淘汰方式是过去骑马的人,现在改骑坦克了。

一个事物并不会因为天敌出现被淘汰,而是被同一个生态位上做的更好的同行淘汰的。

那这个和今天我们说的电影有什么关系呢?

很多人认为电影式微是技术原因,是短视频取代了电影

NO,几年前业内并不是这个观点

去翻过去报道,你会发现在前几年短视频崛起的时候,电影人不但不认为短视频会冲击电影,还认为短视频会是电影的营销工具,能拉动更多票房。

比如贾樟柯2020年的采访就认为,网络播放取代不了电影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可辛呢,2017年的采访,他不但不认为互联网会抢走观众,还认为短视频等平台对电影是极大利好,能让电影人多干5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甚至张艺谋到2024年都认为,短视频无法取代电影院的观影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是不是这些大导演不接地气呢?不是的

我去翻了当年知乎的历史问题,发现很多业内从业者,也是这么认为的。

比如2021年就有回答认为短视频绝无可能取代电影,因为短视频无法承载90分钟电影的故事体验。

这可是不是外行,是编剧话题下优秀答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类似回答还有不少,很多都是文娱领域相关从业者,都认为电影的故事性和深度不是短视频可以取代的。

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电影行业闭门造车,从顶层大导演到一线从业者,所有人都不接地气,没有意识到互联网行业的冲击呢?

还真不是

因为我翻了当年报道,发现当时不止电影行业,哪怕是互联网从业者自己也这么认为。

2018年时,多家电影公司携手抖音,片方,营销方,演员齐上阵,大家都认为抖音能增加电影的宣发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包括咪咕等互联网平台,当时也在尝试电影和互联网社交的结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网友也指出,短视频无法取代电影,正如当年电视无法取代电影一样,因为电影还附带有社交作用,新一代城市青年约会的一大场景就是电影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是不是这些人的认知都错了呢?

依然不是,因为当年就有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就是创造了票房奇迹的战狼2

战狼2在刷新华语电影票房记录的过程中,首次启用了短视频方阵进行宣传,并被许多人认为起到了重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包括2018年每日经济新闻的报道也认为,从数据来看,社交营销对电影首日预售票房占比提升至36%,互联网宣发是在提升电影宣发效率的。短视频渠道不但吸引到了观众注意力,还结合便捷的网络购票流程,拉动了更多人进电影院。让大年初一看电影成为新民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此,答案很明朗了,站在2018年前后这个时间节点,其实电影人并没有说错。大家也可以回忆一下当时对短视频和电影的讨论,大多是说未来的可能性,没人敢想象五年内短视频就冲击到电影。

因为电影院确实能带来短视频无法提供的体验

当时电影行业正是战狼2,流浪地球,复联3纵横屏幕的时代,且被认为是国产电影工业崛起元年。

这些特效大片就是需要电影院,就是要在超级大屏幕上才有最好的体验,所以短视频宣传会吸引用户注意力,但最后观众还是得买票进影院才能得到完整体验。阿凡达推动了国内3D屏幕的普及也是这个情况,很多观众为了更好的观影体验,宁可排队也要去有3D屏幕的影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就是电影附带的社交属性,这个很容易理解,当代城市青年约会的一个主要场景就是电影院看电影,一对情侣每周末约会一次,就是实打实的两张电影票。有一些狠人过年期间频繁相亲,一部电影甚至会看三遍。

而且这属于实打实的刚需。因为新一代年轻人娱乐方式不多,适合两个人的更少,所以看电影对于许多情侣来说是刚需,你很难想象一对情侣大冬天约会,不去商场看电影吃饭,跑去公园吹冷风吧?也就是情侣是不挑影片质量的,人家要的就是在电影院一起待上两小时,之后逛街吃饭。

这是绝绝对对的基本盘保底盘。当时有一部现象级电影你们还记得不,韩庚的前任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评分一般宣发一般,口碑也一般,最后狂砍十几亿票房一度成为票房冠军。当时无数影评人痛心疾首,这样的烂片怎么就拿到票房冠军了呢?观众审美水平有待提高啊!

结果后来一拉数据,前任3的年轻观众占比最高,24岁以下观众占比达到70%,大量年轻情侣撑起了票房大盘。

以下几部电影,你和女朋友约会去电影院,请问你们会选哪部?就是前任3啊。

电影票是情侣买的,又不是你影评人买的。

这种社交属性,是短视频根本无法取代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短视频无法取代电影,不是随便下的结论,而是建立在特效大片,社交属性这些非常明确无法被替代支撑点上的。

特效大片保上限,一部好的大片可以卖出近百的票价,大家还要排队进影院。

情侣用户保下限,只要有大量恋爱群体,那么你再烂的片也有人消费。

只是没有一个人猜到,以上两大支柱,在五年内都被推翻了。

首先是流浪地球2输满江红,绝绝对对砸自己饭碗的操作。

电影院线因为利益分成等因素有排片倾向不是不可以,但问题是,既然要讲利益,那你就得真正全盘的看利益。流浪地球是非常典型的特效大片,属于必须要在电影院大屏幕上才有最好体验的那类大片。这种片子,我觉得哪怕分成低几个点,电影院也得帮场子。因为这是最能拉动观众进电影院的影片类型。假如所有电影都是这种特效大片,那电影院要笑死,什么盗版片短视频,都是为我导流。

这个道理不止我知道,香港导演就很清楚。早年香港电影是可以和好莱坞一较高下的。

好莱坞拍廊桥遗梦,香港拍甜蜜蜜,他们觉得好像也不差多少呀,我和好莱坞五五开好吧。

结果好莱坞回头掏出什么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超级大片直接打爆全球票房,香港电影瞬间兵败如山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艺谋也懂这个道理,当年张艺谋是用《英雄》开创了国产电影大片时代。但问题是张艺谋早年电影非常不错,不论是《红高粱》还是《一个都不能少》《秋菊打官司》都是非常优秀的故事片,为什么不继续用这个思路拍呢?为什么要去搞英雄呢?

事实是张艺谋自己都明白,大片,尤其是吸引观众进电影院的大片,就是得要大投资,大明星大场面,就是要带来一个人家里碟片机前没有的体验。一个都不能少这种电影,一个人坐在家里静静的看也能仔细品味,但英雄这种大片,就是能吸引大家进影院。

为长久考量,电影院就是得要帮特效大片,只有特效大片才能拉人进电影院。

如果说刚刚这个是砸自己饭碗,那么下面的操作,就是真正刨自己祖坟级的操作了。

那就是女性主义叙事对年轻群体婚恋的影响,这两年国产电影热衷于搞女性主义叙事,或者直白一点,打拳电影。

然后带来一个结果,情侣去看电影,开开心心进影院,怒气冲冲吵架出来。比如典型的《好东西》,情侣进去分手出来,她们还觉得把男性看破防了是好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咱们来分析一下

线下电影的主力大盘,最优质消费者,是情侣用户没错吧

不挑情节不挑剧情,只要电影院排片人家就看对吧

然后现在你把人家打分手了打破防了,年轻情侣要么分手,要么干脆远离电影院,然后你好奇,为什么现在用户不进电影院了

你说有没有可能,消灭情侣,和没人看你电影,这两者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有人可能说了,那没有情侣,也有别的用户啊?

考验智商的就在这里了

我认为情侣用户是最优质的电影用户,绝对的基本盘,因为这个群体可以起到保底作用,不管你电影多烂,只要有排片,情侣用户肯定会进影院。

其他用户,我们假设一下

一个阅片无数,张嘴希区柯克,闭嘴黑泽明,法国新浪潮如数家珍的文艺青年,看了你的各种电影,会给出好评?

或者说,一个8G冲浪,起手豆瓣小组,接着微博超话,常年混迹抖音知乎的资深网民,会信了你的各种宣发?

用脚趾思考一下,这可能吗?

情侣用户就是最不挑的用户了,其他用户不论是资深观影群体还是资深网民群体你们更难忽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国内结婚率,这几年是全线下滑的。

带来的直观影响就是情人节礼物消费全线崩盘,舔狗经济结束。

但很少有人留意到,电影市场其实也属于舔狗经济一环,也会被影响

很多烂片女性不会主动去看,但如果有舔狗买票,女方还是愿意进影院的。现在舔狗经济结束,这个群体必然不会继续消费。

某种意义上,电影行业打拳,比教师行业打拳还抽象,教师行业打拳是打掉自己未来饭碗。

电影行业打拳是打掉现在饭碗,现在立刻马上,分手一对情侣,每个周末你就少两张电影票。

简直是思配苦的典型案例。

所以电影行业凉了这个问题,关键并不是短视频行业的冲击,

背靠特效大片,拥有社交属性的电影行业其实并不怕短视频冲击。

真正让人无法理解的问题是,为什么电影行业,非要抛掉独一无二的特效大片体验,扔掉情侣用户社交需求,跑来和短视频卷剧本杀。

龙王归来短视频,五分钟能出现十次反转,你怎么碰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