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培慧原创作品)
也许是我内心深处的偏见,我反复问自己,一个出身高知家庭曾受过良好家教,有过多次招工上调进城,有过多次步入官场升迁机会的戈卫,竟会选择放弃豪华和功名,与朴实无华的村民结缘,与寂寞偏僻的山村相伴。一生扎根农村,把知识能量的种子洒在坚守的土地上,把贫脊的土地变成肥沃的希望的田野,他的坚韧执著非一般人所莫及……
△记者在陕西宝鸡坪头镇采访戈卫(右1)
今年秋天,我和陕西知青协会会长,西知联秘书长陈新民、林建建、金美,李归化五人一行,有幸走进这大山深处村镇,与77岁的戈卫相见。探讨岁月的深处,瞥全国最后一位知青戈卫,在田野劳作幽暗的身影。许多年里,他像曲巷里不曾被人注意的独行客,一拐弯就看不见踪影了。一种力量在顽强地遮蔽。他走过的路,决非偶然。那些微妙的细节,那些不为人知的奥秘与深意,潜伏在乡村悠静的岁月里。
孤独站在风口浪尖
66届陕西高中生戈卫,1947年出生,1969年21岁的他,从陕西城怀着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激情和理想,来到宝鸡县坪头乡码头村插队。从城市到乡村的极大反差让他大声惊叫。距西安城170公里的码头村知青点,无路无水、无车无电。全村人进城要翻山越岭过河走隧道,水引不上来,要翻一座山去背水。田里栽种的农作物无水,全靠老天下雨维持。这里还保留原始的刀耕火种,用人犁地,稻田栽种老品种, 农作物靠锄头挖种。生产队连架子车都没有,全部农活靠肩扛背挑。枯燥的生活,繁重的劳动,白天劳累一天,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煎熬。知青们为了回家,在泥泞中苦苦挣扎。可是戈卫想到的却是:这里太苦了,我要留在这里,改变穷山恶水面貌,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1971年,招工参军上大学指标下到公社各队,知青们一批批被招走,大队只留下戈云一人。他成为另类被舆论浸湿。所幸,父母支持他的选择,叫他做好路难行的准备。亲朋好友知青也都苦口相劝,但戈卫那时正在大队养猪场劳动和社员一起试制黑霉醣化饲料。对村民知青朋友苦口婆心规劝,耐心说服回城,他都执否定态度。
1975年,他参加了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与12名知青联名给党中央写信,表示了一辈子在农村的决心。不到一年,那些胸膛拍紫的人,早已挤在返城大军中,走得无影无踪。而这位有钢铁般意志,心高气傲的才子,只对山水专情,对农村的一草一木充满相往。孤独地一人在农村苦干坚守。在农村入党提干,当上了码头村副书记、坪头区党委书记,坪头乡党委书记等职。他有过多次招工当工人、参军上大学机会,有过从农村调入城市进政府当官员的机遇。也许他内心深处并不落寂,早已厌倦了城市混杂的喧嚣,官场的沉浮。也许他更愿意看到乡村静寂的希望田野,虽调到乡镇当干部他的户口仍落在码头村,仍保持着村民的特殊身份。
△码头村知青们挖渠修水库建发电站
让星火在乡村燃烧
从1971年起,知青们都走了。戈卫并不感到落寂,他在广阔天地大显身手。他说理想和信念可以铸成钢铁般的意志。留在农村不是扛锄头种地混渡,而是要实施科技种田,引水修渠,修路通电,让世世代代贫脊的土地,粮食获高产。让农民的思想与城市结轨,主流社会不把农民隔离成边缘的另类人,让农民过上物质和精神富足的生活。
1971年,他把大队科研室的10亩地,变成试验田。引进优良品种,使码头村2800亩地,产量由40多万斤,变为产量达100多万斤。他引进进猪鸡优良品种,改变了过去全村“养猪不长肉,养鸡不下蛋”的状况。1972年,他大搞兴修水利,作为修建引水渠的倡导者、负责人进入工地。没钱买炸药,就派人去太白山采松籽卖出筹款。无运输装备车,四五十公分直径、几十米长的水管,用两辆架子车一头一尾运到渭河对岸,用船摆渡过来,再坐上专车进村。一年后全村人喝上了山泉。渠修好,戈卫又带领村民三年苦干,建了一座装机容量30千瓦的水电站,村民们欢天喜地用上了电。多年用人功推磨变成用电加工磨面粉。1975年,戈卫他们又建成了一座100千瓦的水电站,村民们吃上了自来水。
1980年后他当上坪头区、坪头乡党委书记,一干就是20多年,直到退居二线。从英姿飒爽的小伙,到白发苍苍的老翁。他一直冲在前,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和戈卫交谈,悠久的历史跨度是那么深长,在他的脸上有一种刚毅的表情,岁月的烟云曾经的沧桑,已经使之黯淡。但我在斑驳的光影里,还是看到了另一类人的脚步。戈卫是中国的志士仁人。寻找他的足迹,让人发现他坚守农村,不是要做一个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农民。而是要把文化精神的种子,播种在农村这个广阔的田地。把熟悉的文化,便捷交通,方便的生活设施光束的火花闪耀在乡村田野。
他喜欢看书读报打电脑,研究农村。有藏书千余册,他把农民当亲人。过去村民生病,他把自己当医生的母亲叫来村子坐诊,或让村民到省城西安家中住宿安排看病。
△全国知青新闻宣传报道组到陕西采访。
退居二线二十多年,他仍坚守农村。用自学的种鸡技术,帮助村民建大型养鸡场,帮助村里建了食品加工厂,请专家帮助村民种植樱桃,给码头村孩子寻找就业出路。
住宿在幽静的码头村,走进他一尘不染,铺着地毡的卧室,戈卫举止言谈都很淡定。他说:坚守是因为有信仰,有一份难割舍的乡情。人生的每条路都值得走。不管到那里,都要做一束星火,发出光和热。和他交谈,我感到久违的真情,善意闲适……
△从青春少年到白头老翁,钢铁般的意志铸就了知青坚守农村的楷模。(本文来源美文杂谈,感谢刘老师荐稿)
作者:杨培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