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一生只打了一次胜仗,被汉朝百姓称作英雄,后世更是有他的“超级粉丝”。就连他当初所说的一句话,到现在都成为至理名言。
但他的结局却并不好,只能说一句“自作自受”。
这位名将的结局到底如何?他又为何会落得如此结局?
只打一仗,功成名就
这一将领名为陈汤,刚开始只是一名无所事事的穷人。
不过,幸而有富平侯的赏识,他得以有机会进入朝堂。当时富平侯有举荐的名额,见陈汤聪明圆滑,便将一个名额给了他。
陈汤大喜过望,静静地等待着朝廷传唤的那一天。然而因为父亲病逝,他面临着一个重大抉择:回家守丧还是等待朝廷任命。
于是,他做了一个违背孝义的决定,将父亲去世的消息隐瞒了下来,并写信希望母亲能够体谅自己的不容易。
他不仅瞒过了大众,还瞒过了推荐他的富平侯。结果就是,在事情暴露之后,陈汤被抓进大牢,而富平侯受到牵连,家产被没收了。
富平侯气愤不已,但也只能接受这无妄之灾,果真是时也,命也!
陈汤罪不至死,可能只是坏了名声,因此过了几年之后,他便被放了出来。通过又一名官员的帮助,陈汤再次入朝为官,成为了一名郎官。
郎官相当于侍从,干的都是最脏最累的活,陈汤自然对现状不满,他可是有着大志向的人,以后必然出人头地。
但如今还没向自己的理想迈出一步,就先一步遭到了长安社会的鞭打,他难道就这样沉寂下去吗?
不!扬名立万的机会已经来了!在了解清楚汉朝面临的危机时,他决定铤而走险,出使西域,与西域的匈奴打交道。
当时正值汉元帝时期,汉朝面临着匈奴的威胁。郅支单于在汉朝边境兴风作浪,时不时就要来踩一脚,尽管汉朝使者出使西域,也无济于事。
眼看着使者无用,汉元帝与众大臣根本没有办法,只能再一次派遣官员前往西域,想要与郅支单于谈一谈。
而这一重任便落到了不受待见的陈汤与甘延寿的身上。毕竟其他官员都不愿惹祸上身,稍有差错便丢了自己的小命。
陈汤只能认命,与甘延寿带领着一队人马来到西域。甘延寿嘱咐陈汤千万小心行事,一切都要听从朝廷的安排,这样才能安稳活着。
但陈汤不这样想,显然这次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若是能够一举捣毁匈奴大军,他说不定就是冯奉世那样的大英雄。
于是,他将想法告诉了甘延寿,并表示现在郅支单于正在忙着内乱,根本没法顾及汉朝军队,正好可以趁其不备,杀其要害。
甘延寿却不同意,一旦失败,他们必然要遭到朝廷的责罚,到那时就不是被关起来这么简单了。见甘延寿如此坚决,陈汤只好另做打算。
没想到隔天甘延寿就病倒了,这可给了陈汤机会,他立马下令进攻匈奴,将郅支单于斩杀。
不过,其他官员没有行动,他们对陈汤的决定表示质疑,直到他拿出了圣旨,众人才决定出兵。而这份圣旨自然是陈汤伪造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此时,在陈汤的带领下,两支军队,一队吸引匈奴大军注意力,一队来到了郅支单于的大本营。
由于郅支单于的疏忽,当时大军并未在大本营附近,这就给了汉朝军队偷袭的机会。
而郅支单于在睡梦中直接被斩杀,连死前被谁杀的都不知道。
消息传回朝廷,皇帝与众位大臣都为之惊叹。但就陈汤之前的做法,皇帝是罚还是赏呢?
英雄还是急功近利者?
陈汤带领汉朝大军将郅支单于斩杀,这是大功;然而,陈汤伪造圣旨,应该治大不敬之罪。
就在众位大臣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远在西域的陈汤送来一封谏书。
他将出兵的利害以及迫不得已的理由,言辞之恳切,让人为之动容。尤其是最后一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让汉元帝听得极为舒心。
因此,汉元帝并没有惩罚他,反而赏赐给了他许多东西,还被封了侯。
仅仅因为这一仗,陈汤就成为了汉朝百姓心中的英雄,备受推崇。而郅支单于的死,让匈奴人暂时歇了进攻中原的心,决定休养生息。
按理说,功劳如此之大的陈汤,应该有美好的晚年,可为何结局凄惨呢?
原来在汉元帝去世之后,汉成帝刘骜继位。当时的陈汤依旧是一个侯爷,经过多年的积累,可能有着万贯家财,但这依旧挡不住陈汤贪财的毛病。
在汉成帝下令给自己修建陵墓的时候,陈汤自告奋勇,帮忙监工。
而表面上监工,实际上陈汤在挪用国库中的银两,将其全部揣在了自己的腰包里。
然而这之后事情败露,陈汤被匡衡举报了,汉成帝大怒,直接将其侯位剥夺,甚至还给他降了工资。
其实在这件事中,陈汤不止得罪了皇帝,还得罪了当地的豪强大族。
因为他建议在霸陵这个地方修建食邑,因为这里经济繁荣,能够赚大把钱财。
汉成帝想到自己的国库能够充盈起来,顿时答应了这一提议。然而修建食邑,必然要让当地的住户迁走,损害当地百姓的利益。
而且这个地方的百姓多是豪强大族,背景极深,甚至与朝堂的大官能联系上。他们自然不愿意,便将怒火发泄到这个罪魁祸首身上。
于是,这个项目停工了,陈汤在朝堂之中举步维艰,不论干什么,都遇到阻碍。
不过,即便这样,依旧没让陈汤悔改,他仗着自己有功,肆意干涉朝堂大事,甚至妄图搅乱汉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就凭他的一张嘴,汉成帝怎会相信,经过调查后,直接下令将陈汤关了起来。
汉成帝本来是想要立马将其斩首的,但一些大臣认为,陈汤当年斩杀郅支单于有功,若是杀害功臣,会影响皇帝的威信,于是陈汤便被流放了。
先是敦煌,又是安定,最后辗转回到了长安。
流放之苦,连猛将都难以忍受,更别说整日偷懒耍滑的文官了。陈汤早已不是当年忍得了苦的壮志青年了。
千里奔波,回到长安的陈汤早已没了当年的意气风发,看起来就是个不修边幅的糟老头子。
因为之前的事情,陈汤不受任何人的待见,行动颇为受限,最后郁郁而终。
到头来,陈汤为朝廷所作的贡献也仅仅是斩杀郅支单于这一件事,除去这件事,其余的皆是骂名。
不过,对于王莽来说,陈汤却是他的大恩人。当时王莽选择撺掇汉朝的王位,便使劲给自己找补,把自己往汉朝的关系上拉。
既然陈汤是大英雄,那陈汤就是自己的恩人,是汉朝的大恩人,应该为其后代封官加爵。买通了朝中的官员,加上皇太后的支持,王莽成功上了位。
从始至终,王莽对陈汤的看法就是:“他是大汉功臣!”
结语
从一个穷小子到大英雄,陈汤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一句“最远必诛”的名言流传千古,至今依旧成为寸土不让的代名词。
然而从一个大英雄沦落为罪臣仅用了几年的时间,最后落得流放千里,老死长安的下场。
如此反转,让人不禁感叹,名利真是一把双刃剑,能促使人成为英雄,也能让人深陷深渊,无法自拔。可悲!可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