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通市海门区大力推进25个村开展乡村振兴建设,秉持生态优先、产业升级、共治善治的理念,培育出一批在农村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面突出的先行村,展现了“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百姓富、班子强、民风好”的海门特色田园乡村现实模样。
环境整治,畅通村落“毛细血管”
碧水绕村,绿荫掩映,这是乡村的自然底色,也是百姓心中的田园梦。环境整治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海门聚焦现阶段群众需求强烈的重点实事,在打造“和美乡村”建设的同时,深入推动生活污水、黑臭水体等农村环境治理。
今年以来,海门生态环境局会同海门区住建局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实施6574户农户的治理,涉及77个行政村。预计到2024年底,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83%以上。
图源:南通生态环境
在三厂街道孝威村,2.2公里的太平港河道两岸绿化护坡焕然一新,村民们实实在在的感受着多年的“闹心河”终于蝶变成赏心悦目的“幸福河”。该河道为断头河道,与周边水系无法连通,今年三厂街道先后投入25万余元,对该条河道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实施河道疏浚、岸坡整治等措施,不仅改善了农村河道面貌、维持水生态平衡,实现河道生态治理的可持续发展,还提高了河道的灌溉、排水和滞蓄水能力,成为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临江新区稻香河片区和三厂工业园区五七河片区环境整治、三星镇兴河李彬段2000米的景观河道打造、海门港新区凤飞村实施河道疏浚……一个个惠民工程,寄托着人民群众对“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美好生态的愿景,展开了一幅幅海门生态新画卷。
“水清、岸绿、河畅、景美”,海门生态环境局将联合区镇、部门力量,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推动水生态长效管理养护和水岸线景观提升,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水氛围,为美丽乡村建设按下“美颜”键。
产业发展,拓宽甜蜜致富路
产业振兴一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海门坚持把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激活农村资源优势,实现乡村集体产业可持续发展,从产业发展到产业兴旺,扩大农民增收。
走进海门常乐镇培才村“海门小窝头”家庭农场,一根根节长且粗壮的甘蔗长势优良,在太阳的照耀下更显挺拔,甘蔗叶随风摇曳,香甜的味道扑面而来。也有一些倒伏的甘蔗,农场工作人员正用器具将它们扶起帮助生长。“今年受到几波台风的影响,不少甘蔗被吹歪,外形不可避免地弯曲,但是我们农场精心培育,甘蔗品质还是能保证的,一样脆甜。”农场经营者说。
图源:海门乡村振兴微信公众号
“海门小窝头”家庭农场共种植了20多亩的甘蔗,加上培才村其他农户的种植面积,整个村里有近400亩的甘蔗种植地。培才村的甘蔗主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江浙沪地区,因怀念家乡的味道,不少在外的海门人会下单。农场经营者介绍:“经济效益还是很不错的,一亩地种2500~3000根甘蔗,能有2万多元的收入。甘蔗是我们培才村的主打产品,在几十年前,我的爷爷辈、父辈就在种甘蔗卖甘蔗了,等于是一个传承了。”
据悉,培才村预计明年再流转100多亩土地种植甘蔗,扩大甘蔗种植面积,引导农户积极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品质量,打造特色品牌,从“蔗”里开启越走越宽的致富路。
片区建设,打造宜居和美乡村
近年来,按照省市决策部署,海门在推进面上和美乡村建设的同时,打造张謇历史人文记忆轴和美乡村示范片区,以加快和美乡村串点成线、连线成片。
据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示范片区包含常乐镇、三厂街道两个区镇的16个行政村,区域总面积约64.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达4.75万亩,总人口5.303万人。
图源:海门发布
片区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并与生态农业融合,通过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高质量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目前,海门区已推出“寻根张謇人文印记”“张謇故里的星空探寻乡愁”等精品线路,其中颐生村、颐生文博园入选“稻花香里说丰年”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颐生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作为沿江风光带和张謇历史人文记忆轴交会点的青龙港1806景区,打造了四季变化鲜明的生态景观绿地,具有望江楼、婚庆沙龙、码头博物馆等特色旅游业态。
“我们将依托片区和美乡村建设的基础,按照示范片区建设的全新要求,以规划为引领,补短板、强弱项,打造出‘海门样板’的省级示范片区,为全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可复制的经验。”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
未来,海门将通过示范片区建设,塑造“一盘棋”的全域融合共同体、“一条链”的强村富民共同体、“一幅画”的生态宜居共同体、“一张网”的党建领航共同体、“一股绳”的示范引领共同体,在留住“乡愁”、记住“乡音”、守住“乡魂”中延续历史文脉,擘画出“业兴、区美、人和”的和美乡村蓝图愿景。
文/崔欣
资料来源:南通生态环境、海门融媒、海门日报、海门乡村振兴微信公众号、海门发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