惰性是人的天性之一,但家长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孩子身上的缺点容易被放大,尤其是在忽略了未成年人和大人之间差别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比如很多家长做不了监督孩子写作业的活儿,看着一道很简单的题目孩子要绞尽脑汁想半天,家长们就气不打一处来,恨不得自己动手给填上正确答案。看似简单的家庭作业,孩子却“拖拖拉拉”,其实有时候真相未必如此。
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惨痛经历相信很多家长都有,尤其是一些爸爸们,看到自家娃娃被一道很简单的题目拦住琢磨半天就气不打一处来。
除了写作业外,生活中的其他事家长眼中孩子同样拖拖拉拉,比如早上起床要叫好几回,吃个早饭也磨磨蹭蹭。孩子做事拖拉的场景千千万,原因同样也有很多,不过有一点是普遍存在的——独立性的缺乏。
美幼儿教育家布兰特认为幼儿教育中的十大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独立成长,独立做事,独立决定活动内容,独立做出选择,在强调个体、个人自由的西方教育中,独立培养在教育中是关键的内容。
为人父母的对孩子的未来都有所预期,大多数以高中为分水岭,高考上大学后,孩子就要开始走向独立,离开过去熟悉的环境。一些家长总想着时间还早,不急着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但在布兰特看来,独立教育要从幼儿时期就开始。
很多家长在孩子年龄尚小的时候不会对孩子独立性做过多要求,一般能完成基本的生活技能,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就足够了,但其实远远不够,独立性很重要,因此不能只是“够用就行”。
1. 养育目标缺失
大多数家长对教育最大的认识就是“高考很重要”,至少在幼儿园的12年教育中,首要的目标就是让孩子考上一个好大学,为此很多其他方面的教育被忽视。
在学习上的教育几乎没有家长会忽略,但独立性上的培养,家长不会特别去 关注,甚至一些家长秉承着“只要好好学习,剩下的你别管”的思想,导致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发展也受到了限制。
独立性培养缺失并不好判断,因为没有如学习一样有数字成绩的客观反应,因此很多时候孩子已经表现出了独立性的缺乏家长还不自知,嘴上安慰自己说,孩子现在还小,长大就不会了。给予必要的重视,否则未来最受伤的只会是孩子,以及希望孩子一切都能顺利的父母。
2. 装不下的爱以及责任教育缺失
现在这一代独生子女多,两家人包括长辈都围着有限的孩子转,和过去的大家庭不同,现在的孩子并不缺爱,甚至来自长辈的关心太多,会让一些孩子变得有恃无恐,娇蛮任性。
从小到大都很少吃苦,挫折更很少来自于家庭。为什么现在的一代青少年普遍给家长不放心的感觉,其实就是因为现在的孩子被保护的太好了,生活衣食无忧,除了学习几乎没有忧愁。
听老一辈叨念,过去他们的青少年时期是怎么过来的呢?学习之外还要放羊赶鸭子,生活的一部分重担和责任更早地就落到了下一代的肩上,责任二字也更清晰地烙印在了他们的心中。
但现在很多孩子活的没心没肺,“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更多的烦恼其实还是来自于精神上的“强说愁”,客观上时代不同,过去人们为温饱和生活有仇,现在人们开始追求精神自由,忧愁或许会从中而来,但远不如过去现实窘迫的那般强烈。
3. 家长忽略了孩子的客观成长规律
看孩子磨蹭,性子急的家长们很容易就被惹毛了,起床要催三四次,吃个早餐磨磨蹭蹭,快节奏的生活父母的压力也很大,要忙工作也要照顾孩子的起居,因此很多时候一些家长会将自己的快节奏习惯套用在孩子身上。
也许他们还没到要走这么快的年纪,学习之于他们有余地去寻求慢节奏的生活。比如父母催促孩子起床,可能就不是因为孩子上学要迟到,而是怕自己送孩子上学后再去上班来不及。可以理解,但以此看作是孩子“磨蹭”的理由其实是不恰当的。
幼儿教育思想家蒙台梭利说,“我们看到的最错误的想法便是以为身体活动就只是身体活动而已,因为它不具有更高层次的功能。
其实,心智的发展必然和身体动作相配合,而且是相互依赖存在的。”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在成人眼中孩子的行动慢,可能恰好符合他们心智发展的程度,行动力以及思想是保持身心合一的,过分要求孩子提前适应快节奏可能是没有必要的。
独立能力培养的三个层次
独立能力的三个层次很清晰,第一是生活能力、自律能力。最基础的比如生活技能,规律作息,饮食习惯等;
第二层是解决困难的能力,生活中的困难是孩子能力发展和意志品质锻炼的好机会,遇到困难,思考,解决都有助于锻炼个人,促进能力的发展;
第三层是独立的思考,这部分和认知有关,但思想觉悟是可以培养的,从小引导孩子多做思考,遇事不是一味的听信表面,这在信息爆炸的新时代被赋予了更重要的意义。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蒙台梭利强调,教师在儿童发展中所扮演的是"援助者",环境"创造者"的角色,家长可以通过战略规划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具体的,以下4个策略可以作为参考。
1. 分阶段制定孩子独立的目标
从婴幼儿时期开始,独立教育就可以进行了,从孩子8个月开始,孩子会开始模仿所看到的大人行为,这时候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在孩子面前做一些基础的生活技能“展示”,洗漱,摆放碗筷,整理床铺等等,以展示来帮助孩子形成日常印象。
长大一点,上小学之后,眼识逐渐向实践转移,独立作业,独立检查更正错题,独立整理自己的书桌,房间等等。慢慢的孩子更容易接受这些生活独立行为,而不是事事要父母来做,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为主。
2. 引导为主,收敛自己的急性子
引导为主要求家长给孩子留有余地,面对困难,有时候孩子会向父母投去渴望帮助的眼神,这时候父母依旧不要上手,给建议,引导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可。
很多学校布置的手工课作业,初衷就是让孩子锻炼自己的能力,而不是真的要家长去代劳,结果手工课上作品都是家长作品,孩子参与的其实很少。
3. 不以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要求孩子
教育中比较有好也有坏,但大多家长把握不好,孩子也未必能很好地消化,如果不做好思想工作,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的情况。
因此家长给孩子树立的目标,最理想的不应该是别人家做的怎么样,而是你可以比现在做的更好,这样成长同样显而易见,而做更好的自己会成为一个良性循环并持之以恒。
4. 建立规则意识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寻求自由教育理念外,规矩不立不足以约束恶的发展。现在我们所说的自由教育,同样是建立在规则框架内的,因此在是非问题上,要明确树立界限,这也是帮助孩子变得独立行之有效的方法。
重视独立性的培养,在成长中每个人终究会有需要独当一面的时候,帮助孩子塑造这一能力远比暂时的,一次性的给孩子庇护重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