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越来越大,对动力电池的管理与维修成为了一大重点。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遭受撞击、挤压后,可能出现自燃起火的情况,于是车辆电池管理系统会在识别到碰撞信号后“上锁”(即禁止动力电池对外输出功率),从而降低安全隐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常规流程,受损的动力电池应该完成维修检查后,经检验合格才能继续使用,但这个周期漫长,而且费用比较高,于是有人动起了“歪脑筋”。近日,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法院就判处了一起通过技术手段修改新能源电池管理系统数据,以达到“解锁”电池目的的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案件。

涉事二人从事汽车电路维修工作,有人找到他们想要给动力电池“解锁”,于是二人研究出利用芯片读写器、电脑等工具修改电池管理系统数据的方法,以此来 “解锁”电池,规避车企的数据监控。但这样的做法其实很危险,受损的电池状态不稳定,犹如一颗炸弹,随时可能发生自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二人对此不以为然,甚至在网络平台公开揽客,导致车企采集的新能源汽车电池运行数据失真,影响了车企对新能源汽车安全运行的监管。最终,有车企向公安机关报案,二人很快落网。据查证,二人通过上述方式修改了两块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数据,违法所得共计5000元。

最终,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规定,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分别判处二人6个月有期徒刑和6个月拘役,缓期执行,同时没收二人违法所得及犯罪工具。据悉,动力电池的序列号类似于公民的身份证号码,篡改动力电池序列号,相当于直接改变了原有电池的身份信息,这是一种典型的修改数据行为。

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汽车的维修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燃油车大多不联网,第三方修理厂对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的数据进行修改也不一定违法;但新能源汽车的特殊性在于车辆联网,对电池等核心部件的数据进行修改涉嫌违法。汽车修理行业的相关人员需要与时俱进,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避免出现违法行为。

本文源自:金融界汽车

作者:刘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