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锦

清朝晚期,满洲统治者开始思考如何保证其一家一姓之权威能够万世流传,皇权永固,于是便派遣宗室贵族和大臣们去欧洲考察国家体制,打算援引为清帝国的“续命良药”。于是,考察大臣便踏上了前往欧洲的旅途,考察了许多欧洲的发达国家。考察团考察完毕归国后,便向清朝的最高统治者提出采用君主立宪的国家体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慈禧等人采纳了这一建议,于是便开始筹备立宪事宜,但慈禧和光绪帝没有活到真正立宪的那一天便撒手人寰了,立宪的重任便落到了当时清朝的实际最高控制者摄政王载沣身上。

那么,载沣后来立宪组建的“皇族内阁”都有那些人呢?

第一位是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他往上可以追溯的帝王先祖是乾隆帝,在晚清时期他已经不算是近支宗室了。但奕劻为人机警圆滑,深得慈禧太后的信任和喜爱,于是便破格提拔他为郡王,最后又提拔为亲王,甚至还给了他无比的殊荣——亲王世袭罔替。奕劻便历史性的成为了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位被封的铁帽子亲王。奕劻为人非常贪婪,可谓是无处不贪无处不要,但他还是守“规矩”的,拿了别人的好处就要给别人办事,所以朝廷里也很多人愿意找奕劻办事,但他的名声极臭。在他去世后,其后代找到当时的清废帝溥仪,请求给奕劻上谥号,溥仪竟愤怒地给他上了“谬、丑、幽、厉”等字,让内务府自己选,后来还是在溥仪父亲载沣和一众亲贵的求情之下,奕劻才被上了“密”的谥号。

那桐,满洲镶黄旗出身,晚清“旗下三才子”之一。宣统元年,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后在筹备立宪改良官制的背景下,被立为内阁协理大臣。辛亥革命后,闲居天津,后于1925年去世。

徐世昌,在宣统年间筹备立宪改良官制的背景下,被立为内阁协理大臣,成为“皇族内阁”中地位最高的汉族大臣。他在1918年被选为民国大总统,后于1922年辞职。晚年闲居天津,于1939年去世。

梁敦彦,他是清政府第一批公费派往美国留学的幼童之一,后考入耶鲁大学。归国后,担任清政府外务部外务大臣,民国时期又担任交通部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肃亲王善耆,他是清太宗皇太极长子豪格的后代,清王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也是日本间谍川岛芳子的父亲。在宣统年间担任民政部民政大臣。辛亥革命后逃往旅顺,后于1922年去世。

镇国公载泽,他是康熙帝的六世孙,他是清廷派去欧洲考察的五大臣使团之一。宣统年间任度支部度支大臣,他积极推进君主立宪体制的建设,并上书慈禧和光绪。尽管载泽选择了较为先进的君主立宪体制,但依旧无法挽回处在风口浪尖而摇摇欲坠的晚清王朝。后载泽于1930年去世。

学部学务大臣唐景崇,他是同治十年的进士,先后担任礼部侍郎、左都御史、浙江学政等职位,1910年开始担任学部尚书,后改为学部大臣。于1914年去世。

陆军部陆军大臣荫昌,满洲正白旗人,曾任陆军部侍郎、尚书等职,后任陆军大臣,于1928年去世。

海军部海军大臣贝勒载洵,他是摄政王载沣的弟弟,皇帝溥仪的亲叔叔。载洵年纪轻轻能够担任海军大臣一职并能够入阁,这与其兄载沣的有意安排离不开。辛亥革命以后。载洵闲居于天津,后在天津去世。

绍昌,满洲正白旗人,在皇族内阁中担任法部司法大臣。

贝子溥伦。溥伦是道光帝儿子奕纬的嗣孙,原先他并不属于近支皇族,因为奕纬无子,所以其父载中被过继给奕纬作为嗣子,承继统绪。溥伦是宣统年间皇族内阁的重要成员之一,担任农工商部农工商大臣。

盛宣怀,洋务派出身,被称为“中国实业之父”。在义和团运动时,他倡导“东南互保”,后在宣统年间皇族内阁中担任邮传部邮传大臣。他是近代中国第一代实业家,对中国工业近代化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寿耆,满洲正蓝旗人,在宣统年间皇族内阁中担任理藩部理藩大臣,后又担任荆州将军。

以上便是宣统年间皇族内阁的全体成员,清朝统治者对外宣传立宪组阁,效仿日本君主立宪制度,但实际上却组建了贵族占大多数的“皇族内阁”,所谓改变王朝体制的宣言都成了一直空话,这也成了清朝注定败亡的导火线之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