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房屋管理局举行“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示范项目推广交流会,对8个示范项目以及8个优秀项目进行了推广交流。其中,万里街道乐居193(万有引力)公寓,荣获“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示范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探索新就业群体“居住+”模式

共筑城市“新”人的家园

项目简介

万有引力乐居193项目(以下简称“乐居193”)位于普陀区万里街道交暨路193弄3号四至五楼,共建设有29间房,152张床位,房型包含双人间、四人间和六人间。

项目地理位置优越,覆盖万里、甘泉、真如等物流站点,毗邻静安、宝山商业区,距离万有引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仅500米,公共服务项目皆步行可达。目前的租户包括以快递外卖员、保安保洁员为主的新就业群体以及长者护工、厨师服务员等传统一线公服人员。目前项目签约率达100%,运转良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普陀万有引力乐居193项目

做法成效

“居住+生活”,更有“家”的体验

本项目综合考虑新就业群体的建议,结合实际情况,项目的共享区域配备了微波炉、冰箱、净水器等家电设备,房型设计也非常人性化,配有基本的家电家具,特别是为了安全,在床体留有USB插座面板,设置了干湿分离的卫浴,在6层的公共露台,规划有晾晒区,还配备了烘干机,同时安排专职管家,进一步提升居住体验。

项目得到普陀区万里街道的精准指导,通过街道组织的调研座谈、征询意见,找准了“一张床、一老一小两个牵挂、三顿饭”的“医食住行”一站式综合性党群服务精准需求。依托街道建在新就业群体工作驻地的全市首个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共享3号楼1-3层万里街道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社区食堂、宝宝屋和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资源,实现了在一栋楼内吃饭、住宿、老人孩子照护。

“居住+服务”,更有“家”的温馨

项目积极融入属地的规划与发展,依托万里街道“万有引力”区域化党建平台,通过联建共建的方式,赋予租户更好的居住体验。随着万里街道党群服务阵地体系延伸至生活驻地,本项目公共区域设置了“家门口”综合性、共享性的党群服务空间——万里比邻党群服务站。在党建引领多元主体参与的机制下,区委组织部、区总工会、团区委等党群部门有力支持和赋能,形成暖“新”服务共同体,万里街道进一步把职工之家、青年中心、家庭医生工作室延伸服务点一并嵌入,整合资源有序有效为入住者提供“暖新服务、安新保障”,让租户足不出楼就能享受各类服务。

针对租户职业集中、居住集中的特点,项目借助服务共同体资源,精准配送职工保障政策、家庭医生、联谊交友、法律咨询、公益理发等暖“新”服务项目;在各大节日和传统时节,与周边社区居民共同开展“万里比邻”一家亲年夜饭、元宵游园会、包饺子、包粽子、比邻集市等活动,用多彩活动提升租户社区融入感,感受“家”的温馨。在暖心驿家青年夜校,为新就业群体成长赋能,更好推动青年成长与城市发展“双向奔赴”。

“居住+治理”,更有“家”的美好

项目以党群服务阵地为载体,联合辖区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工作,增强租户“主人翁”意识。在万里街道的指导下,交暨居民区党总支牵头下,项目与辖区共建单位、租户群体等共同组建了交暨路193弄3号楼“新”邻管家楼管会,发挥各自的优势,成立了“乐居193志愿者服务队”,形成治理共同体,积极参加“同新邻聚”“新新邻遇”等社区治理项目,开展文明创城、安全保障、轨交建设、便民助餐、为老护幼等在内的志愿服务活动。特别是台风“贝碧嘉”肆虐,小区树木折断阻碍出行,乐居193志愿服务队的三位住户立刻响应,跟着街道的干部顶风冒雨清理树木。项目通过引导更多的租户投身城市管理、为老服务、社区综合治理等领域,为万里的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兴力量,也为“家”的美好添砖加瓦。

经验启示

民之所需,力之所至

万里街道和区住房保障部门积极回应城市新就业群体的住房需求。在方案制定过程中,涉及的床位设计、价格制定等每一个细节,都有新就业群体的参与和建议,“居住+”的理念贯穿于项目方案设计、建设筹措和运营管理之中。从一张蓝图到幸福交付,体现各级政府部门不断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努力让更多新就业群体实现“安居梦”。

整合资源,多维赋能

运营方通过与属地街道、相关行业党组织联建共建,统筹资源,通过适配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人群的需求,为租户提供“组团式”“家门口”的精细化服务,新就业群体“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无微不至的党群服务、生活服务和精神文化服务,实现建阵地、建组织、链资源、优服务、强治理、促发展的全链有序推进,将原本松散的租户凝聚在党组织周围,使党建在新兴领域“有形覆盖”“有效覆盖”。

主动参与,融入社区

依托“万有引力”区域化党建平台,持续聚焦党内关爱、权益保障、暖心服务、技能提升、志愿服务提级等,全方位推动基层治理与新就业群体成长双向赋能。结合社区15分钟“党建圈”“生活圈”和“治理圈”的建设,推动新就业群体从“旁观者”到“参与者”,从被动安排到主动参与社区公益服务、文明创建、平安宣传等志愿活动的转变,成为城区建设、社区发展、“家”治理的重要力量。

来源:上海普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