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家访,我特别想了解,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到底给了他怎样的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十六届新东方家庭教育论坛上,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教师、《我的二本学生》一书作者黄灯讲述了自己家访5年得到的教育启示。以下是演讲主要内容。

AI制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I制图

我是一个语文老师,2005年博士毕业后被分配到广东的一所二本院校任教。在当老师的第10个年头,我觉得有太多的话要说,于是写了《我的二本学生》这本书。

我从2017年开始到学生家里去家访,5年时间走了很多地方。这个过程对我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是丰富我的教育维度的重要来源。我为什么要去家访?如果说《我的二本学生》这本书呈现了学校教育的有限性,那么通过家访,我特别想了解,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到底给了他怎样的空间。我希望我们的教育最终能够帮助年轻人安身立命,让他们内心安定,觉得活着有意义。

3个男孩的创业故事

先来讲讲我教过的3个学生在社会上创业的故事。

第一个学生叫黎章韬,来自云南腾冲。当年他的高考成绩可以上云南师范大学,但是他想到远一点的沿海地区看看,所以来到了我所在的学校。

2014年毕业的时候,他回老家去了。他本来在广州一家银行工作,他妈妈很开心,觉得很有面子,儿子留在了一线城市工作。所以,当听说他回老家去的消息后,我一直很纳闷。直到2017年,有一天他微信联系我,让我去他家里看看。

我到他家时发现,他妈妈内心还不服气,觉得儿子的大学白读了。但是他爸爸很开心,他爸爸对我说:“我跟我儿子像兄弟一样。”他们家有个木工坊,父子俩一起经营。这里离缅甸很近,我看见街上有好几家木工坊,就问章韬:“你们街上有那么多人开木工坊,你在广东读了4年大学,结果回来跟他们干一样的活,你后悔吗?”章韬说他一点也不后悔。

后来,在疫情期间,因为章韬懂微商,全国各地很多客户在网上买他的木制品,甚至借钱给他,还教他投资。这让他妈妈对他刮目相看,彻底改变了对他的看法。

我发现,章韬真正的成长是从大学毕业以后才开始的。现在,他结了婚,有两个孩子,经济条件也不错。我觉得特别安慰,他过着一种幸福而积极的生活,日子蒸蒸日上。

第二个学生是来自安徽的何健。何健的语文成绩非常好,是真正热爱语文的那种人。他毕业后到东莞,开了一家教育培训机构,教孩子读古文。“双减”政策出台后,国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他的培训也吸引了更多的孩子。几年后,我看见他在朋友圈里不断发消息:给爸妈买了房,自己也在东莞买了房,还买了车。

我去了何健家,和他的爸爸妈妈聊了聊。原来,何健12岁时就成了留守儿童,家里没钱,到18岁才考上高中。但是,他们的家族特别团结,给了何健很多支撑。他的父母不在身边,是整个家族的人在托举着他成长。所以,何健后来在东莞发展得不错,他对整个家族特别感恩。

第三个学生叫于魏华。魏华的父母身体不太好,眼睛有残疾,靠摆摊度日。魏华在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爸爸妈妈一起摆摊。因为摆摊,他很早就有了经济意识。他会观察父母是怎么赚钱的,他告诉我:“黄老师,你不知道摆地摊的利润有多高。只要有人流,利润是超过100%的。比如,一个指甲钳进货只要0.5元,但可以卖2元。”所以,上大学的时候,他就说自己将来一定要创业。

他大学毕业后,在深圳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我写的书有盗版,他就自告奋勇帮我维权。

黎章韬、何健、于魏华这3个男生都来自特别普通的家庭,他们之所以创业成功,我觉得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和别的孩子不一样的东西,比如有思想、比较成熟,而且很容易融入社会。

家庭滋养的共同特点

我去过20多个学生的家,和他们的父母聊了很久,也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我发现那些得到了家庭滋养的孩子普遍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在我看来,这些特点是非常有力量的。

第一,拥有丰富而温暖的家庭关系。

例如,何健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整个家族的人都很关心他,而且关系非常融洽。回想我自己的成长经历,在农村,孩子们常常在一起玩耍,这是一种天然的教育手段,孩子对公正公平、对规则的维护都是通过游戏达成的。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我观察到很多来自农村的学生,是祖辈的情感滋养帮助他们跨过了人生的很多难关。虽然隔代教育在很多人看来有一定的负面作用,但是对于农村的留守儿童来说,我认为它的价值是被低估的。

第二,重视劳动教育。

我的学生罗早亮来自台山,我去他家的时候,他妈妈反复跟我强调:孩子必须学会做饭。我听说,罗早亮高三时还被他妈妈叫回去参加农业劳动呢。

2019年毕业后,罗早亮在当地一所小学当老师。他是学中文的,结果校长让他教数学,他就去教数学。学校很偏僻,平时只有他一个人留在学校里,但他内心特别笃定,没有任何抱怨。

其实,支撑一个孩子在社会上立足的,往往不是那些光鲜的学历和文凭,而是因为他勤快、善良,或者他的人际交往能力强、有同理心、讨人喜欢。这些品德和素质都是家庭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的。

第三,父母拥有正确的价值观。

很多学生的家长对我说:我一定要让孩子做个善良的人,不要怕吃亏。在关键的时候,利他心、妥协或让步也许会给孩子带来新的机会。我有个学生,她是家里的老大。她当年去中建五局实习,一起参加实习的有211大学和一本的学生,她只是一个专科生,但最后单位只录取了她。她问老总:“为什么最后是我留下来了?”老总说:“你是所有大学生里唯一帮前台换水桶的人,特别勤快,我就想招一个你这样的人。”

这个女生家里比较穷,上学时在学校里勤工俭学。她会把老师办公室里所有的窗帘都洗干净。没有人要求她这样做,但她觉得应该这样做。

我刚刚所讲的这些学生,在别人的眼中,他们被统称为“懂事的孩子”。在我眼里,他们是一群内心柔软、情感丰沛、拥有责任感而不乏力量的人。这么多年,我有一个特别强烈的感觉:即使一个孩子没有什么天赋,但他如果有很强的责任感,也一样可以走得很远。怎么培养责任感?这主要是来自家庭教育。

助力年轻人安身立命

回到教育的本质,我特别赞成这样一个观点: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如果不成人,所谓的成才也是空中楼阁。

家庭要给孩子一个厚厚的精神垫子。家长要给孩子精神的支撑,让他们的生命充满弹性和伸缩性,而不是抽空他们的精神垫子,让其处于孤立无援的心灵境地。

当下,很多家长都热衷于鸡娃。但是在我看来,鸡娃只会破坏孩子的觉醒能力。根据我的观察,其实鸡娃没有用,就像打激素一样,当时有一点点用,但如果把时间拉长几年,基本就失效了。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呵护孩子的元气,而不要去鸡娃。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我建议,要尽可能在夹缝中给孩子们更多透气的空间,让学生多一点自由,下课的时候不要管得那么紧,让他们多一点时间玩。这样,孩子们可能会更活泼、更有创造力。

此外,社会筛选的网眼要大,要给予年轻人更多的包容和接纳,不要用太细的标准去筛选一个人。

教育真的是一件特别实在的事情,要靠所有人一起去推动。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给孩子们更美好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