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他是位才华横溢的故事编织者,更是文学史上屈指可数、拥有庞大读者群的巨匠之一。然而,在赛琳娜·黑斯廷斯的这部划时代传记横空出世之前,萨默塞特·毛姆(1874—1965)那跌宕起伏的真实人生,始终如同一层未解之谜,未曾被世人全然洞悉。
黑斯廷斯凭借海量独家档案、严谨考究的学术态度与遒劲有力的文笔,在这本书中缓缓揭开了毛姆那层神秘的面纱,让我们得以窥见他生平交往的错综复杂与文学创作的非凡魅力。书中细腻描绘了毛姆从早年历经磨难,到中年功成名就,再到晚年遭遇背叛的曲折历程;揭露了他多段隐秘情史,以及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担任谍报工作的传奇经历。更为重要的是,它展示了这位天才艺术家如何将个人生活中充满的矛盾与痛苦,转化为创作时那份孜孜不倦的热情与激情。正是毛姆那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大写人生”,孕育出了《人生的枷锁》《英国特工阿申登》《寻欢作乐》《刀锋》等不朽佳作。
在戏剧舞台与出版界,毛姆取得了同时代人难以企及的辉煌成就,财富与名声让他得以在广阔的世界中自由翱翔,享受着璀璨夺目的社交生活。他与查理·卓别林、H.G.威尔斯、丽贝卡·韦斯特、埃莉诺·罗斯福、温斯顿·丘吉尔等各界名流结下深厚友谊,在二十世纪上半叶那片星光熠熠的文化天空中熠熠生辉,并亲身参与塑造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从伦敦西区的繁华剧场到百老汇的璀璨灯火,从中国、南欧的异域风情到南太平洋的壮阔波澜,毛姆众多短篇小说经典背后的真实故事,以及他那卓越多产、惊心动魄的漫长人生轨迹,都在黑斯廷斯那扣人心弦的笔触下得以生动展现。
《毛姆传》不仅是一部堪称史诗级的“难以逾越的文学传记”(《观察家》评语),更是一段炽热如火的情感历程,是对萨默塞特·毛姆非凡一生迄今为止最为权威、最为详尽的记述。这部作品的中文全译本,无疑是对中国读者的一份珍贵献礼。
02
巨流河,在清朝年间便已有此名;而哑口海,则静谧地躺在台湾南端,鹅銮鼻灯塔之下,波光粼粼。这部书,是对一个并未远去的时代的深情回望,它讲述了两代人从巨流河畔到哑口海边的跌宕故事。
有那位胸怀壮志,誓将中国推向现代化彼岸的父亲;有在牧草丛中默默垂泪,却坚韧不屈的母亲;有那些无私奉献,以公为先的师长们。还有那些唱着《松花江上》,心中满是对故土眷恋的东北流亡学子;初尝文学甘甜,心怀梦想的南开少女;以及深情吟诵雪莱与济慈诗篇的朱光潜。那故乡的铁石芍药依旧绚烂,巨流河的波涛依旧汹涌;暮色中的山风,隘口边回望的少年张大飞,他们的身影都深深烙印在岁月的长河中。
六十年光阴荏苒,作者或读书、或教书、或挥毫泼墨写评论,但那份对往昔的牵挂却从未消散。郭松龄在东北家乡,为增强国力挺身而出,兵谏军阀的英勇;抗战初期,二十九军浴血奋战,守卫华北的悲壮;南京大屠杀,国都沦为人间炼狱的沉痛;保卫大武汉,民心觉醒,誓死不做亡国奴的激昂;台儿庄大捷的振奋;还有那一步步攀登,跋涉在湘桂路、川黔路上,奔往重庆的艰辛与希望;在四川、在滇缅公路上,那些誓死守卫国土的英勇战士,他们的面容依旧坚毅如初。
那一份份战报、文告、号外,它们呼喊同胞,凝聚人心,如今在作者心中,墨迹依旧未干。这是一部关于悲伤与荣耀交织的时代记忆,它记录了一个所有中国人都应引以为豪的,真正存在过,且最有骨气的中国!
03
老人缓缓睁开眼,却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全然陌生的房间之中,一时之间,他竟忘却了自己的身份,也不记得是如何来到这里的。
显然,他被困在了这密闭的空间内。我们不妨称这位老人为“茫然先生”。他的目光落在了桌上的一部文稿上,那是关于另一个囚犯的故事,而那个时隐时现的世界更是让他感到困惑不解。然而,这些文稿仿佛就是为他而准备的,旁边还有一叠照片,让他的思绪更加恍惚迷离。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人物纷纷踏入这狭小的斗室。与此同时,一架悄然安装在他头顶的摄像机正不停地捕捉着他的身影,记录下他的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言语也都被悉数录音。显然,有某个不为人知的存在正在暗中监视着他……
《密室中的旅行》这部作品,充满了典型的奥斯特风格:故事情节神秘莫测,叙述流畅自然,一段被深藏的往事逐渐浮出水面,而在某个角落,还隐藏着一个操控一切的神秘人物。然而,当我们深入观察茫然先生这一天的经历时,或许会发现,他所处的世界其实与我们并不那么遥远,甚至在某些方面,还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04
五十六年了,上校唯一做过的事情就是等待。这份漫长而执着的等待,成为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笔下最动人心魄的篇章——《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这部中篇小说,在世界文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并肩而立,共同书写着文学的不朽传奇。
马尔克斯,这位哥伦比亚的文学巨匠,对《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甚至认为它在艺术成就上超越了其代表作《百年孤独》。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上校,五十六年来始终如一地等待着退伍金的故事。这份等待,不仅仅是对物质的渴望,更是对尊严与希望的坚守。
上校年轻时英勇善战,为保卫共和国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战争结束后,新政府许诺的退伍金却迟迟未能兑现。岁月流转,上校从青丝变白发,妻子患病,儿子早逝,生活陷入了困顿与绝望之中。但他依然没有放弃等待,那份对退伍金的执着,成为了他生命中唯一的支撑。
小说中,马尔克斯以简洁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上校复杂而微妙的心理变化。他既有着对现实的无奈与愤怒,又怀揣着对未来的微弱希望。这份希望,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日夜。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不仅是一部关于等待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尊严与希望的深刻探讨。它让我们看到,在绝望与困境中,人类依然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与尊严,用顽强的生命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成为了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展现了马尔克斯卓越的文学才华,更让我们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05
《我们仨》是钱钟书先生夫人杨绛女士深情撰写的一部家庭生活回忆录。1997年,他们挚爱的女儿钱瑗先行离世;次年,钱钟书先生也溘然长逝。在痛失至亲四年之后,杨绛女士在92岁高龄之际,以一颗温婉而坚韧的心,细细回顾了他们这个独特家庭63载的风雨兼程与温馨点滴,凝聚成这部感人至深的回忆录——《我们仨》。
全书由两大篇章构成。在第一部分里,作者以其独有的智慧与细腻的笔触,借由梦幻般的叙述方式,缓缓铺陈出他们一家三口在生命最后岁月中相互扶持、深情相守的动人画面。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无尽的眷恋与不舍,是对家人深沉而真挚的爱。
而第二部分,则以平实却饱含深情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钱钟书与杨绛携手赴英留学,并在牛津喜迎爱女降生,直至1998年钱钟书先生离世,这长达63年的家庭历程。这段岁月里,他们经历了无数的波折与挑战,但始终相濡以沫,共同面对。这些鲜为人知的坎坷与艰辛,在杨绛女士的笔下,化作了一幅幅生动而真实的画面,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我们仨》不仅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份深情的告白,是对家人无尽的思念与追忆。它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让我们在感受这个家庭悲欢离合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亲情的可贵与生命的真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