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朝代的更迭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成王败寇”。
当时的元顺帝只顾得逃命要紧,跟随他逃出的只有一些核心的家眷。
而元朝在垮台以后,很多留下来的蒙古人,自然就成了朱元璋的“战利品”。
其中十万蒙古女子的该怎么解决,就令他感到十分的棘手。
这并不是他软下了心,毕竟起义时什么刀光剑雨没见过,更不要说自身悲惨的经历了。
她们的身份是战败者的家眷,那么朱元璋是怎么处理她们的呢?
01
这个问题,首先得先看当时的元朝是怎么去对待宋朝的。
宋朝自身在军事上,一直有着重文抑武的毛病,因此面对外族来袭时,表现的很是差劲。
就算出了一位岳飞这样的将领,还是被自己人给“背刺”了。
之后的辽、金、西夏,虽然在历史舞台上都有过登场,但存在的时间都不长久。
而他们的存在却进一步的削弱了宋朝的实力,让蒙古铁骑捡了漏。
提起南宋到元朝的那段历史,很多人也会发出“崖山之后再无华”的感叹。
毕竟崖山海战之后,蒙古的部队对百姓实行的是残忍的统治政策。
直白点说就是屠杀与奴役,因此这个朝代的血与泪,也成为了很多人的意难平。
当时的蒙古内部也很是动乱,受到中原文化熏陶的忽必烈胜出,这才创立了元朝。
而在外族治理下的日子,就别想有多么好了,首先就是采取的“四等人”制度。
处在最前面的自然是他们自己的“蒙古人”,直接与其他人给划分开,享有很多的特权。
其次便是由西域那边的人与一部分的契丹人,结合被称作为“色目人”,能够入朝为官的。
第3档就是他们口中的“汉人”了,将北方的汉民与契丹、女真看成一个整体。
最后就是所谓的“南人”了,指的是地处南方的汉民,与同样在那边的少数几个民族。
在律法方面,他们与汉人南人发生冲突致人死亡的话,只需要杖刑,赔钱就没事了。
而要是汉人南人反过来,那不用多说了,直接偿命吧,另外还要没收家产,收尸就看有没有亲戚了。
这番操作之下,谁不对他们恨之入骨呢,可以见得自身的根基也不是怎么牢固。
而他们在面对百姓时,也没有怜悯一词,屠城灭族这类的事情并不罕见。
其中的朱元璋本来就是个放牛娃,却经历了双亲这种制度下,活活被饿死。
之后经历了饥荒、战乱、寺庙生活等种种磨难,都熬了过去。
很多人都钦佩他“开局一个碗,皇帝我来做”,却不知这背后的苦涩是何滋味。
早年日子过的艰苦,目睹了暴政和人们的苦难,因此当饭都吃不起的时候,就产生了反抗的念头。
投身红巾军后的他,开始了自己屡战屡胜的生涯,身边也聚集了一群可靠的兄弟。
而他的成功具有时代原因,却并不是偶然,从他对待这些蒙古女子的手段就能看出。
与元朝相反,他在统治的路上并没有被心中的怒火所影响,做出的选择反而使人惊讶。
02
早在他拿下集庆的时候,就曾告诫过众人,从开始就站在民众的角度上,称来为民除乱的。
之后便提出只要有能力就会得到礼遇,而那些以前的政律也会进行修改。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官的不能苛责百姓,这比元朝之前的所作所为简直天差地别。
面对十万蒙古女子这个必须要解决的难题,他没有选择简单粗暴的杀戮或驱逐。
而是采取了一种更加务实和长远的策略,那就是融合与同化。
他虽然心中有恨,但清楚城池最大的价值,就是在于里面生活的人民。
“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他颁布法令,宣布蒙古人也是大明子民,享有与汉人同等的权利,但也必须遵守法律和制度。
这项政策的核心是汉化,要求蒙古人接受汉字、汉语和我们的礼仪,激励他们融入社会。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旨在消除民族隔阂,建立统一的认同感。
对于不愿接受汉化,希望回归草原的,他也给予了选择的自由,允许离开中原,返回故土。
这种看似十分宽容的政策推行,却埋藏着他统一四海的雄心壮志。
他明白武力征服只是第一步,要真正巩固统治,必须从文化和思想上入手。
汉化政策不仅可以消除潜在的冲突,还可以增强大明的凝聚力,为明朝的长治久安奠定基础。
强制通婚是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定蒙古人必须与汉人通婚,禁止本族内部联姻。
这一规定看似严苛,实则是为了加速民族融合,打破各族之间那堵看不见的墙。
对于那些遗留下来的蒙古王室们,也是以保护为主,而不是随意地处死。
并没有将这些女性视为战利品,而是给予了她们应有的尊重和优待。
毕竟他们是要弄出一个新王朝,离不开之前那些地主、官僚的支持。
他们手中掌握着很多一部分资源,如果忽视不管的话,刚刚建立的王朝就会不稳固。
像蓝玉侮辱元妃被降爵一事,就彰显了他对这一政策的重视。
更是以身作则,还纳了一名蒙古姑娘进宫,进一步表明了他对民族融合的决心。
值得注意的是,他强调通婚必须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这体现了政策中的人性化一面,并非完全的强制同化。
明朝的民族政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
在推行汉化的同时,也保留了部分的习俗和制度,例如在军队中保留了他们骑兵的编制,以发挥其作战优势。
在明朝的民族政策下,十万蒙古女子的命运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部分蒙古女子选择留在这儿,进行了通婚融入大明的社会,学习语言逐渐成为新的“汉人”。
还有一部分选择返回草原,将中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带回了故土,也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
无论是留下还是离开,这些蒙古女子的命运都与明朝的民族政策紧密相连。
比起烧杀抢夺来说,这种做法虽然令人很惊讶,但就这大局观,不得不佩服啊。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