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 者| 路遥,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山东大学首批终身教授

原 载| 《山东大学报》2009年5月26日第1754期

原 题| 建国前后山东大学的文史教授队伍

陆 远 | “八马同槽”与20世纪中前期的学术生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原历史系)在建国初期的情况,赵俪生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大约两万五千字的文章。他将此文交给一个出版社,而且告诉出版社这篇文章涉及人际的关系,谈到建国初期山东大学“八大教授”的学术及政治评价,容易伤感情,希望自己去见马克思之后再发,这样就不存在“算账”问题了。建国初期山东大学的文史研究闻名全国,首要原因当然是由于《文史哲》刊物的创办。该刊是在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后,由系主任杨向奎积极筹办。1950年华岗来青岛并担任山大校务委员会主任(经国务院审批后被正式任命为山东大学校长)后予以积极支持而正式出刊。《文史哲》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开展了百家争鸣,所以这个杂志很有影响。赵俪生和童书业两位都是《文史哲》最主要的执笔者,他二人在《文史哲》发表文章也最多。从历史学角度看,发表文章最多的是:杨向奎、童书业、赵俪生,杨向奎还是《文史哲》的实际创办者。《文史哲》创办时,没有任何公家费用补贴,全部由当时在山大文史系的教授从自己工资中抽出一部分办起来的。没有任何稿酬,还要贴了钱来办。华岗来了之后,才得到一部分科研经费的支持。

新中国成立前“国立”山东大学文科只有中文系和外文系,历史系是在1949年青岛解放后才成立的。1947年8月我考入“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时,一进青岛鱼山路的山东大学校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在办公大楼墙壁上列出的文、理工、农、医五个学院许多有影响的著名教授名单,这对新入学的学生是相当有影响的。第一行头一个就是文学院院长老舍,当时我感到能在这位伟大作家、名师亲自领导下的中文系学习,是莫大荣幸。但随后我又很失望,为什么呢?因为开学之后,我想亲睹一下大师的风采,可多日都见不到。后来才得悉老舍此前已在美国一所大学任教,回不来了。但山大中文系教授队伍仍很强。山大文科早在20世纪30年代杨振声当校长时就已闻名,那时中文系由闻一多当主任,还有游国恩等;外文系由梁实秋当主任,有洪深等。当时教务长、后来当校长的赵太侔也教外语并研究戏剧。1947年我考进中文系时,名教授已有陆侃如、冯沅君、丁山、赵纪彬(纪玄冰)、黄公渚(字孝纾)等。陆侃如讲中国文学史,冯沅君讲中国戏曲、小说史,丁山讲中国通史,黄孝纾讲目录学,还有杨向奎讲群经概论。杨先生大概是比我早半年进山大的,1947年下半年任中文系主任。此前中文系的领导工作由黄孝纾代理。历史系是在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以后才初步成立。很快王统照又应聘来山大,他是闻名的新文学家,这时文、史两系又合起来变成文史系,王任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赵纪彬是刚成立的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赵还计划将历史系再次从中文系分出,继续由杨当主任。王统照担任文史系主任仅半年左右就被调离,到山东省教育厅当厅长,于是历史系又再一次独立。独立后的中文系是由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吕荧当主任。

刚新中国成立时,山大体制不同于其他大学,是军管制,由胶东解放区派来的罗竹风当军代表。历史系的成立,在军管时期只要经军代表认可就可以了,不同于1952年全国高校大调整后一切均经国家教委批准。赵纪彬在20世纪30年代就是共产党员,他经军代表罗竹风认可参与执掌山大筹委会。1951年华岗当校长后就按国家教委体制来执行。我属于山大复校后的第二届。为什么是复校后的第二届呢?因为山大于抗战期间迁到四川万县,不久就并入中央大学(从南京迁到重庆沙坪坝)。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教育部确定于1946年恢复“国立”山东大学,地点仍设在青岛鱼山路。1951年3月之后,中国共产党山东分局决定将设在济南的华东大学与山大合并。1952年趁全国高校大调整之际,又将齐鲁大学文科并入山东大学,而山东大学原工、农、医学院却在这时独立出去了。

大家都认为,建国初期山东大学中文系(现在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闻名的教授有冯(沅君)、陆(侃如)、高(亨)、萧(涤非)等,我认为至少还要加上黄孝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孝纾教授

王统照更不可少,其知名度是可以跟冯、陆平行的,从新文学运动影响说,他仅次于老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统照教授

高亨是1952年从东北应聘来,还有殷孟伦从四川来,此外抗战诗人高兰是华大并入山大时来的,均为中文系增色不少。1952年,齐鲁大学文科并入山大,张维华以及莫东寅等都是这时来到青岛的。加上从美国回来的吴大琨,可以说历史系教授队伍至少可以与中文系并驾齐驱,其影响甚至超过了中文系。你看,杨、童是顾颉刚弟子属“古史辨”派,张维华也是顾颉刚弟子属“禹贡学派”,郑鹤声是“南高学派”,黄云眉是“浙东学派”,王仲荦是章太炎关门弟子,赵俪生与吴大琨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年轻教授,由他们构成“八大教授”队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邢小震 《八马同槽》布面油画

“八大教授”之称乃始于1954年全国大学教师定职级之际。历史系,杨向奎被评为二级,其他八个是三级。大家对这八大教授的名次排列说法不一。比如说,杨向奎是二级教授,“八大教授”之内是否有他?历史系三级教授有八个,除上述七位外还有陈同燮,陈是否也算在“八大教授”之内,看法是有不同的。中文系定二级的有陆侃如、冯沅君二人,定三级的有高亨、萧涤非、黄孝纾等。历史系的陈同燮和吴大琨谁是“八大教授”?我认为是吴而不是陈。陈是杨向奎在北大历史系求学时讲授世界史课的老师,吴在当时是与赵俪生齐名的年轻教授并积极投入《文史哲》关于中国古史分期的讨论。现在我将他们按年龄依序排列一下:陈是1898年以前出生,郑鹤声、黄云眉都是1898年,张维华是1902年,童书业是1908年,杨向奎是1910年,这六位中前四位是属于老的。年青三人中王仲荦1913年,吴大琨1916年,赵俪生最小1917年。赵、吴虽较年青,但在50年代初来山大时就是教授,而王则是1952年前夕从华北大学学习回来才正式定为教授的。2005年我因公到兰州时特意到兰大拜访赵俪生,他对山东大学历史系排列八大教授而将他列为末位甚感不平。他问我:“你是老山大,对八大教授之排列有何看法?”我答以在2003年山大历史文化学院纪念张维华大会上,就已公开如实地谈到从资历看王应列最后,大家对我的看法都赞可。历史的实况就是如此。至于今天历史文化学院所挂的名教授相片为什么未纠正过来,将王列在赵之前,可能是鉴于王当过历史系主任的缘故吧!赵告诉我,他已送交某出版单位的2万多字论文,也谈到这个问题。

除以上“八大教授”之外,还有两个是丁山(1901年生)和赵纪彬(1905年生),原都是中文系名教授(都是1946年应聘来山大),成立历史系后都划到历史系来了。丁山专长于甲骨文和中国古代神话研究,但讲授的是中国通史课。赵纪彬原以纪玄冰为字,专长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纪彬教授

他与侯外庐、杜国庠合著的《中国思想通史》,早在1949年以前就已闻名于进步学术界。但丁山于1952年患严重肺病去世,赵纪彬也于1954年前确定调离山大到新设立的平原省当平原师范学院院长(后来当平原省秘书长)。所以1954年定级时没有他们二位。若不是一死一调离,山大历史系在全国的学术影响还要更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