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重庆12月20日电 近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重医附二院”)成功完成一例高难度“颅鼻沟通瘤”切除手术,为患者小于(化名)带来了新的生命希望。该手术由神经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肿瘤中心、影像科、眼科等多学科专家团队联合实施,展现了医院在复杂疾病诊疗方面的综合实力。

花季少女频流鼻血,竟查出“颅鼻沟通瘤

“鼻子偶尔出血不是什么大问题”,小于和家人开始都是这样想,“两年前还做过鼻息肉的手术,也没发现什么大问题。没想到做个磁共振,竟然发现这么大一个肿瘤。”当地医院建议她到大城市大医院就诊。经过多方辗转,小于一家于今年8月来到重医附二院求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于术前的磁共振,能够清晰看到巨大的肿瘤,像竖起的“哑铃”一样,连通颅内和鼻腔。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供图

神经外科主任谢宗义接诊后,立即意识到该肿瘤的复杂性和危险性:它像一个巨大的“哑铃”,一个头长在颅内,严重压迫脑组织;另一个头挂在鼻腔,几乎把鼻腔填满;中间的连杆则破坏颅底,把颅底骨头侵蚀出一个大洞,牢牢卡在里面。仔细询问后,谢宗义得知小于已经出现了头痛、厌食、视力下降等颅内高压的危险信号,病情凶险。

即便谢宗义已经从事神经外科26年,见过太多风浪,此时也禁不住倒吸一口凉气。小于一家这两个月已经走过很多医院,见过很多专家,十分清楚自己的病情,此时期望已几乎降至冰点。

难度极大性命相托 多学科力克“沟通瘤”

肿瘤就在那里,再外行的人也知道,当务之急是想办法把它切掉。但是,如何切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所谓“无兄弟,不颅底”——疑难颅底手术必须多学科联合作战。

谢宗义马上召集神经外科颅底颅神经团队,会同影像科、肿瘤科、耳鼻喉科、眼科,共同组成颅底肿瘤多学科团队(MDT),共同制定治疗方案。经过反复讨论,大家认为该肿瘤叫做嗅神经母细胞瘤,是一种起源于嗅神经的恶性肿瘤。如果能够完全切除干净,辅以放疗化疗,仍有相当部分患者能够获得治愈。但是该手术难度和复杂程度都非常高,严峻的挑战有3点:

一是肿瘤颅内部分形状巨大,不仅严重压迫脑组织,还与视神经、垂体柄、颈内动脉这些要命的结构距离很近。二是肿瘤卡在颅底的部分,已经严重破坏颅底骨质,甚至有一部分已经侵入眼眶,形态极其复杂。三是全切肿瘤之后,颅底会形成一个巨大的缺损,就像水桶的底被凿出一个大洞。一旦修补失败,患者极易死于与脑脊液漏相关的严重颅内感染。

经过反复讨论和评估,专家团队决定采用多学科联合手术的方式,力求完整切除肿瘤。手术过程中,各学科专家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首先,由资深脑血管病专家马颖阻断肿瘤的主要供血动脉,减少术中出血;随后,神经外科专家在显微镜下切除肿瘤颅内部分,并保护视神经、颈内动脉等关键结构;接着,耳鼻咽喉科专家切除鼻腔内肿瘤,并检查各个角落,确保肿瘤全切;最后,使用前额部的组织瓣结合人工材料,修补重建颅底的大洞。

一路守护 终得颅底痊愈

手术室里,谢宗义同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王旭辉、罗旭,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杨敏密切配合,有条不紊地按计划推进手术。凌晨,小于的手术已经进行了12个小时,家人在手术室外盯着走廊上的电子钟,心里念叨着医生跟他们说的话:只要我们没有通知你们有什么异常情况,那就是手术在按计划进行。没消息,就是好消息……

这时手术室的门终于推开了,14个小时,小于的手术是那一天里,最晚结束的一台。

顺利完成手术后,小于很快转出ICU,回到了普通病房。但是,这并不代表手术取得了最终胜利。由于切除肿瘤后颅底缺损非常巨大,虽然做了充分准备,并严密修补,但术后仍可能发生低流量的脑脊液渗漏,存在严重颅底感染的风险。所幸,通过反复支撑、换药,小于的颅底终于在术后2个月的时候完全愈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术后磁共振和CT检查看到,肿瘤已经被全切,脑组织恢复很完美,颅底使用钛板修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供图

如今,小于已经结束病假,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根据神经外科和耳鼻咽喉科专家的会诊研判,她的颅底愈合和鼻腔黏膜修复情况都非常良好,可以开始下一步的放化疗治疗。虽然目前还不能说完全治愈了肿瘤,但手术的成功已为小于开启了全新的、充满希望的征程。

此次手术的成功,不仅体现了重医附二院在复杂疾病诊疗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团队协作精神,也为类似疾病的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和信心。(胡虹、夏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