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在一场战斗中,无论是进攻还是撤退,都是一线指挥官依据战场形势而对战术进行的必要调整。对于一线指挥官来说,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如果在撤退前,撤退一方的指挥官还会给对手留一张布告,在上面写明自己的撤退并不是打不过对方,那就再有意思不过了。

不留布告还好说,若留布告,只说明一点,那就是撤退的一方心虚了。

而在抗战时期桂南会战的昆仑关之战时,就曾经出现过这么一份布告,布告的标题是“璧还九塘于蒋军”,留布告的,是日军第5师团。

那么,第5师团留下的这份布告究竟有什么意图呢?

1939年12月25日,是昆仑关之战的一个节点。

在此之前,驻守在昆仑关的日军第42联队是处于孤军被围着揍的境地。

当时,日军驻守在昆仑关的兵力仅有第42联队一个不满编的大队,人数在840人。

其他部队都在九塘至南宁一线作为呼应。

12月18日,收复昆仑关的战斗打响后,以郑洞国荣誉1师的兵力对付日军这一个不满编的大队,应该是毫无问题的。

可在12月19日中午,日军第21联队主力在联队长三木吉之助大佐的率领下,抵达了昆仑关,并夺回了昆仑关的主阵地,这才让昆仑关大战陷入了胶着状态。

第5军在昆仑关大战中的损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日军的这次增援。

说起来,这件事儿的责任在邱清泉

按照命令,邱清泉新编第22师的任务是迂回占领昆仑关敌后的五塘和六塘,并坚决堵住日军对昆仑关的增援。

可邱清泉却没有按照命令行事,他在五塘和六塘并没有部署太多兵力,而是把主力埋伏在了九塘。

他的意图是在五塘和六塘稍作抵抗,把日军放到九塘地区。这是因为新编第22师的战车埋伏在道路两侧的树林内。

邱清泉想的挺美,他是想在日军进入九塘地区后,就将六塘至七塘的桥梁全部炸毁,然后在九塘将日军分割包围,予以全歼。

果然,当日军第21联队赶到九塘后,新编第22师的战车部队出击,在还没来得及反应的日军中横冲直撞,打得日军溃不成军,纷纷扔掉重装备和车辆,逃到两侧山地躲避。

从战术的角度来讲,邱清泉的这次出击是成功的,且战果丰富。

可要从昆仑关之战的整体作战计划而言,邱清泉的这次擅自更改计划,给战役带来的损害太大了。

杜聿明给邱清泉的任务是堵住日军的援兵,而邱清泉为了让自己获得更大的战果,擅自更改了计划。在局部虽然获胜,可在整体上是失分的。

日军第21联队的重型装备和汽车虽然损失了,但步兵并没有损失多少。在昆仑关守敌的接应下,逃到了昆仑关的主阵地。

这无疑加大了第5军攻克昆仑关的难度。

若不是杜聿明出面力保邱清泉,恐怕邱清泉当时就会被拿下军法从事。

这也是为何邱清泉在此次战役过后,虽然被提拔为第5军副军长,但是却失去了军权的原因。

好在邱清泉知错能改,率部坚决守住了六塘,这才算将功折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邱清泉 图片来自网络

但不管怎么说,在12月25日之前,日军第42联队的这个大队和增援而来的第21联队是孤军,处于被第5军包围的态势。

可这一切在12月25日之后出现了变化。

孤守昆仑关的日军虽然仍处于被包围的状态,但援军正在接近九塘。

第42联队沿着邕宾路正面突破了92师的防线抵达九塘,带来了各类弾药共计10万发,让日军的战斗力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恢复。

至此,昆仑关作战进入第2阶段。

12月29日,昆仑关外线高地界首被第5军攻克,这就意味着第5军已经打开了通往昆仑关口之路,接下来就应扩大战果,向昆仑关核心阵地发起进攻。

12月31日,昆仑关被收复。

可在第5军收复昆仑关的问题上,日军却宣称,他们撤退,并非是遭到了第5军的攻击守不住昆仑关而才撤退的,而是主动撤离的。

这件事就比较有意思了。

如果说,日军在12月25日之前撤退,那只有一种解释,就是坚持不住被打跑了。

因为在12月25日之前,日军在昆仑关只有一个联队的兵力,面对第5军的全力进攻,确实是抵挡不住。

而在12月31日,日军的能力相对于12月25日已经提高了很多。

一是第42联队已经赶到;二是,盐田旅团(前身是波田旅团)的先头部队已经与赶到九塘的第42联队接上了头,两个联队的部队至多在两天之内也会赶到九塘。

这就意味着在九塘和昆仑关地区,日军已经集结了第21旅团的两个联队和盐田旅团的两个联队,其实力虽不如一个满编师团,但也不可小觑。

既然如此,为什么在当初以一个联队都能咬牙守住昆仑关,而在援兵接连赶来的时候,却要撤退呢?

更重要的是,第5军收复昆仑关后,在地下发现了日军埋起来的3门三八式野炮和一批文件。

这种现象,在日军中是比较罕见的。

除非出现了让他们实在坚持不住仓皇而逃的地步,日军是不会放弃重型装备和机要文件的。

而且,第5师团是日军精锐中的精锐,其各级军官都是那种比较顽强的人物,能让他们做出这种决定的是什么原因呢?

恐怕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日军此次撤退,不是他们发觉了即将要被击败,而是在实质上已经战败了。

因此,讨论日军是主动撤退还是还是被打跑了,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

即使日军是主动撤退,那也说明,即便增援上了很多部队,但日军已经认为他们是守不住昆仑关了。

紧接着,更有意思的事情出现了。

1940年1月3日,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坂田支队(中村正雄战死后,由坂田元一大佐代理,该部队改番号为坂田支队)率部撤离了九塘。

这次撤退相对于在昆仑关撤退,日军变得从容了很多,不仅把能带走的都带走了,还有时间给那些战死的日军来了个招魂祭。

更让人出乎意料的是,日军在撤离前,竟然在九塘民家的墙壁上贴了一张所谓的“璧还九塘于蒋军”的布告。

在军事史上,这封布告堪称奇文。

据说蒋氏看到这份布告后,视为对他的莫大羞辱,并在召开的军事会议上一字一句的读了一遍给那些与会的将领们听。

那么,这篇奇文究竟写了些什么呢?为何让老蒋感受到莫大的羞辱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来解读一下。

开篇,日军就自我表扬了一通,说是“派遣于此地之我军数大队,则善能与蒋军十余师互相对峙,而继续力斗。”

说的什么意思呢?

说的是日军几个大队就能与蒋军11个师对峙,并且打得有来有往。

数个大队,不过一个联队,三四千人罢了,而蒋军十余个师,哪怕每师只有6000人,那也是6万余人。

这也就是说,蒋军以15倍以上的兵力,竟然未能战胜日军。

很多人认为日军的战史为信史,这纯属胡说。

日军在记录自己部队伤亡情况的时候儿,是能少写则少写,而在记录中国部队伤亡的时候,则能夸大则夸大。

这一次,这份布告更是把牛吹得没边儿,竟然把双方的战斗力对比夸大为十五比一。

接着,话锋一转,这份布告对中国部队也开始表扬,“特对该地蒋军,得以比较他方面做出至今未见之强健奋战表示敬意。”

但日军是真的在表扬中国部队吗?那是不可能的。

接着,话锋再次一转,“能将优势之蒋军击退,而将威武宣扬于中外之战功,则不惜绝声称赞。”

弄了半天,还是在夸自己。

既然中国部队在昆仑关之战中“强健奋战”,但仍然被日军击退,那不是显得他们更厉害吗?

末了,日军说出了自己写这份布告的真实意图,“但我军对此地之防守业已到完全击碎蒋军之企图之目的,因是返还蒋军。”

说的什么意思呢?

说的是日军已经实现了他们的战役意图,这才把九塘还给蒋军。

换句话就说,九塘不是你们收复的,而是我们不要了才给你的。

这有不有点儿像网文小说里面所描写的:你要退婚?那是不可能滴,是我先休你的。

而说出这番话的人,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很简单,两个字儿-面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抗战爆发后,日军以其准备了多年的力量在历次会战中,确实占据了上风,双方的战力对比以及损失一度达到了一比三或一比四。

这就造成了日军从上到下都在轻视中国部队的战斗力,其心态已经不是一种膨胀了,而是过度膨胀了。

而在昆仑关,日军在第5军的压力下先是从昆仑关撤退,紧接着又从九塘撤退,这可是梆梆打脸的行为,让第5师团情何以堪?

在日军的师团中,第6师团被称为头号部队的存在。

可第6师团一直在11军的战斗序列内,主要的对手是李宗仁的第5战区和薛岳的第9战区。

第5师团呢,则属于一支机动部队,这也与第5师团是日军中仅有的一支所谓的“摩托化”部队有关。

抗战爆发后,第5师团辗转于各个战场,到哪去都被当作头号主力来使用,可却吃过两次大亏。

一次是在临沂,再一次就是在昆仑关。

而且,这两次在中国部队的打击下仓皇撤退的,同样还是第21旅团,这让日军的面子实在是挂不住。

不是有那么句话吗?煮熟了的鸭子-嘴硬。

这句话,就是在昆仑关大战中日军第5师团的真实写照。

只不过,当时老蒋并没有识破这份布告中所隐藏的日军欲盖弥彰的窘态。

或者说,他已经识破了,但借题发挥,对各部队在此役中的表现大为不满,故而以这份“璧还九塘于蒋军”的布告为引子,对参战不利,尤其是在宾阳作战不利的各部队进行了大量裁减,37、38两个集团军、36、66两个军、第9师的番号被撤,一大批军、师级将领被免职。就连白崇禧和陈诚也幸免,同样被降级处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