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里红妆之历史渊源

一、十里红妆之历史渊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起源与发展

(一)起源与发展

十里红妆” 这一传统民俗最早可追溯至宋元时期,当时便已初见端倪,后在明清时期达到盛行状态。南宋政权定都杭州后,人口大量增加,土地成为竞争焦点,联姻也就此成为重要的竞争手段,而嫁资更是关键的筹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促成了奇特的十里红妆婚俗。尤其在江浙一带的富庶之地,这里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十里红妆逐渐成为富贵人家嫁女时的一大盛景。到了明清时期,海运越发发达,商业愈发繁荣,当地物质生活富庶,这使得奢华的红妆婚俗进入全盛阶段。当时,女子出嫁时,送嫁妆的队伍壮观非常,杠箱开道,花轿居中,箱、柜、桌、椅、桶、盆等红漆陪嫁用品随后,组成一支绵延数里的送嫁妆队伍,号称 “十里红妆”。这些嫁妆中的物品大多以红色为主,象征着喜庆、吉祥与富贵,后来 “十里红妆” 也逐渐演变成当地婚嫁的代名词以及明媒正娶的标志。

(二)传说故事

(二)传说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浙东地区,流传着不少与十里红妆相关的传说故事,其中康王赵构与农家姑娘的传说颇为经典。相传,康王赵构在金兵的追杀下一路南逃,逃至宁波西乡时,情况危急万分。这时,一位善良的农家姑娘正在晒场上,她急中生智,用箩筐把康王罩了起来,还顺手将青布腰襕覆盖在上面,成功骗过了金兵。康王得救后,向姑娘说明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并承诺等政权稳固后,就请姑娘去皇宫,报答救命之恩,且相约以青布腰襕为凭。可到了第二年,康王派人来寻恩人时,村子里有姑娘的人家,每户门口都挂上了青布腰襕,皇帝和使者根本无法判断哪家姑娘才是真正的救命恩人,也没办法兑现承诺,无奈之下只好下了道圣旨:“浙东女子尽封王”。从此,浙东女子出嫁时便可享受凤冠霞帔和半副銮驾的厚遇,嫁妆也能够雕龙画凤,并且日益奢华,送嫁的队伍常常绵延数里,民间便夸张地称之为 “十里红妆”。正是这样的传说故事,赋予了浙东地区女子出嫁时特殊的待遇,也使得十里红妆在当地具备了独特的文化地位,成为明媒正娶、享受公主待遇的象征,承载着人们对美好婚姻的期盼与祝福,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传承,成为当地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符号。

二、十里红妆之奢华呈现

二、十里红妆之奢华呈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丰厚嫁妆

(一)丰厚嫁妆

在十里红妆的奢华呈现中,丰厚的嫁妆无疑是最为直观的体现。这些嫁妆种类繁多,涵盖了金银珠宝、绸缎布匹、家具器皿等多个方面,每一类都承载着独特的寓意,彰显着家族的荣耀与对新娘的美好祝福。金银珠宝堪称嫁妆中的重头戏,例如金钗、银钿(嵌有银花的妇人首饰)、玉镯等等。它们选用的皆是珍贵的材质,其工艺更是精湛无比,往往代表着当时最高的工艺水平。像金簪上精细雕琢的花鸟图案,线条流畅,栩栩如生,仿佛要展翅高飞、婉转啼鸣;玉镯质地温润,光泽柔和,镯身的纹理自然而美妙,每一处细节都展现出工匠的高超技艺。这些金银珠宝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寄托着家人希望新娘婚后生活富足、尊贵的美好期许。绸缎布匹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主要被用来制作新娘的嫁衣、被褥等日常用品。质地方面,往往选取最为上乘的丝绸,触感柔软顺滑,轻若无物却又质感十足。图案更是经过精心设计与挑选,或绣着象征吉祥如意的龙凤呈祥,寓意夫妻二人琴瑟和鸣,生活美满;或织有繁花似锦的图案,寓意新娘的生活如鲜花般绚丽多彩,尽显高贵美丽。像那百子被,上面绣满了可爱的孩童嬉戏玩耍的场景,寄托着对新人多子多福的殷切期盼;鸳鸯枕上的鸳鸯成双成对,栩栩如生,象征着夫妻间的情深意笃、和谐美满。家具器皿同样是十里红妆里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婚床、箱奁、桌椅,到脚桶、针线盒等等,日常所需无所不包。就拿婚床来说,有的是制作精美的拔步床,又叫八步床,体型巨大,犹如室中之屋,架子床外增加的 “小木屋” 挂上帐幔后,既能营造出温馨私密的空间,又尽显大气奢华。其选材精良,多为红木等优质木材,雕刻工艺更是繁复精美,床的各个部位都有寓意美好的雕花装饰,龙凤、花卉等图案活灵活现,彰显着不凡的品味与地位。而像樟木箱,也叫女儿箱,由樟木制成,具有防虫防蛀、驱霉隔潮的特殊功能,几乎是古代女子必备的陪嫁之物,箱体上也常刻有简洁大方却又韵味十足的花纹,实用又美观。这些家具器皿,件件都凝聚着家族对新娘的关爱,期望她在夫家能生活得舒适安逸,同时也是家族财力与声望的有力展示。

(二)浩荡送亲

(二)浩荡送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里红妆的送亲队伍,可谓是一场浩浩荡荡、壮观非凡的视觉盛宴,它所展现出的不仅仅是丰厚的物质,更是家族声望的有力彰显,同时也将喜庆的氛围渲染到了极致。队伍往往以乐师开道,他们身着统一的喜庆服饰,手持各种传统乐器,一路上吹奏着欢快而热烈的乐曲。那嘹亮的唢呐声、清脆的锣鼓声相互交织,仿佛是在向世人宣告这一场盛大喜事的来临,喜庆的旋律在街巷间回荡,引得沿途的百姓纷纷驻足观望,脸上也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被这热闹的氛围所感染。紧随其后的是举着各色旗幡、灯笼的仆从们,旗幡在风中猎猎作响,色彩斑斓,上面或是绣着寓意吉祥的文字,或是绘有象征美好的图案,如 “百年好合”“花好月圆” 等字样,以及龙凤呈祥、牡丹花开等画面,随风飘动间传递着对新人的美好祝福;灯笼则散发着柔和的光芒,将整个队伍映照得红彤彤的,更添几分喜庆祥和之气。而最为壮观的当属那些抬着嫁妆的壮丁们了,他们肩扛手提,分工有序,将一件件精美的嫁妆稳稳地抬着前行。大件的家具两人一组,齐心协力;成套的红脚桶分两头一人挑着,步伐稳健;那些提桶、果桶等小木器以及瓷瓶、埕罐等小件东西,则盛放在红扛箱内由两人抬着,一担担、一杠杠都朱漆髹金,流光溢彩,蜿蜒的队伍绵延不绝,仿佛一条披着红袍的金龙,从女家一直延伸向夫家,所到之处皆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更有甚者,有些家族还会安排戏剧表演、舞龙舞狮等民俗活动穿插在送亲队伍之中。戏剧演员们粉墨登场,在临时搭建的简易舞台上演绎着经典的剧目,唱腔婉转、动作优美,吸引着人们围聚观看,不时发出阵阵喝彩声;舞龙舞狮的队伍则活力四射,龙如蛟龙出海,在空中翻腾盘旋,狮似瑞兽降世,跳跃嬉戏,憨态可掬又威风凛凛,将整个送亲场面的热闹氛围推向了高潮,让这场十里红妆的送亲成为当地街头巷尾热议的盛事,久久为人所津津乐道。

三、十里红妆之文化内涵

三、十里红妆之文化内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礼仪讲究

(一)礼仪讲究

十里红妆不仅有着物质上的奢华呈现,其背后还涉及一套复杂且庄重的礼仪程序,这些程序从婚前到婚日,每一步都严格遵循传统礼节,尽显对婚姻的敬重。婚前有着 “六礼” 的讲究,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纳采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这是联姻意向的初步表达;问名则是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便于后续合八字等流程;纳吉就是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决定缔结婚姻;纳征亦称纳币,意味着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这是婚约订立的重要环节,此时的聘礼往往也体现着男方家的诚意与财力;请期是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婚期的确定需要双方家庭协商认可;迎亲便是到了结婚的日子,新郎亲至女家迎娶新娘,是整个婚前程序的高潮部分。而婚日当天,迎亲队伍到达后,还有一系列严谨的仪式。先是新娘出门时的各种讲究,比如要由长辈为其盖上红盖头,寓意遮风避邪,也增添了婚礼的神秘感。迎亲途中,队伍往往浩浩荡荡,彰显着家族的气势。到了夫家后,要进行拜堂仪式,新人要依次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每一拜都承载着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对长辈的感恩以及夫妻间相互尊重、携手同行的期许。之后便是宴客环节,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共同为新人送上祝福,整个过程充满着浓浓的喜庆氛围与仪式感。这些礼仪程序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它们体现了古人对婚姻的高度重视,认为婚姻并非只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族的联姻,关乎家族的延续与传承。通过这些庄重的礼仪,向世人宣告着这段婚姻的神圣性,也传递着人们对新婚夫妇未来生活美满、家族兴旺发达的美好祝愿,蕴含着深厚的传统价值观念,承载着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民俗文化内涵。

(二)社会意义

(二)社会意义

十里红妆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传统婚俗文化现象,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多方面的特征,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从家族观念来看,在古代社会,家族的延续和繁荣至关重要,而婚姻往往是巩固家族联盟的重要手段。通过十里红妆这般隆重奢华的婚礼,两个家族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形成一种相互扶持、荣辱与共的关系。比如在商业往来频繁的地区,两个家族联姻后,可能在生意上相互协作,资源共享,共同应对各种外部的竞争与挑战,以此来保障家族的长久兴旺。在性别角色认知方面,一方面,十里红妆确实是对女性身份转换的一种隆重宣告。女子出嫁时,那绵延数里的红妆队伍、丰厚无比的嫁妆,仿佛是向夫家以及整个社会展示女子背后家族的实力,也意味着女子从娘家的女儿转变为夫家的一员,开启了人生新的阶段。但另一方面,这也体现了男权社会的特征,嫁妆的丰厚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女子在夫家的地位,仿佛女子需要凭借这些物质来获取在新家庭中的立足之地,也暗示着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附属地位。同时,十里红妆还是彰显社会地位的重要方式。在当时,嫁妆的多少和好坏,直接反映了新娘的家族在社会中的地位。富贵人家为了展示自身的财力和声望,会倾尽所有准备极为奢华的红妆,从金银珠宝到绸缎布匹,从精美家具到各类考究器皿,无所不包。而普通百姓即便无法做到如此奢华,也会尽力按照传统习俗筹备嫁妆,希望通过这场婚礼,让家族在社会中有一定的体面。总的来说,十里红妆在古代男权社会中,对女性地位赋予了双重影响。它既给予了女性在出嫁这一特殊时刻一定的光彩和重视,让女性带着家族的荣耀与期望进入夫家;但又在深层次上体现出女性依附于家族、依附于男性的社会现实,反映出当时社会等级制度下女性相对受限的地位状况。

(三)审美与寓意

(三)审美与寓意

十里红妆中处处彰显着独特的中式审美,蕴含着丰富且美好的寓意,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色彩审美上,朱红之色是十里红妆最为突出的色彩表现。这种纯正的红色,来自被称为 “一两黄金三两朱” 的朱砂,它色如珊瑚,鲜艳夺目,是中国 “尚朱” 审美的延续。大到婚床、花轿,小到箱柜、桶盆等嫁妆器物,皆以朱漆髹饰,辅以黄金点缀,将婚嫁的喜庆、吉祥氛围装点到了极致,远远望去,那一片朱红在阳光的映照下流光溢彩,成为街头巷尾最亮眼的风景,彰显出热烈而庄重的美感。从造型审美来讲,红妆家具造型流畅,线条富有韵律感。例如红橱整体是方角柜,双门镶以两个半圆形铜制合页,拉开如弦月,合上如旭日,精巧中透着高雅;还有那体型巨大犹如室中之屋的拔步床,架子床外增加的 “小木屋” 挂上帐幔后,既营造出温馨私密的空间,又尽显大气奢华,其雕刻工艺繁复精美,床的各个部位都有寓意美好的雕花装饰,龙凤、花卉等图案活灵活现,每一处细节都展现出工匠的高超技艺与独特匠心,整体造型给人一种柔美典雅又不失大气磅礴的国风韵味,让人不禁感叹古人卓越的审美情趣。而器物上的各种吉祥纹样更是饱含寓意。龙凤纹样象征着吉祥尊贵、婚姻美满,寓意新人婚后的生活如龙凤呈祥般和顺美好;鸳鸯纹样常常出现在枕头上、被褥上,寓意夫妻间情深意笃、琴瑟和鸣;还有龟鹤、喜鹊等吉祥纹样,传达着 “家和万事兴”“百年好合” 等美好祝福,寄托着父母对新人生活和美的殷切期望。这些纹样通过雕刻、彩绘等工艺呈现在嫁妆器物之上,不仅为其增添了艺术价值,更是将美好的期许融入其中,使得每一件红妆器物都仿佛成为了承载着祝福与希望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彰显出十里红妆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内涵。

四、十里红妆之传承与发展

四、十里红妆之传承与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非遗荣誉

(一)非遗荣誉

十里红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非遗领域收获了诸多荣誉,彰显出其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早在 2008 年 6 月,宁海十里红妆婚俗就凭借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民俗价值,成功上榜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无疑是对这一传统婚俗文化极高的认可,也意味着它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值得被好好保护与传承下去。不仅如此,宁海县凭借 “十里红妆” 还成功入选 2021-2023 年度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是此次评审中宁波唯一获此殊荣的区县(市)。同时,“十里红妆” 也是浙江省百张文旅金名片之一,成为展现浙江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标志。此外,宁海还打造了十里红妆文化园,这一地标性建筑自 2018 年 5 月开园后,年均接待县内外游客约 20 万人次,已然成为人们感受十里红妆文化的重要窗口。并且,在众多民间文艺研究人员、非遗传承人和社会热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一批展示红妆婚俗的博物馆、艺术馆纷纷建立,像十里红妆博物馆、东方艺术博物馆等,形成了多点开花的红妆文化阵地体系,为传承和弘扬十里红妆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基础,也让更多的人能够深入领略到它的独特韵味。

(二)现代传承

(二)现代传承

在时代不断发展变迁的当下,十里红妆这一传统习俗虽在形式等方面有所改变,但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持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实现着传承与创新发展。在部分地区,如宁波、温州、东阳等地,仍旧保留着送嫁妆的传统,虽然可能规模相较于从前有所缩小,送嫁的方式也随着时代发展有了变化,但依然承载着父母对子女的美好祝愿以及家族对传统的坚守,是十里红妆文化在民间延续的生动体现。同时,十里红妆的文化元素还积极与现代产业相融合,焕发出新的光彩。它与家居、婚服、器物等产业 “牵手”,把经典的龙凤纹饰等经过化繁为简、以形传神的处理后,融入到现代产品的造型设计、理念之中,打造出深受现代人喜爱的潮国风产品,像现代婚用托盘、盖碗上应用龙凤纹饰,就是很好的例子,让古老的文化元素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了新的落脚点,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巧妙结合。而且,十里红妆在文化交流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不断走出国门,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十里红妆为题材的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赴美、德、法、波、奥著名大剧院演出超过 330 场,其展品也远赴法国、保加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展览,一度在海外引发 “红妆热”,成为了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一张亮眼名片,让更多外国友人通过十里红妆了解中国传统婚俗文化以及背后所蕴含的中式浪漫与美好寓意,提升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