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兴古镇曾是“浙东首地,宁、绍、台之襟喉”,如今在浙江一系列类似的景区当中,却显得格外落寞,甚至连很多杭州人都对它闻所未闻。虽然我也到这里游玩过,但至今仍然搞不清楚它的具体范围,只以为是个遍布破旧平房的老小区,就像西湖那边的“馒头山”一样。前几天到滨江区办事,无意间发现不远处有座“古资福桥”,就一时兴起过去走访,没想到它就在西兴古镇旁边,只是位置相当偏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稍作了解,桥名来源于旁边早已消逝在历史洪流中的“资福庙”,资福庙始建于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初名“妙福院”,只是一座简陋的庙宇,却吸引着四方信徒前来祈福求安。随着时间的推移,妙福院经历了多次重修与扩建,最终在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被正式更名为资福庙,寓意着给予世人无尽的福祉与庇佑。然而世事预料,在清咸丰年间,一场突如其来的劫难让资福庙几乎化为灰烬,只留下断壁残垣。后来当地人纷纷捐资出力,对资福庙进行了修缮与重建,使其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资福庙内还有僧人居住的时候,每当夕阳西下,余晖洒满桥面,僧人们便会相约来此纳凉,谈经论道,享受片刻的宁静与安详。这一场景,成为了当地人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此,古资福桥又被亲切地称为“和尚桥”,这个名字里,蕴含着人们对僧人们的尊敬与怀念,也寄托着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有趣的是时过境迁,寺庙和僧人虽然都已不见,当地人却在桥头开出一家规模很小的“和尚超市”,门前还有几位老人在摆龙门阵,看到我为这里拍照,便热情地开始畅谈和讨论起这座小桥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桥名前面的这个“古”字,其实并非相关单位因为它是古代建筑而刻意添加,早在清乾隆年间就已经存在,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九月,古桥迎来了一次重要的重修。在这次重修中,工匠们不仅加固了桥身,还在桥面上镌刻了“古资福桥”四个大字”,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对这座桥的也是极为珍视与敬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资福桥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建筑风格独特,桥身采用了传统的石拱桥形式,线条流畅,造型优美,展现出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与智慧。桥面上的石刻图案,虽然历经风雨侵蚀,但仍能依稀辨认出当年的风采,它们不仅装饰了桥面,更成为了研究古代文化与艺术的宝贵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我意外的是,古桥旁边的民居旧巷里不时有身着僧袍的大妈大姐出入,并不时会传出朗朗的颂经声。于是在往里走十来米后,就发现了这处由两套平房组成的关帝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概是正在举办什么活动,所以才比较热闹,出于尊重吧,只在路过的时候随手拍了两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给香客们遮风避雨,庙前的巷子上被架起一座新盖的“穹顶”,从旁边的“功德牌”上看,是众筹所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往里走,就是各个古镇最常见的人文风景了,和其它地方不同的是,这里没有一点商业气息,居民们完全保留着真实的生活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座古资福桥的具体位置是“杭州滨江区西兴街54号”,自驾前往可以直达,但停车位得靠运气。离它最近的车站是“兴路滨安路口”,坐137路 ; 195路公交车可到,下车后需要再走两百来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