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岘(1819─1896)字庸斋、见山,号季仇,晚号藐翁,自署迟鸿残叟,浙江归安(今湖洲)人。咸丰五年(1855)举人,应会试不中,曾入曾国藩、李鸿章幕中,参佐军务。50岁以后负责海道漕运事务,官至盐运使,其间曾任江苏松江知府,因得罪上僚被劾罢官。此后即寓居苏州,读书著述,以卖字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岘的书法属于北碑派,曾拜书家臧寿恭为师学习书法,精研隶书,于汉碑无所不窥,名重一时。由于他取法广泛,临习勤奋,因而下笔极其熟练,个人风格也十分明显。其隶书主要致力于《开通褒斜道》、《石门颂》、《礼器碑》,在字形结构上,他一反前人学汉碑均取其方整严密的习惯,对字形尽量采取上部紧密、下部疏朗的处理方法,尤其是撇、捺及长竖等笔画,左、右伸展,波挑飞扬, 将汉碑的雍容端庄通过迅速的运笔和熟练的提按动作,形成一种犀利峭拔、活泼飘动、神采焕发的形象,因而被人称为是用草法写隶书。作风瘦劲矫健,疏中求紧密,其用笔明快爽畅,用墨多求变化。常用淡墨和宿墨创作,这在当时的碑学书法家中是少见的。咸丰、同治时期,他的隶书最为突出,影响较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见山的行书也风格鲜明,点画沉着。体势夺宕,字形或瘦长,或方扁,或紧结,或离散,变化多端而力避平淡,其豪纵不羁与俊逸飞动,一同于隶。杨岘作品流传甚多,但隶书风格对晚清书坛影响很大,甚至远及日本,但其晚年书风流于颓唐,缺乏古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留言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核实过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