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4日下午,“大地重现‘烨之园’——刘烨园辞世五周年纪念会”在青岛良友书坊·塔楼1901举办。本次活动由青岛文学馆、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青岛)中心主办,塔楼外有寒风呼啸,可也有阳光灿烂,宛如文字冷冽,恰似灵魂温暖。

刘烨园是中国当代散文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1953年出生于广西柳州。先后在广西河池县、山东滕县务农、做工。1978年从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曾从事中学教师、记者、编辑、专业作家等职业。他是从散文的理论创新到实践探索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著有《途中的根》《栈——冬的断片》《领地》《精神收藏》《在苍凉》等散文随笔集。其作品思想深邃,文笔冷峻,宛若寒冬初雪,“新鲜而忧郁”。他提出了“新艺术散文”的概念,自觉地促成了多次关于作家文学格局、思想观念和写作态度的讨论与创作实践。

2019年6月30日,刘烨园因病逝世,享年65岁。他在告别信中写下了这样的句子——“朋友们,祝你们在自己的命运里完成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嘉宾观点:只要烨园的文字还在,就一定会薪火相传

大地重现‘烨之园’——刘烨园辞世五周年纪念会”由作家东紫、高建刚担纲总召集人,与会嘉宾均与刘烨园有深入的精神交集。

与会嘉宾

李向群:资深编辑,曾编有刘烨园作品集多部

高建刚:青岛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诗人、小说家

白 峰:原《山东文学》小说编辑,三联书店济南分店创办人

刘荣哲:原济南铁路局文联秘书长,散文家

房广星:作家,曾主持独角兽博客、论坛

黑 陶: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散文家

王开岭:在场主义散文代表作家,曾任央视《看见》主编

张国钟:山东省写作协会副会长,散文家

东 紫: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小说家

王月鹏:烟台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散文家

闫先会: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翻译家

(按年龄排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向群:文学在我心中是一门很神圣的志业,我和烨园老师的交往,是由文学联系起来的,恰好在生命中有了这样一个机缘。1995年,我在珠海出版社当编辑时,责编了烨园老师的《领地》,特别喜欢他的文字,认为有重量、有性别,有一种打不垮的战士精神在里面。也写了文章推介他的作品,说自己能为一位优秀作家当责编,是图书编辑生涯给予的特殊馈赠。当时还是书信和电话的年代,因不想影响烨园老师创作,电话打得比较少,有很多书信往来,后来保持了长期的联系,主要围绕着他的新作品、新思考。我们虽然只有过一次见面,但他聊到的少年时代惨痛经历,他多年的深刻思考,他拒绝送上门的预付稿酬而不想为此丧失创作自由……都令我对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了解了他更多的闪光点。他是一个浩瀚、深邃的人,与他交往,我经常觉得自己活得太轻。在他离去后,我又有幸为他的两部作品《一生与某日》和《夜在当代讲述什么》担任特约编辑。读懂烨园老师是不容易的,他的文字对读者有要求。他是一座矿藏,我对他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建刚:烨园老师的散文有他自己独特的精神,而这个时代恰恰需要这样一种精神,跟现在的观念形成对照的同时,对现实有所激励,有所思考,有所沉淀。本着这样的想法,我们与青岛文学馆、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青岛)中心共同策划了这场活动。我跟烨园老师的交流比较密切,前几天找出了跟他往来的十三封信,信里的内容,跟书有关的占了一多半。烨园老师的文本表面看上去是一种难度写作,但实际不是,那就是一个文字塑造的无法解剖的特殊生命体。他把历史的现实的具体事件与事物进行提炼概括,象征暗喻式跟内在思想进行结合,形成思辨与抒意的叙述。他的语言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体系,是不同于辞典的新演绎。他对历史、哲学、艺术、政治、中医等等甚至植物学都有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他的精神整体,在他的散文叙述中凝重而自由地呈现。应该说,他是用元气在写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峰:烨园老师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他知道怎样轻而易举地点燃你心中的那团火,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他的气质更接近一个学生领袖。从烨园的文化背景中,可以抽象出他对精神的推崇。他是一个普通人,有他特殊的经历和独特的思想,有他自己的努力、坚守、反抗,也有犹疑、挣扎和纠结。其实有很多东西是他无法直说的,所以只能用比较跳跃和抽象的语言去表达。他亲身经历了一个文化、政治大爆发的时代,作为亲历者,他是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也一直坚持客观表达,理性分析,试图找到社会的转型之道。我对他的总结是:生于忧患,死于忧患,一生艰苦,一生坚守。他有很多事情没来得及去做,没有完成他的使命,这是非常遗憾的。他的散文,是他未完成的“大作品”的碎片,这些碎片,白天是看不到的,但是到了晚上,就会星星点点照亮夜空,点燃我们心中的那把火。文学现在已经不是时代的急先锋了,充其量算是后卫,但它就像航标灯,需要的人,总会看见。同样地,只要烨园的文字还在,就一定会薪火相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荣哲:有其人,才有其文。相对优秀作家而言,我认为,烨园老师更是杰出的、诲人不倦的教育家。他高屋建瓴‌、知识广博、精神纯正、表达精准、掏肺挖心、诲人不倦。拥有某一两方面长处的人比较多,综合在一人身上就太难得了。在生活中,他把文学的功能最大化了。

他是我高中二年的班主任。从我十七八岁开始,就经常聆听他的教诲。他谈哲学、思想、各门类艺术、古今中外杰出人物;他讲,真正的作家,是为文学史写作的。每次谈完后,我都激情汹涌,夜不能寐。他激活了我身上的钙质,打开了我的思维空间,总是思考什么是最高的精神、什么是最大的价值,总是思考“人”到底是什么,“我”到底是什么;也养成了从自己的角度思考和判断的习惯。参加这次座谈会的嘉宾,都是与他有过深交的文友,都面对面地感受过他神性的光芒和炽热。我觉得在人生当中,人与人之间的相敬、相知、相启,太重要、太难得,可遇不可求。关键的时候,胜过许多书本。我办文学班时,常请他讲课。无论对一个班的听众,还是某一两个向他请教的学员,他都像是一团火,有教无类。感到他不仅要点燃干柴,而且还试图把潮湿的柴火也点燃。许许多多场合,哪怕是非文学朋友场合,他都是主要的演说家。什么样的话题,到他口中,都变成了境界很高的话语,能激活人的神性的话语。许多人听后都感慨不已。如果烨园老师继续当老师或者编辑的话,可能会改变更多人的命运。烨园老师的散文作品,是时代洪流中的巨石,江流石不转,不仅不会随波逐流而去,而且以批判的精神、独特的站位、独有的语言艺术,成为中流砥柱。时代的洪流过去,水落,石出,他依然是他,顽强地、不屈地、自我地伫立着,以他不可替代的特质,存在于文学之林中。这两天,重温与他的交往,为他做了一首小诗:

你,

没有死,

你活在了种子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房广星:烨园老师离开得越久,我们就越能感受到他的重要。他经常用一句话就能点燃我们的一生,点燃我们的内心信仰。《夜在当代讲述什么》已经是旧文字了,但现在读来仍然非常亲切,烨园老师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文学也好,教育也好,其实是潜移默化,而不是单纯地灌输。我跟烨园老师交往了三十年,在跟他的交流过程中,得到了很多精神的滋养。他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冷”,而是非常温暖细腻的一个人,这份温暖和细腻,不光表现在做人上,也表现在做学问上。他是一个有着高贵精神的人,刻意地拒绝了好多东西,不向糟糕的东西低头和妥协。他说过:“没有一种环境是我不能生存下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黑陶:听到各位师友的讲述,我非常感动,感觉烨园老师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和立体了。烨园老师给我三个印象:首先,他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由傲骨和温情两方面奇异组成。烨园老师有一种内在的傲骨,对世俗带有一种睥睨。他曾经说过,写散文不应该屈从于任何模式、任何标榜、任何权威——这既是在讲写散文,实际也是他的自况。傲骨的同时,他对真正认可的文学同道和晚辈,是满怀热情的,从他身上,你能真切感受到珍贵的人的温情。其次,他具有独特的思想魅力。对社会、人世、艺术,烨园老师有着深刻、独立、不同于流俗的思想。他把人分为“草本”和“木本”两种,他说,“草本”的人太多太多,而“木本”的人太少太少。他有一种非常大的内在格局,也是他思想的格局。他曾经给我写过一封信,信中说,小发表小名声的小满足,跟文学的永恒性相比,极没意思,大生命是不应该小满足的。从中也可以看出,他是内在非常傲岸、非常自信的一个人。再次,烨园老师有着独特的文学魅力。他的语言和文本,有非常鲜明的辨识度。他用他的生命,创造了独属于他自己的汉语形式。一个人的语言形式,就是他内在的生命结构和生命特征的外化表现,烨园老师的文字就是他个人的生命肖像,充满了精神力量。只要认真阅读,就能感受和领会到这种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开岭:在座的各位朋友,都从烨园身上得到过精神的馈赠,有生活方面的,也有文学方面的。烨园去世已有五年了,这五年,对世界来说,是翻天覆地的五年,是文明尖锐对立、价值观撕裂的五年,如果烨园活到现在,他会对这五年有怎样的评判?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我开始怀念烨园身上的确定性,怀念他那种独特的力量感。他的文字气息、生命气息和精神气息,是非常独特的。他的精神氛围,跟鲁迅很像。木心说自己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这个描述也堪称烨园的精神肖像。他跟这个世界的关系既亲密,又疏离,他火热地拥抱这个时代,有时却又拒绝它。在一个“讲和”的时代,他和环境之间有一种紧张,这种紧张影响着他的身体和作品,但这就是他的独特性。我觉得,作家和作家最大的区别不在于技术,不在于风格,而是选题,是你的精神注意力,是你所关注的事物。烨园的选题,决定了他的气象和格局,他在文字中释放的能量,是旁人很难具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月鹏:认识烨园老师已有三十年了,他在我的创作和成长上倾注了太多心血,如果没有他的指导,我的人生会是另外的样子。“拥有时间”是烨园老师对作品的要求,一方面他在现实生活中深居简出,从公众的时间中最大限度地退了出来,另一方面他的每篇作品都是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和打磨,有的历时二十余年。他以这种方式对待时间和拥有时间,这让他的作品在更长的时间中缓慢地释放艺术魅力,具有更顽强的生命力。他的大部分作品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时间过去了30多年,我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受和启示,汲取新的精神营养。烨园老师说文学是最公正的,你怎么对待文学,文学最终就会怎么对待你。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在谈论文学,在思考文学。他是用生命去写作的。他的作品,已完成的,和未完成的,都交付给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闫先会:我跟烨园老师相识于三十年前,可以说,他是我的人生导师,他的话无数次左右了我的人生选择,来自他的影响绵延不绝。在我一度对文学、写作产生困惑的时候,记得他跟我说过“文学是你的使命”。这句话着实让我凛然了一下。借用钱理群先生的话:这个时代无故事、无真相,一切都是混乱的、不确定的,要在沉默中坚守,做力所能及的事。我一直在努力,试图兑现烨园老师那句话:“在自己的命运里完成自己”。一一五年过去了,我总是不经意间想起他,很怀念、很怀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国钟:1990年,我还是山师大的一个毛头小伙子的时候,时任《山东文学》编辑的烨园老师就亲自到学校宿舍来找我,他对年轻人生活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指引,是无微不至的,也正是他把我带进了文学圈子。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能遇到这样一个向导,是非常难得的人生经历。刘烨园的思想和文学精神,毋庸多说,他能在文章里建立一个精神的气场,这是非常罕见的。

好的作家很多,但能形成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不多。在当代散文作家中,台湾的余光中、许达然、简媜,大陆的筱敏和烨园老师,都有其鲜明的艺术风格,创造了自己的散文语言。烨园先生曾经是优秀的语文教师。我可能更多地继承了他这方面的衣钵。他对弟子的高度责任感,对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和写作的独到见解,对我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我在语文教育上能有今天的一点成就和影响,离不开先生的指引和点拨。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也是“在自己的命运里完成了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丽萍:第一次认识烨园老师是2001年春天,济南铁路局在聊城举办的文字培训班上,他作为授课老师点评了三篇学员作品,其中有两篇是我的,这是一个不小的奖励,以至于让年轻的我不免沾沾自喜了一段时间。或许就是这一轻狂,让我没能潜心记住烨园老师讲课的精髓,使自己的文学创作走了多年的弯路。

此后又见过烨园老师几次,听到了他至臻的警言:“文学作品应该是狼牙棒。”“文学创作,不怕慢,就怕站。”“要去做一些跳一跳就够得着的事情。”……最后一次见到烨园老师,是2016年春节前夕,一个只有烨园老师、荣哲老师和我三个人的聚餐。在路边的一个餐馆里,午餐一直吃到了日落西山,步行送他回家时,我有意与他们拉开一段距离,悄悄在后面“跟踪”,就是那段十几分钟“跟踪”的情景,这些年来一直在我的脑中挥之不去,几次想用文字记录,却总难表达准确当时的心境:“……年关的傍晚,上升的街头,灰毛呢的鸭舌帽、咖啡色的格子围巾、过时的毛边的脱皮的黑色皮衣,瘦削的身影却成了一面城墙……那烟气雾气灰色的年关的傍晚,冷风行色匆匆的傍晚,刻画在我骨头上的傍晚,可以只属于我的傍晚,遥遥跟在你身后的傍晚……让我想起了托尔斯泰、雨果、巴尔扎克……”

再后来,有了烨园老师的邮箱,我把自己的作品发给他,他看后回信说,以他的标准可以打80分。这次,高兴之余不敢再轻狂,因为这期间我读了烨园老师的作品,懂了山的高度。几年间,与烨园老师的联系只是通过邮箱,他给我的最短的邮件只有一句话,却铭记于心:“多给自己一些唯一属于自己的时光。”

在邮件里曾与烨园老师有个约定,找个合适的时间进行一次长谈,没想到再也没有机会了。今天来参加这场活动,听到师友们追忆烨园老师,也算是另一种形式与烨园老师的精神长谈,也算了却了自己多年心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紫:这次赶来参加活动的朋友们平时都很忙,但大家不约而同地将刘烨园老师的事情放在了第一位,非常令人感动。随着时间流逝,烨园老师的形象,在我们心中变得越来越重,他的文字也变得越来越有价值。对文字的认可,对精神的激赏,是对作家最高的尊重。文学需要言说,没有扩散,再好的作家也会被时代遮蔽掉。我们知道他文字的份量,知道他精神的可贵,所以就想让更多人阅读,让他的精神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这也是我们组织这次活动的出发点。我个人的体会,烨园老师对待文学的态度以及他的作品本身,既如同灵魂洗涤剂,又似炭火,洗去我们灵魂上的油污,也能烘烤我们内心里的阴霾和霉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臧杰:重要的作家未必会被很多人爱戴,但却是可以被反复讨论的。烨园老师反对“大而化之”对事物本质的冲淡,他始终在用不断累加的能量,实现自己的文本,他汇集了各种各样的资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极限的表达。这两场活动,是烨园老师文学精神的延续和传递,有坐着讲述的人,也有缺席不在场的人。我想,这本《夜在当代讲述什么》也可以理解为:当代在讲述烨园老师的“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夜在当代讲述什么》《一生与某日》是刘烨园的代表著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 刘烨园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24-8

页数: 207

经典的著作大多都发旧了。一本一本的,虽然有人只存了几十年,但翻开来,就像撑船上溯到了远古。它们旧得真好。纸光是金色的,是那种也许还未打磨或打磨过了又随着光阴的流逝,越来越朴实、贵重的金色。那些书油墨都很香醇,很清新,也很特别。

——摘自书中所收文章《大地重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 刘烨园

主编:冯秋子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3-10-7

《一生与某日》是当代散文代表性作家刘烨园的代表著作,其中收录了《未死的神话和一个青年》《一生与某日——精神收藏》《乡村精神》《诗人变奏》等三十余篇文章。本书主要为新时代散文开拓者刘烨园的艺术散文随笔作品,是他对文学艺术立足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思考,强调作家诚实、朴素和不拘一格的投身观察、发现、思考、提炼,进而写出的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作和表达。作品体现出作者阅读和思考的自觉性、思想的开阔性,以及质朴而严谨的作风。《一生与某日》不失为一部当代文学创作中具有精神价值和艺术探索性的扎实作品。在人群中,刘烨园常显出不善言辞,一副消瘦的身形,幽暗的肤色,宽厚的姿态。旁人说话时,他或沉默抽烟冷静倾听,或慢条斯理嘿嘿微笑。兴致尚好时,身体前倾,个性十足,语出惊人,长谈不竭。坚实的立场和对于生命本质、艺术精神如配刀一样须臾不离身心的执念,以及深邃的思想光照与严密准确的表述,给朋友们留下深刻印象。他是新生代散文代表作家中年龄稍长的写作者、思想者、艺术创造者,经历了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年代的社会内容,个人命运与那个时代紧密联结,可以说生死与共,而他异于很多人的是内心常存着激越、耐力和悲悯,期待文学和艺术新的生命体验、认知、思维和形态,这在他身体力行的作品中多有体现。他的文字篇章时而喷涌,时而略显沉郁,但他始终是作为文学的编辑者、写作者和思想者,艺术精神探索者存在的。二十一世纪以后十来年间,刘烨园选择回到家中,蓄积精力,写作他的最后一部费心倾力之作,直至二〇一九年六月三十日因病去世,停笔,终年六十五岁。

——冯秋子•《一生与某日》编后记

刘烨园追求的是“生命精神的散文”

刘烨园说:“散文无处不在,因为生活无处不在;散文就是你,就像你就是世界;它不屈从任何模式任何标榜任何权威……散文不是亘古不变的日晷,是数不清的山,是千姿百态的树,是草原,是花群,是千百万人心中不同的夜空……是上溯地球形成的奇想下至亿万年未来的推测……只要是你的,只要你相信,只要你不侮辱自己,你就一定能写出和生命一样不可言喻的美妙和感人的文字。”

刘烨园个人追求的是“生命精神的散文”,这种散文,是“博大的、深刻的、升华的、理性的、人的(人类的)、形而上的”。

“文学集市上拥挤着很多的人,但值得彻夜‘碰撞’的却不多”。

刘烨园认定真正的作家、艺术家“天生就是个性的、叛逆的、独立的,不‘依’不‘靠’,无‘规’无‘矩’”,他们要有“极端独立的个性与自由心态,有分量的人生和丰富学识”。他们不畏世俗,“世俗的任何压力对艺术家都没用,他们根本不把世俗的一切放在眼里,甚至不要求帮助也不需要理解。他们只听从内心的、生命的呼唤与驱使,其他的什么也不理,什么也不怕。他们我行我素,自得其乐” “真正的艺术家必定不羡慕任何人,必定义无反顾,痛痛快快,必定与众不同。只有与众不同才有真正的艺术和艺术家”。艺术就是生命,“如果连属于自己的生命都不敢使用,你还敢使用什么”?

在具体的创作上,写作者“必须找到并拥有一种生命的基调”,这种生命基调,是“一种底蕴,一种‘气’,一腔冶炼语言、结构、情节的炉火。它先天而来,经过苦难而聚,熊熊燃烧”。刘烨园坦言“人的一生,谁都有现实的种种弥漫的复杂滋味,但在艺术家那里,它们滋养、培育、冶炼成了境界。这个过程极其痛苦和艰难,因而不是谁会写字就能自称为艺术家的,平庸狭窄的日子里只有操作,没有创作”。

刘烨园对艺术、对自己的写作充满了不言自明的自信。

“除非人在宇宙中全部绝迹,否则艺术就不会消失”。

只要是真正的艺术,“即使湮没多年,重见天日的时候,也依然能感动心灵,进入心灵,其缘由就在于它离生命最近”。

“艺术的个性没有什么诀窍,唯一的秘密就是忠实自己的生命。”

“你如果创造的是真正的艺术,艺术也就会保护你,忠于你;不管你一时一地受到多少误解,你也终将光彩夺目,传说千古。”

——选自黑陶:《刘烨园用个人生命,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汉语形式》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