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迅速迈向一个“人人都是临时工”的时代。如今,跑外卖送餐的多是临时工,开网约车的也往往是临时工,在奶茶店打工的同样大量是临时工,甚至一旦出了问题需要问责的还是临时工,而正式工却仿佛隐匿在幕后。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当前劳动力数量约达7.6亿人,这意味着在整个劳动力市场里,临时工所占比例接近三分之一。
然而,仅仅在30年前,情况截然不同,那时人们还捧着终身雇佣制的“铁饭碗”。就像前段时间热播的《小巷人家》所呈现的七八十年代国企职工生活那般,一旦进入工厂,便是终身雇佣,一直工作到退休,子女还能够接替父辈岗位继续工作,甚至连住房、医疗以及下一代的教育等问题都由工厂包办。厂里会分配住房,设有各类子弟学校以及职工医院。在那个时期,人们的生活有着稳定的保障,子女有出路,工作无后顾之忧,工人面对生产任务时干劲十足,积极踊跃地加班。除了有着建设祖国的精神追求之外,工厂给予的优厚待遇也是重要原因。正因如此,不少年轻人在观看《小巷人家》时发出感慨,认为过去的社会美好无比,国家负责到底,一生没有烦恼,经济条件相差不大,人际关系纯真质朴。
但倘若历史真的沿着这样的轨迹一直发展下去,是否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呢?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参考范例。二战后沦为废墟的日本依靠美国的大量资金援助与技术转让,经济实现了飞速增长,在短短30年时间里,超越了英法德等众多老牌强国,跃居世界第二。据统计,当时日本200人以下的中小型企业占所有企业的99%以上,企业数量从50年代的5万个急剧增加到70年代的74万个,企业的用工需求极为旺盛。由于员工跳槽现象频繁,而企业培训新员工的成本又十分高昂,所有老板都渴望获得稳定的劳动力资源。
被日本尊称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关键所在,他开创性地提出一套全新制度,向所有松下员工承诺,只要正式入职,就绝不解雇任何一名员工,这便是终身雇佣制。松下幸之助所创立的这种模式成效显著,市场上的优秀员工纷纷慕名而来,加入松下旗下,松下的业绩也因此迅猛提升。随后,终身雇佣制被各大公司竞相效仿,逐渐演变成日本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加上政府出台的劳动三法,日本当时的社会用工环境极为稳定。企业无需担忧人员的频繁变动与反复培训问题,能够放心大胆地对员工进行长期培养,将优秀员工长久地留在企业;员工也能够获得稳定的生活保障,从而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工作生产当中,真正做到以企业为家。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铸就了日本辉煌的70年代。
然而,时代的车轮不会停止转动。到了2019年,东芝率先宣布裁员,随后陆续裁减上万名员工,部门数量缩减至13个;2022年,松下电器也宣布裁员,优化员工2900人,多家工厂被迫关停;2024年,日产汽车宣布在全球范围内裁员9000人,并削减全球五分之一的产能。这些曾经的知名企业走向衰落令人瞩目,而在不为人所注意的角落,终身雇佣制已悄然走向消亡。实际上,早在2021年,就有相关组织对日本企业展开调查,在受访的600家企业中,仅有10%的企业仍在坚守终身雇佣制,而将近40%的公司已经彻底废除了这一制度。
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5纳米芯片、ChatGPT、新能源汽车等事物在20年前人们根本无法想象。如果企业依旧固执地坚持终身雇佣制,那么企业管理层必然会充斥着大量年龄偏大的人员,让他们去对自己完全不了解的新事物进行决策,这对于企业而言无疑是一场灾难。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企业完全摒弃对劳动者应承担的责任,以资本为绝对主导,那么社会必然会爆发就业危机。也就是说,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劳动者必然会提前退出职场,就如同中国当前所面临的状况一样。因为在这种制度体系中,生产效益决定一切,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极有可能被更年轻、更具精力、更富有想象力的后来者所取代。
对于普通劳动者而言,被企业雇佣就如同成为公司这台庞大机器上的一个小小零件。无论你是在大型企业编写代码,还是在工厂里拧螺丝,在企业眼中,你随时都有可能被替换。老板所关注的仅仅是零件的匹配程度以及磨损状况,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到机器赚钱的速度。然而,劳动者自身的损耗是不可避免的,在频繁经历996甚至007的高强度工作模式之后,身体的损耗极为严重,即便没有加班,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效率的降低以及薪资的增加,都必然会导致被新的零件所替代,被迫离开资本主导下的劳动市场。如果说终身雇佣制是企业自行承担未来的不确定性,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则是将这种不确定性全部转嫁给了个人劳动者。所以,当下许多公司一边进行裁员,一边又在招聘,裁减的都是有合同的正式工,招聘的却是没有合同的临时工、外包工、学生工等。
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临时工给企业带来的益处越大,给社会带来的弊端也就越多。当越来越多的人无法拥有长期稳定的工作时,必然会陷入焦虑、压抑与恐惧之中。这不仅会给个人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还会对整个社会环境产生不良影响。这也正是为什么近年来大家会明显感觉到周围的人和环境都充满了戾气。
归根结底,人是社会性动物,如果长期处于不安定的环境中,必然会变得敏感、易怒、暴躁且充满攻击性,这是动物对所处环境的本能应激反应。所以,不要再对年轻人为何不结婚生子,反而天天想着考公上岸、选择躺平享乐而感到疑惑了。在一个大多数人都朝不保夕、动荡不安的环境里,追求稳定与快乐已经成为人类基于动物本能的最低需求了。
回首过去这3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的工作环境似乎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曾经一眼就能看到尽头的国企模式必然会走向衰落,因为企业会逐渐变得僵化,难以应对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但如果任由企业一味地追逐利益,将保护劳动者的社会责任全部推卸给国家,这难道不是在制造另一种更为畸形的社会生态吗?难道在这两者之间就真的无法找到一个平衡的点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