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日报”

审批不见面、办事不求人、提供“保姆式”服务……榆林市不断推出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举措,让群众和企业办事少花时间、少跑路、少交材料。这种精细化服务成为榆林吸引企业前来投资的秘诀之一。

12月18日,“深挖改革创新潜力 厚植榆林营商沃土”媒体行活动启动。17家主流媒体记者走进榆林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西安交通大学一附院榆林医院建设项目、陕西未来能源化工有限公司项目建设现场和国家税务总局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税务局,记录榆林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生动实践。

今年以来,国家税务总局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税务局全面对接辖区重点项目,选拔税务骨干组建“税惠到坊”服务团队,围绕政策推送、宣传辅导、意见征集等事项,将服务范围延伸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同时依托税务总局云平台,分类精准开展政策宣传、办税缴费辅导,为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牵线搭桥、协调供需。

截至目前,“税惠到坊”服务团队已为榆林高新区四季度首批集中开工的多个项目开展“点对点”政策辅导,提供“一对一”定制服务和涉税风险预检,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当前,榆林高新区已形成电子办税为主、自助办税为辅、实体办税兜底的智慧办税格局,超过96%的业务实现‘非接触式’办理,业务办理效率平均提升30%。”国家税务总局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税务局局长王志东说。

日渐优化的政务服务提升了项目审批速度。如今在榆林,提前完成“一件事”已成常态。

2023年6月,陕西未来能源化工有限公司计划在榆林建设新项目。“手续办理的过程十分高效,将项目启动时间缩短了100余天。”陕西未来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工会主席邱学强告诉记者。

企业的高度认同,是榆林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有力证明。榆林市“交房即交证”“交地即交证”“拿地即开工”等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措施,简化了审批流程,让企业办事更加便利。

前不久,榆林市的“红蓝章”审批模式入选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做法清单。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西安交通大学一附院榆林医院建设项目就是榆林市试点推行“红蓝章”审批模式的受益者。

“2023年7月,榆林获批首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目前,该项目将进入第二病区建设阶段。得益于榆林市推行的‘红蓝章’审批模式,前期项目审批速度非常快。”该项目负责人佘军军告诉记者。

“项目建设体量较大,涉及多个部门,传统的串联式审批模式耗时较长。”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刘坤说,“‘蓝章’让项目提前进入后续审批业务。通过‘蓝章’预审模式,实现‘零条件’容缺受理,打破了串联式审批模式,实现部门提前介入服务,项目审批时间平均缩短了60天。”

“红蓝结合”跑出了项目审批“加速度”,通过线下核心流程的人工预审将设计审查、施工图审查等工作前置,变“企业上门”为“上企业门”。

今年,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等多个部门已启用行政预审批“蓝章”。在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权,完成土地摘牌、缴纳土地出让金、办理契税等程序后,各审批部门立即办理各个预服务事项的“红章”(正式批复)文件,将相关“蓝章”批复转为“红章”。截至目前,榆林市375个重点项目涉及的5277项审批事项中,5039项已取得批复,238项待办理,办结率达95.5%。

来源:群众新闻客户端

编辑 拓智慧 校对 叶蕊 责编 李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