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早餐吃得像皇帝,午餐吃得像平民,晚餐吃得像乞丐。”体现了早餐在一日三餐中的重要地位。
每天清晨,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早餐了。而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也孕育着每个地区独特的饮食文化。但是,也存在一些本地人吃起来津津有味,外地人却压根吃不惯的食物。今天就和大家探讨一下,5种处境十分“尴尬”的早餐。
第五名:武汉热干面
在武汉的大街小巷,每到清晨就有早餐店发出热干面的叫卖声,吸引人们驻足购买。武汉的人们对热干面情有独钟,坐下来和走路的时候都在大口吃面。
有数据显示,武汉人每天要吃掉超过600万碗热干面。还有一个戏谑的说法是武汉的早餐分为两类——热干面和热干面以外的美食。
但是,这道美食有点儿难被外地人接受。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原因是这种面给人吃面的速度带来很大的挑战,如果你不迅速吃完的话,面条很快就会变成一坨面团,口感又硬又干。因此,武汉人习惯于边走边吃面,一方面是赶时间去上班;另一方面为了保证面条良好的口感,不得不开启飞速吃面的模式。而外地人却不能接受这样的吃面方式,认为会对消化系统带来负面影响,边走边吃也有失体面。
还有一点是,热干面的酱料是粘稠的芝麻花生酱,俗称“麻酱”。如果吃不惯这种酱料的人,也会对热干面嗤之以鼻了。
第四名:河南的胡辣汤
每天清晨,叫醒河南人的不是闹钟,而是胡辣汤的香味。胡辣汤以麻辣鲜香等特点深受河南人民的喜爱,做法也十分简单。把很多素菜和荤菜放在一个锅里炖,然后加入各种调料调味,最后放一些芡粉把它熬制成浓稠状态。
胡椒是这道菜的灵魂,胡辣汤的辣正是来源于胡椒。河南地区冬天比较冷,人们往往会往汤里加入各种驱寒的香料,甚至会加入花椒、麻椒等,一口下肚,暖胃又暖心。
对于不喜欢吃辣的人来说,就是一场灾难了。首先,大清早吃辣椒会刺激肠胃,导致消化系统难以吸收。其次,对于一些口味轻的人来说,他们不习惯喝粘稠的汤,而且这种汤看上去卖相也不是很好,自然就不受外地人欢迎了。
第三名:广东的肠粉
肠粉是广东地区的特色美食,在广西也可以看到肠粉的身影,只不过做法不同。肠粉是把米浆摊到容器里,蒸熟后做成一层薄薄的米粉皮,然后就用这层皮包裹猪肉、鸡蛋和蔬菜等食材,加上萝卜干、花生碎等小料调味,成就了一道美食。
这道菜的味道比较清淡,唯一的调料就是一点儿酱油和辣椒酱了,分量也比较少。相比于有嚼劲的面食来说,肠粉的口感过于细腻,且缺少大麦的香气。
对于胃口较大、偏好重口味的北方人来说,会觉得没什么滋味,而且吃不饱,所以肠粉很难得到外地人的喜爱。
第二名:北京的炒肝
炒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由熬肝和炒肺两道美食演变而来。炒肝是北京地道的美食,当地人也很喜欢把它作为早餐,这也是长期以来形成的饮食习惯了。
炒肝并不是炒制而成的,而是煮出来的菜肴。炒肝是由猪肝、猪大肠等食材卤制,然后切成小段,加入葱姜、料酒去腥,最后加入淀粉使它保持粘稠的状态,通过人工不断搅拌,看上去有点儿爆炒的感觉。
但是,在外地人眼中,炒肝是用猪下水做成的,听上去有失体面,不适合讲究精致饮食的人食用。此外,炒肝不仅胆固醇和油脂含量高,而且有一股浓厚的腥味。对于喜欢清淡饮食的人来说,更加难以接受这道“重口味”的菜肴。
第一名:北京的豆汁
豆汁是以黄豆、绿豆为原料,经过发酵和熬制等工序后的成品。说到北京的豆汁,并不是每个北京人都喜欢喝的,或许只有“老北京”才对豆汁情有独钟,并且把喝豆汁视为一种享受。
喝豆汁也有一些讲究,在梁实秋的文学作品中有记载,喝豆汁必须趁热喝,吸溜着喝,直到满头大汗才叫一个痛快。
豆汁见证着老北京城数上千年的兴衰变迁,老北京的生意人在卖豆汁的时候,总是推着一个小车,上边是装着豆汁的小桶。人们一见到这样的小桶,就知道有饱腹的食物了。人们搭配豆汁,可以配着烧饼、馒头和咸菜丝下咽,豆汁可以等同于今天粥的作用。
虽然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没喝过豆汁的人,不算真正来过北京。”但是,外地人一闻到豆汁就感觉一股泔水的味道扑面而来,令人望而生畏。就算是捏着鼻子勉强喝进嘴里,也会感觉有股酸涩的味道蔓延开来。所以,豆汁走出北京的过程任重道远,是因为它的受众和市场比较小。
虽然豆汁其貌不扬,它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含量很高,具有清热、开胃等保健功效,冬天喝可以暖胃驱寒,夏天喝可解渴消暑,因此深受老北京人的喜爱。豆汁还位列大名鼎鼎的护国寺小吃的必打卡名单中,有着“中华名小吃”的美誉。
我国不同的地域孕育着不同的饮食文化,早餐的种类各不相同。因为气候、地理位置等因素,不同地区人群的饮食习惯也各不相同。
虽然一些地区的早餐可能不符合我们的胃口,但并不代表它不好吃。无论哪个区域的饮食,都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尊重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也可以尝试不同地区的早餐,感受丰富多元的美食文化。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互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