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节短”,不要“截短”
——谈兵法“慧”处世(80)
文/路秀儒
《孙子兵法·势篇》曰:“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驽,节如发机。”意思是说,迅猛的流水,能将石头漂走,这就是势;凶猛的飞鸟,快速搏击,能捕杀小的鸟兽,这就是节。所以说,善于指挥作战的人,他所创造的态势十分险峻,发起进攻的距离非常短近。险峻的态势就像拉满的弓驽,短近的距离犹如一触即发的驽机。
“节短”助势,“节长”消势;“节短”聚能,“节长”散能。《曹刿论战》记载:鲁庄公十年,齐国进攻鲁国。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与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可以击鼓进军了。结果齐军大败。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意思是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曹刿的耗气说,实际上就是鲁军成功地“拉长”了齐军的“节”,使得齐军气散、势衰、能失。
在激烈搏杀的战场上,“节短”即对敌发起短距离的攻击,不仅能够让爆发力迅速作用到敌人身上,转变为强大的冲击力、杀伤力,而且能够使对手智不及谋、勇不及发、力不及用、猝不及防,甚至溃不成军。
现实工作生活中也需要“节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种现象,有些讲话者或讲课者,喜欢长篇大论,就像厚皮包子,吃了半天也吃不到馅,结果还没讲到实质问题,听讲者就耐不住性子,开起了小差。就像有人说的,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台下听得昏昏欲睡。但也有不少人讲话或讲课,冲击力很强,非常善于“抓人”,一下子就触及到人们关心的核心问题,时间不长,而效果极佳。究其原因,前者的症结在“节长”,后者的秘诀在“节短”。
节短韵长,才有美感,才具魅力。无论是讲话、讲课还是作文,应多点短话、短文,少点“长篇巨制”,至于懒婆娘裹脚布般的东西,最好扔到垃圾场里去。
也有些人特别是年轻人做事,犯有拖沓的毛病,像挤牙膏一样,慢慢吞吞、做做停停,硬生生把一个好状态拖没了,到头来力没少出,效果却打了折扣,还把自己搞得很被动。
做事还是要养成雷厉风行、一鼓作气、一气呵成的良好习惯,固然势可以积、气可以聚、好状态可以等,而一旦做起来就要像冲锋的战士、射出的箭矢、捕食的饿虎、奔跑的脱兔,不达目标决不停顿。
当然,“节短”不能人为地去“截短”,必要的步骤、必经的阶段是不能省略的,但完全可以通过优化流程、改进手段、提速增效来实现“节短”。
【作者简介】路秀儒,曾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综合训练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动员部部长,大校。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孙子兵学大讲堂讲师团团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著作17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