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摊面积取消的消息犹如惊雷,引发了众人的广泛关注,那房价和物业费将会产生怎样的变化?近期,有几个城市相继宣称将取消公摊面积。刚听到这消息时,不少人暗自欣喜,以为终于能摆脱这个令人头疼的隐形负担。然而,先别高兴得太早,取消公摊面积真的就全是好处吗?咱们深入探讨一下,看看这一变革对于楼市和购房者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们得正视一个现实,自从本轮市场深度调整以来,房地产的热潮已然消退,进入了后房地产时代,房地产成交的量价齐跌,让购房者愈发谨慎。在已经买房的庞大群体中,除了花大价钱买了自己的套内使用面积,还为不菲的公摊面积掏了腰包。正因如此,很多人对于庞大的公摊费用,既要付买房款,又要承担物业管理费,颇有怨言。面对即将到来的变革,这些已购房者的权益该如何保障?他们的物业费是否应按照套内面积重新计算?那些即将交付的新房,房产证上的面积又该怎么写?
假如一位购房者去年买了一套期房,算上公摊面积是 100 平方米,套内面积 80 平方米,每平方米 2 万元,总共花了 200 万元。恰巧新房在取消公摊面积的这天交付,此时他若再去买同样使用面积的现房,价格是否应按套内面积计算,也就是 160 万元?
要是这样,前面那些买房的人的损失该由谁承担?或许有人会说,开发商可以按套内 80 平方 2.5 万的单价,总价依旧是 200 万来弥补损失,但这么做真的合理吗?倘若开发商为弥补取消公摊面积的损失而直接涨价,这无疑对购房者不公平。更有甚者,要是开发商借此大肆涨价,那取消公摊面积的初衷又何在?
公平来讲,公摊部分的建筑对于任何住宅都是必需的,像单元楼的入口大厅、电梯间、楼梯间的前厅、电梯间走廊、消防通道、水电的管道井等等,这些对于正常居住的住宅不可取消。现在的问题是,公共部分的建设是否应收取地价,建设是否应赚取利润,是否应收取物业管理费?
有的开发商项目产品设计合理精细,公共部分恰到好处,有些则做得大而不当,浪费了不少面积。所以取消公摊面积后,如何引导开发商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要是公摊不卖钱,有些开发商可能大幅压缩这部分面积的建造成本,可能给居住者带来生活不便,甚至带来安全隐患,比如前厅走廊过小、疏散楼梯过窄等等。
对于那些已经购房的人来说,他们的房子在账面上无疑会贬值,以高层住宅为例,如果得房率能达到 75%,那对于那些花 200 万元买房的人而言,他们的房子现在是否只值 150 万元了呢?
既然公摊必不可少,那为何老百姓对公摊面积如此不满?原因在于,公摊面积一直是笔糊涂账,全球其他国家都是按套内面积计算房价,就连最先发明公摊面积的香港都已取消这一制度。当然,使用率过低对购房者而言,意味着购房成本相对较高,实际使用空间有限。
其实,不同时期取消公摊面积的意义不同。在房地产热潮期,取消公摊面积无疑会进一步推高房价,所以那时即便公摊面积备受指责,也难以取消。而如今楼市降温,取消公摊面积在账面上会形成一种房价下跌的错觉,这对购房者算是一种心理安慰。公摊面积的出现源于开发商为支付巨额土地出让金采取的策略。到底哪些属于合理公摊?
有人说按外墙面积算,有人说电梯、楼道都算,甚至有人说小区保安室、物业办公室、小区绿化带都算。那这些公摊面积究竟怎么计算?要是计算出的数字和小区公共面积不符,又该如何?是多退还是少补?
这些问题从来都没有明确答案。购房者入住后,这笔糊涂账更是让人烦恼,物业费、取暖费以及各种税费都按公摊面积计算,这就像用食堂阿姨的年龄决定蛋炒饭的价格,看似毫无关联,却又有着某种微妙联系,而根源就在于公摊面积的存在。
取消公摊面积是大势所趋,但如何保证这一政策顺利施行,如何保障购房者的合法权益,是需要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希望能出台更细致完善的政策,让楼市回归理性,让购房者真正受益。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