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

一家人不认得一家人。

近日据媒体报道,

美国一艘导弹巡洋舰错误开火,

击落一架刚起飞的美军战斗机。

号称世界第一的军队,

敌我识别能力竟然是这样的,

狠起来连自己都打。

好在战机上的飞行员侥幸生还,

咱也不知道这是在测试导弹

还是在测试战斗机

总之飞行员是经受住了考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现代战争中,

战斗机和航母之间的敌我识别,

是一个关键技术。

显然,

老美的敌我识别能力出了问题。

敌我识别最为重要的就是:

雷达告警系统。

而在我们中国,

雷达系统背后有这么一个人,

简直是天赐的“幸运”。

大学可以为国家立下大功,

后来时不时搞出个全球第一,

最牛的是,

凭一把土制弹弓,

他能破解世界难题。

他叫:毛二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曾流行过一句话:

为我们终结二战的是原子弹,

而帮助我们赢得战争的是雷达。

不言而喻,谁掌握了雷达,

谁的武器就拥有了“千里眼”。

1954年,

毛二可就读北京工业学院雷达系,

雷达,无线电的探测和探距,

当年和他一样,

能玩无线电的都是些什么人?

中国导弹控制系统创始人梁思礼,

中国卫星测量技术奠基人陈芳允。

当时的毕业设计选题中,

最高难度的,

是苏联专家库里科夫斯基指定的:

做一套完整的电视收发系统。

那个年代,

黑白电视机是依赖进口的“奢侈品”,

中国国内只在专业部门内部有,

专供学习用。

真正完整意义上的电视机,

及其收发系统,

国内没有,连进口的都没有。

这样的选题,纯粹是为难人,

因为整套系统庞大而复杂:

包含影像,视频信号,发射器,

电磁信号,接收器,图像,

这在国内,

是连很多六七十岁的老专家,

都不敢尝试的课题。

把这样的难题,

交给20来岁的学生娃娃,

别说国内,放眼全世界,

那都只怕是前无古人!

但,总有那胆大到心比天高的,

毛二可振臂一呼:“我来!”

从自己动手绕电磁线圈开始,

到亲自焊电路板,

再到凭手抄资料搞出电路图,

最后,

他实现视频信号的横纵同步。

没有电视机显像管,

没有摄像管,

竟能做到横纵同步,

毛二可的研究进程,

惊动了学校。

学校特意跑东欧给他买来电子管,

光图纸就画了几千张。

当他拿出零件成品时,

这事直接惊动了国家邮电部,

国家特发红头批文:

同意北京工业学院,

设立实验专用无线电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无线电台,

后来被称为中国电视第一频道。

从理论和技术层面讲,

简直就是:

国内大学最顶尖的毕业设计。

这也是新中国,

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视发射系统。

最令国内外惊叹的是,

如此复杂的,庞大的实验,

令老专家们都望而却步的系统,

居然是由大学本科生自行设计制作,

尤其是领头人毛二可,

他只有22岁,

并且从机械专业转到雷达专业

才仅仅一年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校长拍板:

“这样的天才,不许放他走!

他要什么,就给他什么!”

毛二可说,他想继续研究雷达,

于是校长从上级部门那里,

一口气拿到三台进口大雷达的批文,

还拿到了建设雷达研究室的资金。

毛二可回忆:“我们的雷达实验室,

成了当时国内高校里最大的。

这样的实验条件,

在当时国内高校当属顶配,

清华的高年级学生,

都到我们这儿实习、做毕设。”

一没有国外技术支持,

二没有实操经验,

雷达做为当时世界上,

最高尖端的精密设备,

其难度可想而知。

但总会有人挺身而出,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毛二可和一群热血的人们,

要在一穷二白的科研荒原,

描绘出宏伟的明天。

那个激荡人心的年代,

为了子子孙孙,

为了整个中国,

他们背负起这千斤重荷,

他们要点燃这崛起的熊熊烈火!

这豪情万丈的誓言,

毛二可后来是真的做到了。

近千页的一本天线架设说明书,

他愣是看通读透,

像搭积木一样,

完成了雷达天线的架设;

国内没有雷达专业教材,

他就自己编制,一切从零开始。

他时不时就整出个世界第一:

30岁,

参与设计中国第一台相控阵雷达。

相控阵雷达,

被誉为“雷达中的皇冠”,

该领域中最顶尖也是最难的技术,

因为有他,成果遍地开花。

43岁,他研制出,

新型雷达“动目标显示装置”。

当时,

这个新型雷达“动目标显示装置”,

各国科学家都在暗中较劲,

毛二可是在实际操作中,

将它实现的第一批科学家。

45岁,他成为,

世界上第一个将CCD运用于,

雷达动显技术领域的人。

号称遥遥领先的美国人,

这一次都没能赶得上他的步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9年,数字化时代全面来袭,

雷达技术,

仍是军工科技最前沿的尖端技术,

谁能抢先完成雷达的数字化改造,

谁就第一个抢占了科技制高点。

毛二可直接瞄准了世界级难题:

脱靶量测量。

当时,

中国海军提出,

要能快速测量脱靶量的电子系统,

但看到其精度要求后,

参与竞标的单位都不说话了,

因为那是世界范围内,

都没有成功的先例。

任务,毛二可接了。

业内送他个“二可专家”的绰号:

只要国家需要,

他这也可,那也可,

没条件讲。

西方得知中国要走的这步路,

直接就断言:

“你们连什么是数字技术,

都还门径不通呢,

这种脱靶量测量,

等于在茫茫天空锁定一根绣花针,

不可能完成!”

若是交给别人或许真的还完不成,

可谁叫他是毛二可呢。

西方觉得他说“大话”也就罢了,

做脱靶试验的工具,

居然是小孩子们用来打鸟的弹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程艰难险象环生,

最复杂的理论背后,

是最简单的原理。

总之,毛二可最终交出的答案,

是他成功了。

就像一把算盘算出原子弹数据一样,

一把弹弓“打”出了最终的成品系统。

这一系统的速度测量精度,

英国和美国为1%,

而中国超过英美足足一倍,

成功解决国防建设中的难题,

并于2000年正式批量投入使用。

赫赫功勋,赫赫巨星,

为了这一“大国荣耀”,

毛二可的每一步突破都饱尝艰辛。

他曾不顾电磁波辐射危害,

累计上机1000多小时;

曾在实验中,

不小心被上千伏高压电打中,

满手鲜血、手臂撕裂。

61岁,

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75岁,

国家说:科研成果要产业化,

于是毛二可下海经商,

2010年东凑西借100万,

创立学科性公司,

三年产值破亿,五年上市。

毛二可,

果然是“这也可,那也可”,

他这个人,做科研,做企业,

都能做到风生水起万分精彩。

80岁高龄,

毛院士依旧坚守科研教学一线。

多年来,

他培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一戎、尹浩,

中国工程院院士:

樊邦奎、王沙飞、姚富强等,

一批批国之栋梁……

他住在12平方米的单位宿舍,

他几十年骑着老式自行车上下班,

国家给的百万科技成果奖金,

他转头就全捐。

85岁他不慎摔伤,

可养好伤后,

学校师生依然能够看到,

这位瘦削的老人,

每天驾驶电动轮椅,

准时来到研究所上班。

择一事,爱一世,

为一国,献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二可,这也可,那也可,

这也行,那也行。

雷达系统与信号处理、

新体制雷达、

图像处理、实时信号处理、

航天遥感、卫星导航……

他一步步走来,一点点实现,

他无所不能。

有的人“无所不能”,

譬如美国人,

连自己的战机都认不出说打就打。

而有的人无所不能,

譬如中国人毛二可,

走过的路,

立下的功,留下的名,

所谓力能扛鼎,

其实是肩负起国家未来的赫赫人生。

驭雷掣电,达地知天,

毛二可,

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家国,

无愧于科教,

向这位“大先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