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超大城市“善治”“智治”,探索符合超大型城市的现代化治理新路子?12月21日,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论坛在重庆举行。在分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山城论道,围绕“超大城市安全韧性建设及治理”展开讨论,分享超大城市治理的现实路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会议现场

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测预警技术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城市安全发展科技研究院院长岳清瑞强调,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目前,城市安全在时间、空间、体系和维度上出现新变化,如由短时的灾害变为灾前、灾中和灾后全周期变化,空间上由影响局部变为影响整个城市系统运行,由单一灾种变为风险耦联、复合链生的多灾种等。

他认为要加强对城市风险源的动态认识,增加对极端情况、新型风险的认识与防控举措,从当前的“多城一策”向“一城一策”进行转变。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城市全域联动、立体高效天空地一体化监测预警技术体系,从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检、摄像头及暗光细观等方面实现对城市安全的立体覆盖,更好地提升城市安全和治理效能。

数智赋能超大城市建设与治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毛超

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毛超认为,城市以生命体存在,如果将智能化手段用于城市治理,那么智慧城市感知系统就是城市之“眼”、智慧城市决策系统就是城市之“脑”、智慧城市要素系统就是城市之“体”、智慧城市控制系统则是城市“手”,而一套完整的数字孪生系统就可以实现城市治理零成本试错。因而,要牢牢把握城市生命体特性,以数据为主线串联城市全域要素,构建“循因问果—动态治理—优化迭代”的周期性治理思路,全方位推动社会治理精准化。

她表示,城市数智化治理是“小聪明”与“大智慧”的有机结合,以城市大数据及其监测分析技术为基础(小聪明),以城市系统的规划、逻辑、机制的挖掘和模拟为主线(大聪明),就可以让城市管理者更加精准地认知、评估、决策城市问题。

城市治理是交叉学科知识的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煤科工重庆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秦砚瑶

中煤科工重庆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秦砚瑶认为,超大城市安全韧性建设和治理需要交叉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近年来,该公司也始终在这方面开展探索,建立了“八维一体”的城市治理实施路径。从防控预警、体检评估、建设品质-治理提升、数据数治、应急管控、服务发展、护航安全8个方面,为超大城市安全韧性建设提供了经验参考,为实现全域、全息、全时超大城市治理提供体系支撑。

比如,在渝中区中山二路老旧小区的改造中,他们就针对该社区最大高差30米的地域条件制定了无障碍提升方案,同时打造了全龄共享的社区生活圈。针对渝中区中山四路部分地面凹凸不平、树根胀裂道路,各类箱体挤占人行道等问题,他们与主管部门共同调研摸排,对老旧街区进行了品质提升精致化治理,使“重庆最美一条街”再次焕发青春活力。

创新治理模式 增加民众参与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副院长潘芳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副院长潘芳认为,随着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时代,城市更新成为建设韧性城市的必由之路。城市更新对于维持城市活力、保持城市风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而城市治理是在此基础上,对全体市民的赋能过程,实现成果共同缔造。

目前,城市更新和韧性城市工作都共同面临着制度、经济、社会、组织等“治理韧性”软件不尽匹配的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构建新时代城市建设路径,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她认为,超大城市的韧性建设很难依赖单一的建设运动,必须要创新治理模式,引导民众参与其中。比如,在危旧房原拆原建、公共空间弹性共享、地上地下空间复合利用方面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实现成果共享。

用高科技为建筑外墙做“体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材料研究所副所长、建研建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靖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材料研究所副所长、建研建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靖表示,建筑外围系统是人类挡风遮雨的防线,也是城市脸面。不过由于建筑外墙的系统开裂、空鼓和脱落等质量问题,墙面瓷砖、饰面层、保温层掉落伤人事件频发。

当前全国城镇既有建筑面积达660多亿平方米,每年新增16-20亿平方米。这些建筑物大部分采用了外墙保温系统,其设计寿命只有25年,已经进入了修缮更新阶段。

针对外墙保温系统因“上不去、说不清”导致“治不好”的问题,黄靖团队研发了一系列产品,帮助建筑物进行“体检”。

比如,利用无人机和爬墙机器人搭载高频雷达、敲击回波、红外、可见光装备等,可高效、快速摸清外墙的病症。他们能建立可视化的建筑三维模型,为城市建筑安全健康体检、修缮、改造更新和数字化管理提供有效支撑。

上游新闻记者 陈竹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