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思勰出生于山东省寿光城西南的一个富裕家庭,他从小喜爱读书,常常手不释卷。他年轻时候在高阳郡(古地名。汉桓帝置高阳郡,治高阳,即今河北高阳县旧城村)当太守时,重视发展农业,他一边努力读书,一面深入民间,向老农、牧民学习生产知识,还把民间关于气候、季节、耕种的谚语收集起来。他自己还在府中开出一块地种菜,养些鸡鸭牛羊。贾思勰从书本中和实践中积累了大量资料,为写好《齐民要术》准备了充分的条件。《齐民要术》,是一部总结农业生产技术的著作,“齐民”是使人民丰衣足食,“要术”是重要的方法。
贾思勰
众所周知,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国家,直到最近数十年才开始逐步工业化。在贾思勰生活的北魏时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更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事实上,中国历朝历代也是高度重视农业的,“劝课农桑”就是从西周时期定下来的规矩。《周礼·地官·司徒》记载了十二项教民生产的职事,涉及大田农作、果树、蔬菜的耕种技术,采伐山林材物、采集野生果物的生产技术,豢养鸟兽的养殖技术,以及化治丝麻等副业操作技术。几乎囊括了西周的农、林、牧、副各业。上述各项,均由大司徒的属员分工执掌。
牧民
相传古代官吏为提醒农人们做好春耕准备工作,还要派衙役赶在立春前一天,到县城隍庙旁边临时搭建一个官厂,然后由众衙役擂鼓鸣锣,抬着县大老爷和纸扎的春牛和耕田的犁耙,由县衙门行至官厂,焚香祭奠皇天后土,再由县官领头,众乡绅跟随在后,依次参拜,接下来,县大老爷亲自扶犁,跟随春牛之后,演试用牛犁田,以示春耕开始。沿途围观人群敲锣打鼓,鸣放鞭炮,煞是热闹。众衙役遂抬着纸扎春牛游街回衙,然后将其对着天空,一火焚之。这样的春耕当然重在仪式化表演,但像贾思勰这样真正扑下身子抓农业的古代官员,进而成长为农学家的可谓凤毛麟角。
打春牛
贾思勰根据亲身体会,总结出搞农业和畜牧业要细心观察,积累经验,不能光凭自己的好心。他自己养了一群羊,为了让羊多吃草,多长膘,就往羊圈里放了许多草料。谁知道没过多久,羊却一头一头地死了。这是什么缘故呢?他想来想去也找不出原因。后来他跑了一百多里路找到一位有经验的老羊倌,才弄清了死羊的原因。老羊倌告诉他,羊是最爱干净的,把大量草料放在圈里,许多羊在上面吃,羊边吃边踩,还在草料上拉屎撒尿。这样脏的草料爱干净的羊怎么肯吃呢?羊吃不饱,就慢慢地饿死了。贾思勰没有摸清羊爱干净的习惯,结果好心办了坏事。他把这样的经验也写进了《齐民要术》。
放牧
贾思勰是一个老老实实的科学家。他在写这部书的时候,研究了前人有关农业的著作,搜集了民谣农谚,访问了有经验的老农,在实际生产斗争中作了细心的观察和比较,从书本知识到调查研究,从理论到实践,都没有放松。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引用的古书有一百五六十种,绝大部分现在都失传了,靠了它才保留下来一鳞半爪,他以农谚为据,对农业生产知识作了生动的说明,向老农请教,更使得这—著作具有丰富深刻的内容。
《齐民要术》全书九十二篇,分为十卷,和当时通行的文体一样,分正文和自注,正文约七万字,自注约四万字。它包括农艺、园艺(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林术、畜牧(家禽、家畜的饲养)、养鱼和农产品制造(如酿造、食品加工)及其他农业、手工业等。其中,农艺和园艺占了重要的篇幅。从西周以来,我国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技术,在《齐民要术》中,都作了总结性的叙述。
齐民要术
在农作物的种植方面,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就注意了天时和地利,贾思勰进一步指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否则,便要像“到泉水里去欢树,到山顶上去捉鱼,只能空手回来”,或者像“逆着风向泼水,从平地往坡上滚球”,用力多而收效少。他正确地提出要按照季节不同、气候不同和土壤特性不同,来进行不同作物的栽培和管理,也就是“看天、看地、看庄稼”。在“顺天时,量地利”的原则下,他把栽种的时间,按照不同的农作物,分为上、中、下三时。例如,种谷子,二月上旬为上时,三月上旬为中时,四月上旬为下时,等等。他又把地理分为上、中、下三等。例如,谷子以绿豆、小豆为底(即前茬作物)为上;以麻、黍,胡麻为底为中;以芜菁为底为下,而且同一农作物因地力和季节不同,播种量也要随之而不周。
春耕
在强调因地、因时制宜的同时,他对土壤的改良和耕作技术(耕、锄等)也十分重视。他提出要经常保持土壤中所含有的适量水分,要增强土壤的肥力,要利用作物吸收养料的不同,进行作物的轮作、间作、混作和套作。他首先总结了耕地的深浅是按不同情况来决定的经验,他说,“初耕欲深,转地欲浅”,又说,“秋耕欲深,春、夏欲浅”。深耕的好处是可以根除杂草,防止病虫害,又能多吸收水分,疏松土壤,农作物的根扎得深,就能长得好。这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生产所积累起来的知识,贾思勰总结了这些知识,提出耕地在什么情况下要深,在什么情况下要浅。
犁田
贾思勰在耕作技术方面,还有许多极宝贵的经验总结。在蔬菜栽培方面,他认为应该高度利用土地,生产上要粪大水勤。在果树种植方面,他详细介绍了嫁接法,书中的接枣法和现在河南新郑枣区所用的方法相同。在家畜的饲养方面,他注意了喂料和喂水。他说,喂料喂水,要适合牲畜的特性,做到了这一点,牲畜就没有不肥不壮的。他引用民谣“赢牛劣马寒食(清明节)下”(瘦牛弱马过不了寒食)来说明牲畜过冬,喂不好就要造成死亡。对于肉用家畜,他提倡“阉割法”,这种方法,我们现在还在使用。
红枣
《齐民要术》中还介绍了二十多种做酒的方法,详细说明了酿造的过程。自古以来,酒为喜庆必备之物,滋阴补阳,是人类社会引以为豪的东西,一部农学巨著,如果少了造酒工艺,那就是不完整的。有段时间,贾思勰正在思考如何写酿酒之法,可写来写去,就是不能如愿。他苦苦思索,并在高阳附近遍访酿酒高手,可写出来就是觉得不尽如人意。于是,他叫来亲朋好友,先啜上一顿再说。这天晚上喝得不少。他喝完后,想再审一遍最近写的稿子,可酒劲一上来,他就有点迷糊。这时,他的兄弟贾思同走上前来,说:咋睡了呢。今晚月光真好,我们何不出外一游。
酿酒
贾思勰正为写不出文章发愁,便欣然应诺。二人坐上马车,在月光下飞驰。这车也真快,两人只觉得耳边生风,两边景物飞速后移,只有又大又圆的月亮还挂在天上。不知跑了多久,前面是一个小镇,只见屋里灯火点点,外面酒幌飘舞,并不时传来饮酒作诗的声音。贾思勰一见极为欢喜,对贾思同道:真是个好地方。我们何不进去,再喝一个痛快。贾思同欣然同意。 二人走进一家酒肆,主人面带笑容上前施礼。两人坐下,菜有荤有素。不一会酒热了上来,还没入口,只觉得异香扑鼻。贾思勰兄弟二人不禁叹道:好酒,好酒也。
酿酒作坊
两人开怀畅饮,不觉酒已半酣。贾思勰叫来店家询问道:此为何地?为何酒饮后,口不燥,喉不干,不上头。店家说道:此为古镇侯镇,盛产酒也。恰在这时,有十余青衣童子从门前鱼贯而过,这更激起了贾思勰的好奇。店家言道:此地酿酒,采用的是:夏季进料伏制曲,秋冬酿酒春开窖。踩曲必童子。店家又说:哎,这两位先生是何方人士,看相貌有些来头。 贾思勰见瞒不住,便说出了实情。那店家一听,连忙叩首:先生虽贵为太守,但仍写《齐民要术》,为民造福,可敬可敬。
贾思勰连忙上前,想扶起店家。店家趁机提出索要题字的请求。贾思勰欣然执笔,写下了:神曲出侯镇,佳酿透骨香。那香字还没写完,贾思勰一下子醒了过来,原来是做了一个梦。而低头看时,那纸上真有这十个字,而口中还微微留有余香。贾思勰喜不自胜,天不明就启程,来到了古镇侯镇。在侯镇他不但采访了造神曲并酒的真正工艺,临走还买了好几坛子好酒呢。看来为了成全贾思勰总结酿酒之法,连老天爷也在帮助他呢。
酒坛藏酒
贾思勰的故乡山东是我国古代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从西晋末到北魏统一北方的百余年中,这个地区经历了长期的战祸,但劳动人民在坞壁武装自保的情况下,从事生产劳动,为大族豪强提供财富。每一个坞壁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生产单位。北魏统一北方之后,长期的安定为这种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均田制”实行,自耕农生产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农业在这一时期,获得了较大的进展。《齐民要术》反映了这一情况。粮食作物的品种被记录下来的相当丰富,以粟而论,便有八十六种之多。
游牧民族
在畜牧业方面,生产规模也不小,以羊为例,一家养羊千口,需要多少喂料,怎么种这些喂料,书中都有详细的说明来自塞外的鲜卑人,高车人具有丰富的害牧知识。《齐民要术》从这些知识中汲取了营养。关于用乳类加工制成酥酪、用单毛制成毡毯的技术等,显然是这些塞外部族生产经验的总结。
生产斗争为贾思勰的科学活动提供了不尽的源泉。贾思勰在农学方面的成就超越了他的前人。在他以后,我国几部重要的农书,从他那里吸取了重要的养料。但是,南北朝是一个弥漫着宗教迷信思想的时代,贾思勰自己又是一个不小的地主。时代的局限和阶级的局限,使得这部科学巨著好像在黄金中杂着沙粒,在光辉里呈现着暗淡,有科学的真理,也有迷信的糟粕。例如,他说“在东边栽九棵桃树,可以多生子孙”,就是十分荒唐的。(彭忠富/整理;参考文献《南北朝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