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我国在与日军交战的同时,德国与苏联间的斗争也在轩然大波的展开。战争开始,将领带队杀敌,受苦的还是民众。
二战牵扯范围甚广,战役的炮火拉响后,六十多个国家参与其中。战争不分对错,身处其中的几十亿人口无从选择,跟随国家的脚步,数不胜数的战役展开。
德国与苏联交战期间,德国占大头,而苏联却不担心局势,一股脑的往前冲,苏联军民看似一心,却多是无可奈何。苏联当时采取的是怎样的作战策略呢?带队的朱可夫是怎么想的呢?
一、每天只一发炮弹
纵观苏联历史,斯大林无疑是代表性的人物。对于斯大林的性格我们更多是从他指挥的战场上得知的。他是无情与冷酷的象征,战斗着却也给人们带去了无尽的痛苦。
在苏联,关注军事方面的人自然绕不开斯大林,曾有人提到过他说:“斯大林更多缺少的是怜悯之心,还有就是在想法和意志上的坚定。”
在这方面斯大林确实如此,作为斯大林的部下,朱可夫又是怎样在战场上作战的呢?
1942年,在苏联享有盛名的朱可夫,被委以重任。他也是在二战期间做出一定功绩的苏联将领。当时朱可夫的手下拥兵百万,与德国征战了很长的时间。
在此战之前,苏联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就是在莫斯科保卫战的时候。这场战役让苏联名声大震,更使得军中战士士气大增。与之相反的是挫败了敌对分子的作战士气。
尽管如此,德国的军队也是不好惹的,即便苏联暂时性的在莫斯科驻扎,德国军队也依旧会再次反攻。要知道,二战时期的德国军队在兵力和武器装备上都是比较先进的。
并且德国军队蓄势待发,调整了部队战略,并拿出了积攒很久的装备。从武器装备上看,朱可夫带领的军队并不占得优势。身处下风,他们却不觉得岌岌可危。
如此,德军首先驻扎在了距离莫斯科不远处的勒热夫,只要德军首先进行袭击,苏联必然是败笔。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但德军不傻,他们调整的同时,也在积蓄力量,调整状态,当时的情况可以说朱可夫所在的莫斯科随时都有再次失守的可能。
斯大林不这么认为,就连身处其中的朱可夫也不觉得,反而还带着一定的信心。
而后,德军反攻开始,他们有秩序的向着朱可夫的军队发起突围。最致命的是德军从两侧果断前进,一路搭配无误。朱可夫的苏军部队接连吃败仗。
这一战役双方皆不退让,炮火轰炸后的战场上是无数血肉模糊的士兵以及周围建筑倒塌的残骸,可以说相当的惨烈。这也便是我们熟知的勒热夫战役。
此时的苏联已是败兵之际,很多战士们已是有心无力。到最后,苏联的库存已无法满足战事的标准,能满足的只有一天一发炮弹,每个战士的身上也只有三个子弹防身。
与德军打起来,德军不痛不痒,苏联可就不好过了。如此,战士都在等着朱可夫发号施令:“上边应该让撤了吧,这么打下去,只能是死。”
另一位战士说:“应该是的了。”
但朱可夫给出的命令是:“坚持下去。”
那他们拿什么坚持呢?
不错,朱可夫拿的是人。苏联最不缺的就是军民,朱可夫像是在用肉盾来构造一面墙。如此,这场战役苏联死伤无数。
二、朱可夫的能力
这么看来,朱可夫在战场上的战术充满争议性。但在二战期间,朱可夫的名气还是很大的,并为苏联赢得了赫赫战功,甚至还夺得一定的英雄称号。
朱可夫也是贫苦出身,但家庭开放,小时候的教育没有落下。长大后便自学成才,甚至还学得了手艺。紧跟时代步伐,朱可夫在1915年的时候加入到了苏联军队当中,他从骑兵做起,一步一步走到了后来发号施令的位置。
朱可夫刚开始在部队中的能力不是最出众的,但不妨碍其厚积薄发。在此期间,朱可夫进入到了伏龙芝军事学院。这个军事学院我国很多将领也在其中学习过,优秀将领不少,朱可夫自然也学得了很多东西。
有了军事能力做基础,朱可夫在后来军事战斗和职位任命上,开始了上升模式。
朱可夫在打法上会运用人员的参战数量来占得先机,但也不是瞎打、盲打的。因为参战人员复杂,想要整合起来很难做。毕竟想要在战斗中赢得胜利团结一心也是非常重要的。
朱可夫当时所要面临的人员配备多是一些新兵,这些新兵要做的是融入到老兵以及被击溃后的士兵中,一个经验不足一个士气低下,甚至还有些什么都不会的士兵。
可以说相当的复杂难做。在这种情况下,朱可夫依旧可以冷静分析战况,在一定的情况下把握住敌军的弱处,而后就是狠狠一击。
不过,朱可夫的行事风格让人摸不透,他还是很可怕的存在。
三、莫德尔与朱可夫
朱可夫虽然当时的能力已经非常出众了,但他所利用的作战优势却与德军有着很大的差距。并且德军的作战首领还是莫德尔,他是德军的首领,地位也举足轻重。
二战时,各国都有自己拿得出手的人物、将领。他们代表国家参战,展示着国之威风的同时,也表现着自己的作战能力。
莫德尔在德国深受重视,其要比朱可夫在苏联还要重要。并且莫德尔在思想上有着一定的军人气息,他在二战时给美军和英军等都造成了重大伤害,但还是因为自身的失误导致战役的失败。
战场之上,有胜就有败这是兵家常事。失败后,一方面可能是撤退,而这另一方面就是死或者是被俘虏。以他们在军中的位置来看,莫德尔必是被俘虏的一个。
有自知之明的莫德尔,却没有选择这样,而是进行了自我了结,这就是他身上的气魄。
在朱可夫这里,斯大林对其还存在着很大的芥蒂。毕竟关乎自己的政权重要性,主要因为朱可夫在后来的战斗中屡立战功,群众多对其充满崇拜之情,在大街小巷的呼声都尤为热烈。
斯大林看在眼中,表面上可能会肯定他的功绩,并作出表赏。但私下则又是一种态度,很可能会在鸡蛋里面挑骨头,想尽各种办法来制约他们,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结语
最后,这场战役由占据人数较多的苏联方胜利,这也是马可夫名声远扬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战场上,有些事情说不清,苏联人数较多的原因也多是为国家而战,但对于马可夫等人来说,这些士兵又是怎样的存在呢?
战场多惨烈,血泊之中是无数的英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