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唐史三百年,真正让民间数得上名字且耳熟能详的著名文臣也不是那么多,但魏征无论如何都能在其中排上一席之地。
与房杜姚宋四人不同的是,魏征没有正儿八经的当过宰相,他之所以有名主要还是体现在任职谏议大夫期间,以好犯言直谏于廷堂,不惧天威而称颂于世,他的《谏太宗十思疏》更是流传千古,名垂青史,可谓是承前世谏臣之衣钵,启后世诤臣之典范。他与唐太宗李世民的君臣关系以及君贤臣忠的美谈也是羡煞过多少人。于是乎,很多人就将魏征成名的功业归于一点,敢于直谏,铁骨铮铮。对吗?
魏征:忠谏之臣的典范
也对,这是他的一个长处。但这个长处给人一种呆傻憨直的印象,一个只知道顶针作对而没有其他作为的人,大体上是不可能获得如此好的评价的。即便唐太宗是个有道明君、千古一帝也不可能真的长期忍受这么一个人在自己身边。更别提一直能忍受到魏征过世,还说出了以铜为镜以史为镜以人为镜的青史名句了。所以,本人抱着考证的态度研究了魏征其人其事,这才发觉,事情远不如平常认为的那么简单。
- 魏征的名臣之路主要有这几点:
一是因为玄武门之变。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幕僚,曾建议杀李世民以绝后患。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以后,作为想要成为一代明君的他来说,势必要笼络太子一脉的人才,以平天下非议。所以,魏征作为原太子党的代表人物,轻易不能杀,否则无论你因为什么杀他,势必政局动荡,对李世民的名声也会有大的影响,作为一个努力想做圣明帝王的李二来说,势必不会让这种事发生。
此乃玄武门
二是魏征自己也识相。李建成薨了之后,没有愚忠守望,而是在李世民伸出橄榄枝时,很自然的接了过来。由此成为太宗心腹一般的人物。他的犯言直谏,他的无惧雷霆之怒,或许是看穿了太宗心思后大肆表现的一种智慧了。而李世民也恰好可以以此来表现自己的宽容大度,厚待太子故人,收天下英雄尽入彀中,何乐而不为?!
最伟大的君王--唐太宗李世民
三是魏征不仅仅是讲直话,敢捋虎须,他真的很有才。唐初,天下久经战乱,民十存二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景象哪怕是长安到洛阳的直道旁也常有所见。同时,群雄并起,国家不稳,民乱极多。李世民抢到皇位后,面对这样一种局面,曾经感到十分棘手。召对群臣听取对策时,包括封德彝、房玄龄、杜如晦、李勣在内,都主张强兵镇压,刑乱世用重典,只有魏征一人坚持认为,天下大乱是民众不得已而为之,其时实际情况是人心思定,盼望和平安详,只要放下雷霆之怒,施之以雨露君恩,必当天下大定。李世民征战多年,也有此意,于是力排众议择魏征之策用之,结果就是,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帮助下,四五年之后,贞观之治便到来。后来李世民总结:房玄龄辅朕以定天下,魏征辅朕以安天下。我们都知道,打天下容易,安天下难,由此可见魏征的功绩了。
封建社会的巅峰,唐贞观之治
所以说,一个只知道强谏膈应别人的人,搞好了就是个海瑞,得一世清名;搞不好就是方孝孺,被屠灭十族。道德伦理固然重要,但朝野安宁黎民幸福应该是更重要的事,能有途径施展平生所学,应该是魏征之类名臣的成名之路了。
说句实在话,千百年后,有谁还会在乎魏征是曾经的太子李建成的叛臣,你说对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