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帝武则天,其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
即便是离世后,她也给后人留下了诸多未解之谜。
比如,她的陵墓前矗立石碑,却没有镌刻任何文字;
又如,那六十一尊失去头颅的石像。
埋藏于田间地头的石刻头像
1971年深秋时节,在陕西省乾县的一个村庄里,两个普通农民意外经历了一场考古奇遇。
那天傍晚,两个村民正在田间辛勤劳作。
眼看着天色渐晚了,两人一边挥着锄头干活,一边商量着要准备收工回家了。
可就在两人说话的时候,一位村民突然挖到了一个坚硬的东西。
在地里刨出石头,倒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于是他把锄头往旁边挪了挪,想把石头挖出来。
可是一锄头下去,仍然是一声闷响。
“这石头可真不小!”
不仅个头大,而且形状也有些奇特。
两人这才觉得有些奇怪,于是赶紧合力把大石头给挖出来。
等到彻底从土里刨出来,大石头在地上翻了个面。
而后,一张人脸就毫无征兆的出现在了两人眼前。
两位村民都吓了一跳,才意识到这根本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一颗造型别致、栩栩如生的石刻人头。
两位村民所在的村子,正在乾陵脚下,自然就联想到了这座陵寝。
乾陵的石刻群雕天下闻名,这个石刻头像,会不会就出自那里呢?
为弄清石像的来历,两人急忙喊了人来帮忙,带着石像赶往县里的文管会。
负责接待他们的工作人员,一见到这石像,顿时激动不已。
凭借经验,他认为这尊石刻头像,很有可能就是乾陵那六十一座石像遗落的头部。
第二天早上,文管会的专家立刻带着石刻头像来到了无头石像前。
通过仔细比对无头石像颈部的断裂痕迹,专家最终确认,这颗石刻头像与其中一座石像颈部断痕完全吻合。
这尊石像高约一米七,其上的发髻与八字胡须,是很明显的异域形象。
这六十一尊石像究竟是为何而修建?
它们的头为何全部消失?又为什么会出现在田间地头呢?
充满神秘的乾陵
乾陵,坐落于陕西省乾县城北六公里梁山之上,是唐代帝王陵墓中的璀璨明珠。
乾陵在高宗驾崩后始建,历经二十三载春秋竣工。
穿越千年时光,如今是关中十八陵中最为完好的遗迹。
依山势而建的乾陵,尽显皇家气派与威严,象征着无上权力。
在众多帝王陵墓中,乾陵可谓独树一帜:
它是唐高宗李治与中国唯一女帝武则天的合葬之所,是全国唯一的两个帝王合葬墓,被誉为“天下第一合葬陵”。
陵园布局仿照唐长安城,圆锥形石山作为墓冢,前方建有献殿,以供祭祀。
献殿前,石狮、石人、石碑、石马等大型石刻排列整齐,仿佛一座盛唐石刻艺术的展览馆。
乾陵内藏珍宝无数,秘密重重,被誉为“世界第九奇迹”。
金银珠宝,令人无数寻宝者垂涎;
而其中暗藏的文史秘轶,则驱使着众多学者文人苦苦追寻。
其中最为神秘的,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那六十一尊石人像。
这些石像矗立在朱雀门外阙楼遗址的北方,东西两侧总共有六十一尊,其中东侧二十九尊,西侧三十二尊。
石人排列整齐,均为圆雕,大小与真人相仿,身高介于1.55至1.75米之间。
大多数石人身着圆领紧袖的武士袍,有的右衽有的左衽;
双手拢袖呈抱笏状或置于胸前,腰间束带,脚踩长靴。
每尊石人背后,都镌刻着其族裔、官职、姓名、爵位及所属国家等信息。
然而,历经自然侵蚀与人为破坏,这些文字大多已难以辨认。
最奇怪的是,这些石像全都没有头,引起了史学界的激烈讨论。
六十一蕃臣像
乾陵自唐代建成以来,其确切位置和名称便一直为历代史书所记载。
如《新唐书》、《旧唐书》及《资治通鉴》等典籍,均详细描述了乾陵的建造与构造。
然而,唐朝覆灭后的动荡时期,乾陵屡遭劫难。
尤其是在五代十国、宋金交战及明末清初的农民起义中,受损尤为严重。
但得益于其“依山为陵”的独特设计,乾陵的主墓室始终安然无恙,未被盗掘。
进入清代,不少文人学者开始重新探访乾陵。
他们对遗址进行了初步考察,并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同时,清代的地方志也详细记录了乾陵的地理位置与当时状况。
20世纪初,西方考古学家涌入中国,对乾陵地区进行了考察。
但因时局不稳,未能开展深入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
1958年,陕西省文物部门首次对乾陵及其周边进行了系统考古调查。
确认乾陵地面建筑保存状况良好,主要石刻如“无字碑”及六十一尊石像等依然屹立。
而在这样漫长的岁月与数次大动荡之中,那六十一尊石像的头部却一直没有出现过。
因此有部分学者推测,这些石像或许从一开始就没有雕刻头部。
可能仅仅只是作为藩属国臣服于唐王朝的一种象征。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石像只有身体部分采用坚硬石材雕刻。
而为了能更精细地展示面部细节,头部可能使用了木材或其他易腐材料。
直到1971年,两位农民意外挖出了一颗石像头部。
这一发现,首次确认了“六十一尊无头石像”曾有完整头部,也就推翻了此前的许多推测。
1972年,为了妥善保护与展示乾陵的珍贵文物,政府在乾陵遗址周边建起了乾陵博物馆。
馆内精心保存并展出了一系列石刻、文物等重要的考古发现。
关于那些石像缺失的头部,考古学界后来普遍认为,这是由于历史上的战乱与人为破坏所致。
或许是在唐朝覆灭后的某次叛乱中,出于政治报复或仇恨情绪,藩属国对石像进行了破坏。
也有可能是在明末清初的农民起义中,乾陵屡遭洗劫,石像的头部在这一过程中被盗或被砍毁。
这六十一尊石像,原是唐代各藩属国的使臣形象。
当时的唐朝,作为世界上最为强盛的帝国之一,疆域辽阔、文化昌盛,与众多国家和民族建立了外交与贸易联系。
景龙初年,唐中宗在乾陵刻立了藩臣石像,以此来颂扬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功绩与威望。
来自中亚、西亚、高丽、日本、吐蕃以及东南亚等地的使节与贵族,身着各自民族的服饰,姿态庄重而严肃。
这些石像皆以真实人物为蓝本,生动展现了唐朝“天可汗”统治下的影响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