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是抗美援朝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宋时轮带领的第九兵团在长津湖痛击美军陆战一师和美骑一师两大王牌,并首次成建制全歼美军“北极熊团”。
然而那场战斗同样是我们不愿回忆的一场胜利,很多战士们并非死在冲锋的路上,而是倒在了恶劣的环境下,战士们面临的是零下40度的超低温环境和饥饿。
看着战士们为了果腹啃食冰雪,树皮,第九兵团副司令陶勇感触极深,回忆起在粟裕麾下征战的日子:“粟裕绝不会让战士们挨饿,粟总指挥我的时候,那时候吃的可真是棒!”
华野那时候吃的是什么?粟裕是怎么做到不让战士们挨饿的?
一、陶勇不愿上任,陈毅来谈话
关于长津湖战役评价一直褒贬不一,有人觉得我军一战成名,击败美军两大王牌师,更是一举扭转朝鲜战场的局势,毫无疑问是一场大胜。
也有人觉得这场战斗志愿军赢得委屈,很多志愿军战士们穿着单衣过江,太过急切,没等后勤上来,结果部队进入战场才发现美国早已封锁了后勤补给线,我们的补给根本送不进来。
这也就导致了志愿军战士们靠着两天的干粮和一件不厚的单衣在零下40度的低温环境里昼伏夜出,整整持续了几十天,每日急行数十里。
大批的战士们并不是战死沙场,而是冻死、饿死的,这对于怀抱一腔热血参加志愿军的战士们来说是耻辱,更是不负责任,“冰雕连”不是荣誉,而是教训。
其实当时陶勇就对宋时轮的决定提出过意见:“如果是粟裕指挥的话,一定不会让战士们挨饿受冻!”
这话另一个意思不正是说宋时轮指挥过于冒进,不考虑后果吗?事实上,陶勇最开始就不愿意上任第九兵团的副司令,还是陈毅的劝说。
当时蒋介石退守台湾、海南和金门,我党本意是继续追击,一鼓作气统一全中国,但也正是这时候,朝鲜战争打响了。
1950年,中央任命三野的陶勇去第九兵团上任,陶勇黑着脸接下任命,回家就被任命书丢到一边,接下来几天一直散发出“生人勿进”的气氛,脸色阴沉,不满的情绪完全写在脸上。
听说当时有个不开眼的警卫就因为说了一句“恭喜”就被陶勇臭骂了一顿,之后几天他一直联系陈毅和粟裕希望他们帮自己说说话,不要把自己从老部队里调离出去。
这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他在三野待的时间久了,不想离开老战友们,其次则是当时大家都以为我们要继续解放海南和台湾,实现统一,而点将的话,自然以战神粟裕为首了,陶勇希望继续跟随粟裕征战。
最后还是陈毅找他私下谈话,“打美国佬舍你其谁”的一番高帽和民族大义的好话一说,陶勇立马飘飘然了,勉为其难同意了上任。
粟裕没有出面,因为他也舍不得老部下的离开,也不愿去做这个黑脸,得知陈毅把陶勇“说服”之后,感叹道:“思想工作还是得看陈总啊!”
二、陶勇回忆粟裕
陶勇上任本来就有点“小情绪”,但个人情绪和部队指挥他还是分得开的,所以一直没有表现出来,直到战士们每天挨饿受冻,甚至大冷天的还要扒雪吃,心里一揪,没忍住道:“要是粟总指挥,绝不可能让战士们挨饿,那时候我们吃的可棒了!”
“战神”粟裕的名号谁人不知?他在军队里一直都是传说一样的存在,周围几个人听到陶勇这么说,都起了兴趣:“军长,你们那时候吃的啥啊,我咋就记得那会过得苦了,给我们讲讲粟总呗!”
本来陶勇有些不愿意说这种丧气话,但看到大家本来低迷的状态起了精神,想了想就给底下的战士们讲起了抗日时候的故事!
抗战时期,百团大战结束后,蒋介石这才知道原来八路军短短两年的时间,竟然从3万人扩展到了40多万,不由得着急起来,不仅断了军需支援,还准备对新四军下手,策划了皖南事变。
事变之后,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身死,原本近三万的军队也只剩下不足一万人,这种艰难的时刻,是1师师长粟裕接过了重担。
那时候抗日局势严峻,粟裕既要发展根据地,保护好得之不易的苏中地区,又要兼顾后勤,养活近万人的部队,还要防备蒋介石的背后下黑手,压力可想而知。
那么粟裕是怎么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呢?
三、粟裕的本事
在和日军作战方面,苏中地区其实对我军非常不利,那里地势平缓,没有多少险地,日军的坦克和飞机没有一丝障碍,其次是当地的运河水路十分通透,宛如一片“水网”,日军的战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该如何在人数和装备都落后的情况下守住苏中呢?粟裕很明白,想抵挡日军的进攻,首先要让他们的武器失去效用。
他亲自带着部队在河道修筑暗坝和木桥,拆掉那些大石桥,改为并不结实的活动桥,让日军的潜艇没办法做到“畅行无阻”。
而面对地面上的坦克大炮,他实行“大路改小路、土路变泥潭”的策略,制造了几道“人为天险”,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日军武器的效用。
在根据地的建设上,粟裕在当地大搞“生产化”,建立了一些工厂,初期里面的工作人员都是他手下的战士,还开展干部教育,团长、营长不仅要会打仗,还得会经营!
以至于那时候还有一句话:“你要是学不会当厂长,都不配在粟裕手下当团长!”开设的厂子也是五花八门,被服厂,卷烟厂什么都有,主打一手自产自销,还能补贴部队,省下一笔外用开销。
为了节省支出,普通战士们还要开垦荒地种地,每天的训练就是种地,放下枪,大家都是纯善的农民,拿起武器,就是一个个铁血军人。
除此之外还有征兵,吸收新鲜血液,粟裕认为,战场上不仅需要敢打敢拼的,更需要知识分子,为了吸引大学生加入,他专门提高了文职岗的待遇。
那时候,新四军的老战士们的补贴每个月只有8块钱,可粟裕给知青的补贴是20元,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粟裕却认为这钱花的值,不仅高薪聘用人才,还要拿出一部分资金开办教育学校。
他的部队是最早实现“知识化”的军队,在别的部队里,高中生还是稀缺人才之时,他的部队已经有十几个大学生了。
结语
在粟裕的努力下,新四军重新发展起来,仅一年的时间,部队有了新气象,战斗力也不断提高,后勤方面靠着他开设的工厂支持,大家都不必挨饿,每隔一段时间还能吃上肉,难怪每个人提及粟裕,都是无比敬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