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版权属于新华社以及相关记者,著作权归今日头条作者“集影斋”所有。备注引用于新华社,略有删减。媒体类平台转载需经本人同意方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 金勖琪摄

成都市工商农积极组织名牌小农具的生产、供应工作,把金牛区的13个人民公社生产的各种名牌小农具集中起来,举办了一个展览会,在会上互相评比,并听取农民的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 游云谷摄

由过去几家修配小厂合并建成的成都拖拉机厂,制造出了第一批60台“东方红”—20型拖拉机,支援春耕生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 孙忠靖摄

简阳县解放公社飞马大队的1200亩小麦,已普遍拔节。这是社员们正抓紧时机在麦田里追施草木灰,防止小麦倒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 孙忠靖摄

简阳县平泉人民公社和平管理区党支部书记李洪林(左三)和第九生产小队的社员在研究当年的生产计划。在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指导下,对粮食和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作了合理安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 陈捷摄

郫县农业机械化试验站工人驾驶着联合收割机,为红光公社幸福大队第四生产队抢收小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游云谷摄

华阳县1961年6月底连降暴雨,出现了解放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图是华阳县沙石厂的工人们在府河中和洪水搏斗,打涝沙石加固堤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兴公社大安大队第四生产队补栽红薯 1961年 游云谷摄

遭到暴雨、洪水侵袭的华阳人民,一面防洪抗洪,一面及时开沟排涝,进行扶苗、洗苗和改种、补种等工作,尽力减少受灾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 陈捷

四川主要产麻区的温江县永兴人民公社大光大队第三生产队的社员在精收大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喻世华摄

华阳县中和人民公社红旗大队各生产队,由于采取了间种套种的种植方法,蔬菜面积比1960年有所扩大,蔬菜品种也比1960年增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工分票 1961年 陈捷摄

成都市郊区得胜公社五桂桥生产大队在“三包”落实的基础上,早公布了1961年预分方案,使社员知道生产和分配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捷摄

简阳县平泉公社的和平大队1961年在烤烟生产的过程中,前期受旱,后期受涝,经社员及时抢救加强管理,减轻了受灾的损失。已开始收摘第一批烟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 孙忠靖摄

四川棉产区简阳县养马区各人民公社和商业部门,抓紧棉花收购旺季,边收购、边加工,并及时组织调运。图为堆积在成渝铁路养马车站上待运的大批新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 杜支泮摄

新繁县龙桥公社第三大队和各生产队,按不同工种和技术高低规定了合理报酬,进一步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 陈捷摄

彭县致和公社清泉大队第四生产队积极发展母猪生产,施行“三包四定”:包精饲料、包应分的粗饲料、包燃料和定产量、定劳动工分、定收益分成比例、定饲料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 孙忠靖摄

秋季超包产的简阳县新市公社游家大队第一生产队的社员,为扩大来年生产,近用超产现金和生产队积累新买了一头耕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 孙忠靖摄

简阳县东溪公社凉水管理区八一生产队队长张德士,发扬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安排大春生产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 金勖琪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都市人民公园的菊花历来都享有盛名。这些菊花是68岁的老花工马少垣和他的伙伴精心培植出来的。马少垣具有40多年的艺菊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 金勖琪摄

成都制革厂挽帮女工先成文,入厂8年来不仅天天超额完成生产任务,经她手做的24万多双皮鞋和102万件其他产品都合乎质量要求,从未出过废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 金勖琪摄

四川人民印刷厂1960年实现了2300多件革新建议,改进、创造新工具300多件,机械化程度由49%上升到73%,被评为成都市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红旗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 金勖琪摄

从1960年9月以来,四川医学院先后在资中县和成都市郊的人民公社建立了五个卫生工作基地,派遣师生到基地参加生产劳动、帮助人民公社培养基层卫生人员,开展巡回医疗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 金勖琪摄

成都医学专科学校助产班师生,组织了十个医疗组分别到市郊各人民公社,协助开展妇女卫生保健工作。一面向妇女宣传保健卫生知识,一面又在普遍进行妇女健康检查的基础上,帮助生产队建立妇女月经卡片等保健工作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著名清音演员李月秋(左一) 1961年 金勖琪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曲艺队62岁的清音老艺人周发祥(中)

成都市曲艺队采取“跟班教学”的办法,培养曲艺接班人。从1958年以来,曲艺队陆续招收了32名学员,分曲种跟班向老艺人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 金勖琪摄

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在成都用四川方言演出三幕讽刺喜剧《抓壮丁》。演员们用四川方言演出话剧还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