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买电车是件快乐事,可一旦与“长途焦虑”挂钩,许多人就开始患得患失了。
毕竟,身边的人都在说:纯电车不靠谱,要是没有充电桩,或者遇到大堵车就完了!
也是因为如此,这几年里,增程式汽车变得越来越火热,似乎成了缓解“长途焦虑”的灵丹妙药。
但我得劝你一句:别被这种“错觉”绑架了,长途真的没那么可怕,更不用为了它去选一辆增程车。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在于大多数人真的很少跑长途。
这可不是瞎说,因为相关机构的数据显示:
大多数私家车车主的日均行驶里程,也就在30公里左右;
而全年超过800公里的长途自驾,基本都集中在假期,且仅占全年用车频次的不到5%。
换句话说,你平时用车的大部分场景,无非就是通勤、买菜或者周末短途游。
这种需求,纯电车早就绰绰有余了。
而真正长途出行的时候呢?
更多人其实宁愿选择高铁或者飞机,毕竟既快又省力。
说白了,开车自驾的人群,在整个大环境中其实还是少数的。
你可以自己回想一下:一年里,有几次是真正开车跑上千公里的?是不是屈指可数?
更重要的是,即便真的跑长途,现在的纯电车,早已不是几年前那副“欠打磨”的样子了。
以主流车型为例,普遍续航都达到了600公里,高速上一口气跑个300-400公里,完全没什么压力。
需要充电的时候,也远比想象中方便得多。
毕竟,2018年时我国只有30万个公共充电桩;
而到了今天,这个数字已经飙升到了300万个——整整增长了10倍,是加油站数量的30倍之多。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哪怕你找不到加油站,也不可能找不到充电桩——因为现在,这玩意真的太多了。
至于充电速度,现在也到了一个非常惊人的程度。
毕竟,现在800V技术已经全面普及,甚至十几万的纯电车,都能配备这种技术。
带来的效果就是——充电15分钟,就能补充300公里的续航。
这么高效的充电速度,怎么可能还会有“长途焦虑”呢?
毕竟,正常情况下,开个300-400公里,基本上得休息20分钟左右吧。
就算你自己不需要休息,家人总得上厕所、喝口水、放松一下吧?
这时,正好充个电,不是刚好完美吗?
至于大堵车或者节假日的高峰期,问题也没有那么严重。
因为和油车不同,电车根本不怕怠速,别说堵个几个小时,堵上一天一夜都掉不了多少电。
要是在服务区抢不到充电桩,也不是没有办法:
因为你完全可以下了高速去充电,出入口的5公里,绝对有充电桩,效率还很高。
何必在服务区和那些增程车、插混车的车主争抢充电桩呢?
可反观增程车呢?
虽然表面上看,它能缓解续航焦虑,但你有没有发现,这其实是在为极少数场景买单。
一年只跑那么一两次远路,却要长期背负更高的油耗、更复杂的机械结构,甚至更大的噪音和振动——这笔账,算得真值吗?
更何况,增程车虽然没了“长途焦虑”,却引出了另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短途焦虑。
听上去有点诧异,但这是很多增程车主的真实心声。
因为看似200公里的纯电续航能应付日常,但一旦遇到密集通勤或周边游,就会显得捉襟见肘。
你说去充电吧,增程车的充电效率实在感人,充满一次电至少得50分钟,确实费时间;
你说不去充电吧,又觉得舍不得用油,心疼钱。
毕竟,用电百公里才20块不到,但用油动不动就60块,这种心理落差很难忽略。
于是很多增程车主在高速服务区排队充电,甚至比纯电车主还纠结,心里始终过不了用油这道坎儿。
此外,相对于纯电而言,增程车特别依赖“家充设施”,这是个不容忽视的投入。
关键是你不装还不行,毕竟,所谓的200公里续航,2-3天就用完了——你要没个家充,真的很折磨。
特别是进入冬天以后,那就更痛苦了。
因为纯电续航往往会打折,也就是说,可能3天都撑不到,你就要去充电了。
想想看,隔几天去一次公共充电桩,每次要充上50分钟——就这个痛苦,你受得了吗?
相信大家多人都无法忍受。
总而言之,买车这事,归根到底还是要看自己平时的实际需求。
大多数情况下,城市代步和短途出行,早已足够纯电车应付。
至于长途出行,其实也不是完全不能跑。
因为我自己就在今年国庆尝试过,自驾开了3700多公里,并没想象中的焦虑。
考虑到这些现实情况,还是建议大家,别再无脑买增程车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