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拳击奥运冠军夫妇因身高问题给孩子打生长激素的新闻登上热搜,“打针增高”再次引发大家关注。近年来,围绕生长激素的讨论颇多,那么,生长激素究竟能不能打、怎么打,听听三甲医院小儿内分泌科医师黄书越、急诊科医师段朱岩怎么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国家身高标准是否提高了

门诊中,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现代社会普遍营养较好,感觉身边孩子的身高都在提高,那么国家的身高标准是不是也在“水涨船高”?

2005年有研究调查统计全国9市9万多名儿童的生长曲线,2015年又调查了相同的9市8万多名儿童的生长曲线,虽间隔十年,但生长曲线几乎没有太大差别。另外,根据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对全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1万多名健康儿童体格发育情况的横断面调查数据,对比2005年的生长曲线,身高曲线的变化仍然很小。

也就是说,虽然大家感觉“身高普遍提高”,但科学研究及循证医学证据表明,至少最近十几年,中国儿童的生长曲线没有大的明显变化。所以,家长在孩子的正常发育过程中,不要让“身高普遍提高”的想象来加重自己的焦虑。

(2)矮小的标准是什么

临床上,矮小的常规定义是在相似生活环境下,身高低于同种族、同年龄、同性别儿童的第3百分位线以下(随机抽取100名同年龄、同性别儿童进行身高测量,从高到矮排队,排倒数第3位孩子的身高就是第3百分位)。目前,我国对于矮小的诊断标准也没有发生变化。

家长在孩子的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两点:一是绝对身高是多少且位于标准生长曲线的什么位置?二是生长速度如何?

一般孩子四五岁到青春期每年身高增长不足5cm,青春期每年身高增长不足6cm,家长就需要多加留意。这些孩子可能暂时不会被诊断为矮小,但他们的身高可能会慢慢落后于同龄人,差距越来越大。

(3)身高60%至70%由遗传因素决定

身高有60%至70%由遗传因素决定,剩下的受到营养、运动、睡眠、内分泌、心理及其他疾病或病理状态等后天因素的影响。

遗传身高是一个范围,具体的算法是:(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2上下5cm范围(男孩+13,女孩-13)。

家长感觉孩子矮或生长速度慢,除开遗传因素后,还要看看孩子是否身体健康,有没有基础疾病或慢性病,然后评估孩子的饮食、营养、睡眠、运动等情况。如果以上都正常,就需考虑内分泌是否存在问题,建议到正规医院小儿内分泌科检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确诊矮小且无禁忌症方可考虑

每个人体内都会分泌生长激素,这是一种由人体脑垂体前叶分泌的肽类激素,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促进骨骼、肌肉和内脏器官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实现身高的增长。临床上用的生长激素其实是“重组人生长激素”,它从发现、研究到应用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大家要认识到生长激素是一种临床药物,不是保健品或营养品,确诊矮小且无禁忌症者方可考虑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明确的生长激素禁忌症包括患有严重肥胖、未控制的糖尿病、未控制的严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活动性肿瘤、活动性精神病等。如果孩子患有其他疾病,身体健康状态不佳或病情不稳定,也要慎用生长激素。

(5)不是随意用来长个儿的“神药”

目前,生长激素有每天注射的短效粉剂和水剂,也有每周注射一次的长效制剂。从总体效果上来看,这3种剂型没有特别大的差别,建议家长综合孩子的用药依从性、购买药物的方便性、经济负担等方面来进行选择。

但关于生长激素的效果,个体差异较大。有研究表明,通常第一年的平均身高获益约为4cm,效果特别好的患儿生长速度可达10cm。需要强调的是,孩子用药期间需配合饮食、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排除一切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孩子身材矮小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生长激素虽然具有显著促进生长发育和代谢调节的作用,但绝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随便拿来增高的“神药”。家长既不能因害怕副作用该用不用,也不可为了长得更高而滥用。如果对孩子的身高有困惑,家长应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请专科医师给予评估后,再做决断。